
近日一例颅脑创伤病人的思考
患者苏某,34岁男性,因“高处坠落致意识障碍1小时余”入院。患者自8米高处坠落,头面部着地,入院时头面创口、口腔、鼻腔流血不止,GCS E2V1M5为8分。很快出现血压下降至70/52mmHg、血氧下降85%,急诊气管插管,完善头颅、颈椎、胸腹部CT检查,提示颌面、颅底多发骨折、鼻腔积血,软组织挫裂伤,左颞颌关节脱位,牙齿缺失。额骨骨折、右额顶叶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积气。颈椎间盘突出、颈椎退行性变、未见明显骨折。双侧1-2肋骨骨折,T5-7左侧横突骨折;双肺挫伤;左侧少量气胸。腹腔脏器未见明显损伤表现。
患者入住ICU,补液、输血、维持血压,清创缝合头面创口,口腔-咽后壁填塞消毒纱块止血。患者血压逐渐稳定,但右侧瞳孔散大,左右瞳孔直径2mm:5mm,双侧光反射消失,GCS评分进行性下降。
立即复查头颅CT:
患者右侧额骨骨折范围内新发硬膜外血肿,右侧额颞顶硬膜外血肿,中线结构偏移,脑疝形成。
立即和家属沟通,急诊开颅手术,术前虽经输血,但患者血红蛋白也只50g/L。
手术采用右侧扩大额颞翼点入路,额部接患者头皮裂伤口,后方位于顶结节前,颞部切口刻意稍上扩大皮瓣基底,保留颞浅动脉。术中清除硬膜外血肿约40ml,明胶海绵填塞,医用EC胶封堵骨折处,悬吊硬脑膜止血。放射状切开硬脑膜,吸除硬膜下血肿20ml,可见额顶叶脑挫裂伤灶,位于骨折线下。清除血肿后脑压改善,但未塌陷,去除骨瓣,人工硬脑膜扩大修补。颅内压监测初压8mmHg。
术中自体血回输+申请输血3u红细胞悬液,术后复查血红蛋白升至58g/L,颅内压稳定在10-16mmHg。瞳孔术后左:右为2mm:3mm,光反射消失。
术后复查头颅CT:
术后1日,患者GCS恢复到E3VTM6。患者右上肢遵嘱动作,左上肢、双下肢无主动活动,双下肢浅反射弱,肌张力低,双侧病理征(-),提示脊髓损伤可能。完善脊柱MRI检查,提示:
可见颈5-6水平脊髓挫伤,术后予以激素、脱水治疗。目前患者仍恢复中。
思考
1、颌面骨折、挫裂伤口出血来源考虑骨折渗血,首次CT颅内原发损害较轻,复查CT的时间。
患者ICU经输血、补液病情稳定,但瞳孔变化,此时的干扰是患者在急诊也有瞳孔变化,但血压稳定后有回缩。那么再次的瞳孔散大是脑干损伤或者缺血损害表现?但患者血压趋于稳定,且镇静后(脊髓损伤?)肢体检查无法提供更多佐证,只能填塞口鼻止血,多人搬运立即复查头颅CT。事后看来,是越早越好的。
2、是一味的追求脑疝解除速度,还是适当的维持循环稳定?
颅脑损伤尤其是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是需要追求速度的,所谓time is brain。但是这个患者原发脑损伤相对不重,再次瞳孔变化时已气管插管、镇静、脱水等治疗,争取了手术时间。那么在手术开台准备下刀时,患者心率144次/分,血压90/60mmHg,是马不停蹄还是等待再申请的血到来?我们选择等待15分钟,同时过度通气,减浅麻醉。15分钟后红细胞悬液到来并加压输血,心率112次/分,血压118/76mmHg。短暂等待是可行的。接着头皮切开,准备颅骨钻孔时,血压又有波动,但是很快纠正。如果前次没有等待,那么这时候可能就不只是波动了。重症患者在手术台上不可挽回的结局无论如何是需要避免的。
3、双额冠状开颅单侧骨瓣还是右额颞翼点入路?
患者头皮裂伤口是从右侧额颧点向后至颞上线与冠状缝交界附近,长约9cm,深及颅骨,可及骨折。那么双额开颅是可以以此切口向左侧顺势做冠状瓣的。但是患者选用右额颞翼点入路,原因有2:①、患者已然失血性休克,徒然的增加失血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冠状开颅直视处理矢状窦和前颅底是好的,但是势必增加出血;而右侧翼点入路,清除硬膜外血肿外侧份血肿,主动遗留少许窦旁血肿,悬吊止血更直截了当。②、硬膜外血肿清除后,硬膜下血肿清除受限,而且额部骨瓣对于未来的脑挫裂伤肿胀减压帮助有限,过于接近颅底,又可能增加颅底骨折的不稳定性。
4、术前术后出现无法解释的情况,一定要找到原因。
患者右额顶脑挫裂伤并硬膜下血肿、右额硬膜外血肿,无法解释患者入院以来的下肢尤其是右侧下肢活动减少(此时右上肢最好时可定位),虽然颈椎未见骨折,但我们仍颈托固定,搬动时也尽量保护,术后予以甲泼尼龙治疗。果然术后MRI检查提示颈椎未骨折,但颈髓损伤,考虑和受伤机制相关的挥鞭样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