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26日发布 | 3329阅读

肢爱择善 龙行祥云|垂体生长激素腺瘤规范化诊疗云学院大咖访谈-赵曜教授

赵曜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海报.jpg



随着现代医学中神经外科领域的迅猛发展,实现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的规范化诊疗已是大势所趋。为推动垂体生长激素腺瘤治疗水平的提升和规范化诊疗的普及,诺华制药神外资讯携手开展“肢爱择善,龙行祥云”垂体生长激素腺瘤规范化诊疗云学院活动,活动邀请行业内知名专家,聚焦规范化诊疗,共同推动我国神经外科的发展。本次我们有幸邀请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赵曜教授,与众多神经外科同道交流分享临床经验。




神外资讯

赵教授您好,感谢您参加本次采访。您能否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华山医院的神经外科以及垂体瘤的诊疗情况和发展?


赵曜教授:

华山医院是我们国内最早开展各类垂体腺瘤的临床诊疗和应用基础的单位之一,在五几年的时候就开始我们的前辈就已经开展了垂体瘤手术治疗。无论在包括颅咽管瘤以及各种鞍区肿瘤的垂体瘤的诊疗的数量跟治疗上,都应该已经达到国内的领先水平了。


从我们的规模来讲,应该以及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水平了。各种类型的垂体瘤,无论是生长激素腺瘤、泌乳素瘤、库欣病还是无功能腺瘤,无论肿瘤很大还是非常小的,无论是颅咽管瘤、基础瘤还是其他各类肿瘤,在我们这里都有了很好的诊疗效果。


我们大家知道垂体瘤它是一类神经内分泌肿瘤,跟内分泌是密切相关的,所以从90年代开始,我们神经外科跟内分泌科之间通过业务往来加强了合作,双方的会诊联合查房的机制就出现了。进入21世纪后,在我们周院士还有毛院长提倡下,两个科的合作又有了进一步的加深,到现在可以用“融合”这个词来形容,什么叫融合?就是它现在不是单纯的两个科之间的业务的会诊往来的表面合作,而是进行了一个实质性的兼并和融合,也我们把两个科并在一起,把神经外科跟内分泌科中专门从事垂体瘤诊疗的两个亚专业组合并起来,组建一个新的垂体瘤病房。


在垂体瘤病房里,我们不分内科、外科。一个病人进来以后,我们双方是同时进行管理和治疗,大致的分工是患者术前的评估定性还有分析、全身检查主要由内分泌科完成,外科主要负责进行手术治疗的操作和术后的再次评估,药物替代还有出院以后的随访就由内分泌开展进行,这是融合病房的基本框架。在这个框架基础上,我们又融合了华山院其他的科室,包括大内科、大外科,也包括放射科、放疗科、病理科,还有说普外科、血管外科、血液科、肿瘤科,甚至包括我们的中医科、精神科、皮肤科,真正的实现了一个大的学科融合。华山医院以垂体瘤这个病种为纽带,把所有的学科都融合在一起进行联合诊疗,也就改变了以前垂体瘤患者一个一个科室去问诊的“病人跟着医生跑”的模式,现在我们换了个模式——病人不动,而是我们这些专家非常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围着患者去转,这样不仅能让患者满意,还让整体诊疗效果更好。无论从治疗的效果,还是病人满意度,都有了显著提高。这两年我们有明确的数据,从18年开始,在华山医院西院成立以后,西院就成立了融合病房,推行了这个多学科融合模式,到现在已经将近三年了,我们实行下来也觉得非常好,这种模式真正实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办医理念、办医宗旨。此外,因为大家不同科技医生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治疗安全性提高了、疗效好了,医生也很满意;因为患者的住院周期短了、效果好了,整个住院的费用也少了,患者评价也很高,社会效益也好了,所以政府也满意。


所以现在华山医院对包括垂体瘤在内的肿瘤的诊疗模式,基本上都是采用一种多学科融合模式的进行的,这种模式首先是理念上的创新,在实践上业证明是可行的,这种多学科融合创新应该在国内、国际上都是领先的。


神外资讯

感谢您的点评。肢端肥大症在明确诊断的时候,其病程可能已经迁延数年甚至10年以上,同时会伴有很多并发症或合并症。您刚才呃提到的这种多学科融合的这种诊疗模式,也逐渐在成为临床专家所推荐的制单肥大镇的管理模式,在临床诊疗中,您所带领的团队在执行MDT模式方面有什么样的特点?


赵曜教授:

我们现在基本上还是采用融合的概念,我们在门诊上碰到患者,无论是我们神经外科或者内分泌科医生先碰到,我们都会把患者先收到融合病房来。病人收进来以后,主要先由内分泌医生对他进行全面评估,大家知道,因为垂体瘤它其实不单单是一个单纯的肿瘤,而是一个全身性的慢性疾病,它其实对全身都有着影响,无论容貌形态还是各种脏器代谢,全部都是紊乱的。评估内容首先当然包括常规的各类激素检查,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对他全身所有脏器进行结构跟功能的评估。患者可能有高血压、高血糖还有代谢紊乱,我们就会对这些情况进行监测,比如说如果血糖太高,会想办法降下一点;血压太高,我们先把血压降下来一点。另外,因为很多病人都有心肌肥厚,甚至有些患者的心脏病已经很严重,出现了节律失常,我们需要心内科、麻醉科进行一些进评估;有些患者的肺功能很差,另外因为它气道有粘膜增生和气道狭窄,可能会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这种患者的手术麻醉风险很大,我所以们会请呼吸科来进行评估跟干预。


另外很多患者在垂体瘤生长期容易长其他肿瘤,比如甲状腺癌,所以我们会请B超 室做个定位穿刺,如果是肿瘤的话,我们可能会顺便在我们切除垂体瘤的时候,顺便把甲状腺肿瘤一起做掉;另外,我们还可能会给他做常规胃肠镜,如果发现胃肠道的息肉肿瘤,也可以一起做掉。


只有在这样全面地评估完患者状况以后,我们才会对肿瘤进行规划,肿瘤是可以直接手术,还是可以先用药,等待肿瘤缩小以后再做手术。但是现在临床上神经内镜技术也发展得很快,以前一些形态奇特的肿瘤或者肿瘤长在不敢去碰的血管神经上只能用药物先控制,但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手术直接切除,所以这些风险较大的肿瘤,我们也会在综合评估以后考虑先进行手术。如果手术中不能彻底切除肿瘤,手术以后我们可能继续会用药物控制的方法。


另外,我们在手术或者治疗、用药之前,我们还会对患者进行一个药物敏感性的评估,所以我们在神经内镜下进行肿瘤的结果才可以践行“锄奸务尽”的理念,杨教授在保证比较安全情况下,进一步彻底清除肿瘤。手术以后,我们会在手术一周之内,以及手术1个月、3个月、6个月和以后每年定期请患者再回到我们融合病房进行评估。


首先,要判断肿瘤是否切干净了,就要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另外,还要评估生长激素、胰岛素生长因子等指标有没有正常,以及甲状腺激素、皮质醇激素还有男性的睾酮等激素水平是不是也已经恢复了。另外,也要对包括高血压、高血糖、心脏病、呼吸道障碍、视力改善等全身一般情况进行检查。所以这些病人基本上以后就纳入了长期随访范围。如果肿瘤还有残留,我们可能会建议继续用药,或者可能他推荐他去做伽马刀。


现在我们想能不能再做一些创新性的工作,以前在判断哪些病人适合先用药、哪些病人适合做放疗的时候,可能或多或少主要还依赖于各个科学性的经验,接下来我们想改变一下,在多学科融合基础上能不能更加精准化,从病理学、基因组学等这方面的标志物诊断上进行探索,从患者具备哪个类型的病理学特征、哪个病理学的基因型来判断到底是放疗好还是药物治疗好,在基础上进一步做一些精细化的探索,所以我们未来可能要在现在的多学科诊疗基础上再进一步做一些精细化的研究。


神外资讯

好的,感谢您分享的宝贵经验。时隔7年,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再次牵头更新了中国肢端肥大症诊治指南,您认为2020版中国指南强调这种深化达标是治疗的首要目标,您是如何去看待它的这种深化控制标准的?


赵曜教授:

这个指南非常与时共进,是我们国内各大医院专门从事垂体瘤研究的各个领域的专家的集体智慧结晶,所以我觉得是非常必要的。


这本指南里其实主要强调两个方面,一个是力求生化达标。因为单纯来讲一一从影像学上判断肿瘤是否切除干净还是表面的,最关键是他的生化指标要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大家知道,生化控制好跟没控制好,对病人的总体预后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现在非常强调要把这些指标都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当然最好能通过手术一次性解决,这是最佳状态。但是这种情况往往难以达到,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放疗和生长抑素等其他治疗进行辅助。总的来说,患者的生化指标越接近正常范围越好,这个是我们目前的共识。


另外,指南还强调要求肢端肥大症一定要规范化治疗,而且最好是第一次治疗就能获得成功。如果第一次手术治疗不能做得很规范,可能会对后面的治疗会带来很大的麻烦。比如说肿瘤本来可以一次性切干净如果有残留,肿瘤就会有瘢痕,以后再切就有很大困难。


其实生化达标是一种指标上的缓解,其实在客观上也要求我们各个医院在治疗的时候一定有这个概念,不是说肿瘤的手术一定要非常完美,而是要想办法通过规范化诊疗,想办法把指标降到正常。这应该是目前最客观的、最基本的标准,所以我们要求他一定要把这个指标控制在正常合理范围内,越规范越好,还要求患者的第一次手术最好由有经验的团队进行第一次手术,因为再手术的成功概率会越来越小。


神外资讯

目前2020版中国指南也推荐生长艺术ssa为辅助治疗的一线用药,您是如何评价肢端肥大症中的这种药物治疗的?


赵曜教授:

目前来讲,因为肢端肥大症主要的治疗方法现在还是手术、药物和放疗,这三种方治疗方法相当于就三种武器一样,就看掌握在谁手里、怎么应用。总的一个原则是,手术是目前是最核心、最关键的治疗,所以SSA药物在术前用还是术后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如果肿瘤长得相对比较还是规则的,而且主刀的外科医生水平很高,完全有把握切除,我建议第一次手术前先不要用药,因为用药以后肿瘤可能会缩小,如果肿瘤变得太小了就是矫枉过正了,主刀医生反而很难找到病灶。但如果这个病人的全身情况很差,而且肿瘤又很大,术前先用药也是可以的,虽然用药后肿瘤不一定缩小,但至少能改善他的全身一般情况,使他的血压稳定一点、血糖下降一点、改善他的缺氧情况,对我围手术期也是有帮助的,所以术前用不用药取决于病人的情况,取决于医院的外科医生和内分泌医生他平时的默契。如果手术以后,它生长激素水平还很高的话,我们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到底是做伽马刀还是使用SSA药物。


我们以后也要为病人找一条出路,哪些病人用药效果好,哪些病人放疗效果好,哪些病人要两个一起用,这个可能是我们接下来的重点研究。我们也需要定下这方面的规范指南,要告诉临床医生、告诉患者下一步怎么走,指南也应该有一个清晰的指导性的意见。


神外资讯

感谢您的分享,请问您对至端肥大症和垂体腺瘤规范化诊疗的未来有什么展望和寄语想要传达的?


赵曜教授:

国内外对肢端肥大症都有共识,它是一种全身性的慢性病,首先大家要认识它的重要危害性。虽然它是罕见病,但是基于我们中国这么庞大的人口基数,其实病人群体的数量还是相当大的。


另外因为垂体瘤它不单是一个肿瘤,它往往涉及全身,所以必须要多学科参与。至于合作程度的深浅,就要根据MDT理念的推广普及和大家不断的临床实践才能把握。但不管怎么样,多学科的联合诊疗和融合发展,这必定是肢端肥大症未来一个重大的发展趋势。现在我们国内有很好的组织,我们的中国垂体瘤协作组就将全国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很多人聚在一起。现在大家也已经形成共识,很多必须要采取多学科诊疗。多学科诊疗的成员不单单包括常规的临床医生和不同科室,我觉得还应该包括跟一些基础学科的工作,一起探索肿瘤的发病机制,了解它的耐药机制以及后续的药物研发,这个也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多学科融合。


未来我们希望与一些制药公司、一些企业进行能够联合研发,促进产学研结合,研发新的制剂、新的仪器设备,更加拓展多学科的范畴。


总而言之说多学科诊疗需要贯穿整个诊疗过程,垂体瘤这种疾病大家也不能轻视,一定要联合利用多学科优势进行治疗,而且规范治疗不是短期的,而应该伴随着患者的终身,出院后也应当一直践行长期随访这个理念。




专家简介




赵曜.png

赵曜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西院副院长、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复旦大学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5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7年),并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年;中组部首届青年拔尖人才,2011年)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首届中国垂体瘤协作组核心委员

上海市垂体瘤研究中心学术组组长

上海市抗癌协会神经肿瘤分会秘书长

华山医院垂体瘤多学科融合团队的学科带头人

【华山·金垂体】之临床和学术品牌的首倡者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