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浦江脑血管专栏由江苏省中医院神经外科傅传经主任医师为您带来:经静脉入路栓塞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欢迎阅读、分享!
病史简介
患者信息:
患者简介:
张某某,男性,45岁。
因“头痛伴右眼胀痛20天”于我院眼科就诊。
简要病史因:
患者20天前突发头痛,伴有右眼胀痛,活动及劳累后加重,休息后有缓解,主诉右眼视力有下降,有时有头晕耳鸣。当地医院曾行眼眶CT检查提示右侧眼静脉增粗。右侧眼压20mmHg,大于左侧眼压14mmHg。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否认外伤及颅内感染病史。
入院查体情况:
神志清楚,右眼前突,睑结膜及球结膜充血水肿,下视及内收受限。左眼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存在。其他颅神经正常。言语及躯体运动感觉正常。
术前急诊影像学检查:
眼眶CT、MR提示右侧眼静脉扩张增粗。


术前DSA造影诊断为右侧海绵窦区DAVF。





病例分析及手术方案
本例患者海绵窦区瘘口供血动脉包含颈外多个分支及颈内动脉分支,经动脉途径难以完全闭塞瘘口,且易因危险吻合出现颅神经功能障碍。与家属沟通后决定经静脉途径栓塞。
经右侧颈静脉-岩下窦途径超选海绵窦,如不成功,再考虑经面静脉或眼静脉超选海绵窦,同时备用动脉途径。
术中涉及介入器械选择:
6F动脉鞘、Envoy导引导管、headway-17微导管、synchro-14导丝、Micrus弹簧圈、Axium弹簧圈、onyx-18胶等。
术后造影:
右侧股静脉、左侧股动脉分别穿刺置入6F动脉鞘,置入6F导引导管。
右侧颈内动脉造影,显示瘘口及眼静脉引流情况。




右侧颈动脉造影显示右侧颈静脉路途。
经静脉路途将6F导引导管置于右侧颈静脉球部,在右侧颈动脉晚期路途下微导管配合微导丝成功超选未显影的右侧岩下窦。


侧位造影确认。


正位造影确认。


第二根微导管继续超选成功,置入海绵窦不同位置。


造影确认置入位置良好。
经颈动脉置入微导管成功超选脑膜垂体干分支血管。



造影确认位置良好。
显示3根微导管。


经两根海绵窦内微导管交替填塞微弹簧圈。






瘘口减小,海绵窦内血流明显减缓,开始注射Onyx胶1ml。
术后情况:
术毕造影见硬脑膜动静脉瘘完全栓塞。


拟于术后6个月造影随访。
病例总结
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是发生在海绵窦壁及其周围硬脑膜的动静脉短路,供血动脉主要来自颈外动脉(咽升动脉、脑膜中动脉、脑膜副动脉等)或颈内动脉的硬脑膜分支(眼动脉的脑膜回返动脉、脑膜垂体干等),引流静脉为与海绵窦相通的静脉,如眼上静脉,岩上下窦,皮层静脉等。临床表现为眼球突出、结膜充血水肿、伴有视力的进行性下降、颅内杂音、耳鸣、头痛等。诊断方法有头颅CTA、MRA、DSA等。但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是目前确诊本病最可靠的手段。治疗方法有压迫患侧颈总动脉、经动脉途径、经静脉途径、动静脉联合途径行血管内栓塞治疗。
本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右眼突出、结膜充血水肿。常误诊为眼科疾病,行眼眶CT和MR检查提示眼上静脉增粗而转入神经专科行DSA明确诊断。
本例患者供血动脉有脑膜中动脉、咽升动脉、海绵窦两侧吻合支和脑膜垂体干分支。供血动脉复杂,经动脉途径栓塞较困难,较适合经静脉途径栓塞,同时经动脉途径保留1根微导管备用。
经静脉途径栓塞的优势在于能直接栓塞引流静脉并封闭瘘口,避免经动脉途径由于危险吻合所致的并发症。经颈静脉一岩下窦入路路径较短,易于操作,而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本例患者虽然未见岩下窦显影,但在微导丝的探查下成功超选,并顺利将2根微导管置入海绵窦不同区域。保证了海绵窦内瘘口的精确填塞。
术者简介
傅传经
江苏省中医院
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副教授。
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西医结合神经介入学组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介入学组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第九届委员会神经介入学组委员
《安徽医药》杂志审稿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