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医学中神经外科领域的迅猛发展,实现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的规范化诊疗已是大势所趋。为推动垂体生长激素腺瘤治疗水平的提升和规范化诊疗的普及,诺华制药与神外资讯携手开展“肢爱择善,龙行祥云”垂体生长激素腺瘤规范化诊疗云学院活动,活动邀请行业内知名专家聚焦规范化诊疗,共同推动我国神经外科的发展。本次我们有幸邀请到北京协和医院王任直教授,与众多神经外科同道交流分享临床经验。
神外资讯
王教授您好,感谢您参加本次采访,您能否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协和医院的神经外科以及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的垂体瘤诊疗特色情况?
王任直教授:
谢谢神外资讯的采访,也感谢诺华公司对我们肢端肥大症治疗工作的支持和帮助。我们最早在2007年就有了神经外科学会和垂体瘤的一些大夫们共同撰写的有关治疗肢端肥大症的治疗共识,那次活动就是诺华公司支持和帮助的,所以自中国垂体瘤协作组成立以来,诺华公司一直在坚定地支持和帮助垂体瘤协作组开展各种各样的工作,所以感谢诺华公司,感谢神外资讯。
说到协和神经外科在垂体瘤方面工作的一些进展,今年正值协和医院成立100周年,医院会在2021年9月16号组织一个很盛大的庆典,我们这些神经外科的大夫们也在积极的为百年庆的活动在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所以我们在整理我们过去的病例的时候,找到了一个最早在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开展垂体瘤手术的一份病历,那是1938年协和外科医生关颂韬教授完成的一例开颅手术的垂体瘤的手术治疗。而且这个病例的治疗和当时留下的病人的一些资料都很完整,甚至比现在很多开展垂体瘤诊疗工作的医院留的资料都要更完整。除了当时的临床病例,还有影像检查结果、包括脸部和手脚照片等在内的病人照片,所以我们看到这份病例心里也很感动。在1938年的旧中国时期,协和就已经开展了这样的手术,而且把工作做得如此细致,也体现了那时候的协和医生的求索精神,这也是我们这些后辈学习的榜样,要努力奋斗的一个目标好,这就是协和医院最早开展的垂体瘤的手术。
在这之后,七十年代时期,我们史轶蘩院士和内分泌的很多先驱的做了许多工作这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协和医院派出了一批专家和学者到国外去学习,史轶蘩院士也在其中,这些学者中也包括协和医院曾经的院长陆召林教授。到国外去学习的时候,就学到了垂体激素的一些检测方法和技术,回到协和之后,这些专家学者就根据所学到的的检测的技术和方法,最早在国内建立了这些垂体激素的检测标准和技术和方法,同时制定了国内激素检测的正常水平标准。这些激素的检测水平的制定,我个人认为对垂体瘤事业的整体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这也是协和医院垂体瘤诊疗的第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第二个里程碑事件,就是协和医院耳鼻喉科王直中教授在1974年最早开展了经蝶窦入路垂体瘤手术。过去国内的垂体瘤手术,绝大多数都是通过经颅或者开颅的方式去做垂体瘤切除术的。然而,开颅手术根本无法彻底清除垂体瘤,所以常规是开颅手术后再行放疗。从王直中教授开始,在1974年后,协和率先开展了经蝶窦入路的垂体瘤手术,这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从王直中教授开始,到1978年神经外科尹昭炎教授、王维钧教授率先在神经外科开展经蝶窦入路的手术治疗以后,到今天已经成为垂体腺瘤主要的治疗方法。把肿瘤切除干净,达到治愈的标准,给更多的患者带来了帮助。
第三个里程碑式的改变,大概就是从1977年史轶蘩院士开始倡导的垂体瘤的MDT诊疗模式。垂体瘤的诊疗不是一个大夫或一个科室就可以完成的,他倡导在协和医院建立MDT多科协作团队,其中包括内分泌科、神经外科、耳鼻喉科、眼科、妇产科、放射科、放疗科、病理科甚至包括信息系统科等等这么多科室,大家一起共同组成一个多科协作的团队,来对垂体瘤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这是第三个里程碑式的改变,正是由于多科协作的团队对群体的患者进行的诊断和治疗,使垂体瘤的患者的预后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所以这项工作也获得了1991年的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当时在那个年代,医疗方面的研究的成果能够得到国家一等奖,那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也说明了国家和同行对这项工作的认可。所以协和神经外科的发展大概是和这三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是密切相关的。
在现在的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关颂韬教授是在全国最早开展垂体瘤手术的。1952年左右,我们的神经外科就有专门的医生来做垂体瘤手术。在三十年代的时候,一般都叫“外科”或者“大外科”,“大外科”涵盖我们所说的普通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骨科等等这些所有的外科种类。但是从1952年开始,协和最早从大外科中分出很多的亚专科,其中包括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心胸外科等等。所以说到神经外科最早的发展,应该就是从1952年开始,出现了包括冯传宜教授、王维军教授、尹昭炎教授、王茂山教授等一批专门的神经外科医生。随着神经外科的发展,任祖渊教授、苏长保教授等都加入到了神经外科这个团队中来。到今天,神经外科的发展也和垂体瘤联系到了一起。正是由于这三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协和神经外科才能够在坚持多科协作进行垂体瘤的手术治疗、垂体瘤患者的功能重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个人认为,如果没有垂体瘤,就没有协和医院的神经外科,所以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的垂体瘤协作组在神经外科中也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
在发扬这种多学科协作精神的工作中,我们也向国内的很多同行介绍了自己的一些经验,把协和的很多好的经验和一些治疗中的教训也告诉大家,现在全国也纷纷建立了垂体瘤多科协作诊疗中心,并且开展了相关工作,也让中国的垂体腺瘤的诊疗水平整体得到了很明显的提升。我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在工作过程当中发挥的一些作用和做过的一些工作也得到了很多认可,我们垂体瘤协作组曾得到过北京市医疗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教委二等奖、华夏科技进步二等奖,去年我们垂体瘤协作组再次得到了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我们做的工作能够得到国内的很多同行的认可,这也是值得我们欣慰和高兴的。
神外资讯
您为我们讲述的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特别是垂体瘤方面的发展历程非常令人心潮澎湃。那么垂体生长激素腺瘤所引起的肢端肥大症,在明确诊断时其病程可能已经迁延至数年甚至10年以上,并有多种并发症或者合并症。那么由神经外科和内分泌领域专家为核心的多学科诊疗MDT模式,正逐渐成为临床专家所推荐的有关肢端肥大症的管理模式。请问您是如何评价这种垂体瘤的MDT诊疗的?
王任直教授:
当前,我们也在回顾性地总结在垂体瘤诊疗过程当中的经验和不足。刚才说到的肢端肥大症,它在确诊之前要迁延数年甚至10年,这也是我们治疗中存在的一个差距。在美国等医疗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确诊所需要的时间差不多是5年,在其他一些欧洲发达国家可能是5年到8年,但是在中国确实是8年到10年,所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差距。
大家都知道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可以引起人体包括心脏系统、呼吸系统、代谢系统等在内的多个系统发生改变,而随着确诊时间的延长,激素的升高对脏器功能产生的影响中,有些能恢复,但有些是不可逆、永远也恢复不了的,所以时间越长,给病人带来的灾难或者影响就越大。因此,如何能早期诊断、使病人能够早期治疗,这也是我们在垂体瘤诊治过程当中需要努力提高的一个方向,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为什么说肢端肥大症需要多科协作?我们很多肢端肥大症的病人,不是因为发现垂体瘤而来到医院进行诊治,大多数病人都是因为垂体瘤引起的并发症前来就诊的。有些病人都是因为心功能出现问题了,甚至发生心衰,有些病人是因为顽固性的糖尿病,有些病人是因为视力下降、视野缺损,有些人是因为不孕不育到医院来,他就诊的医生也不是神经外科或内分泌科,而是并发症相关的心内科、眼科以及呼吸睡眠暂停相关的呼吸科等,这个时候患者大概也只是就出现的症状去治疗,根本没想到他的病因是与大脑相关,这就使诊断时间延误到8年到10年之久。这也说明了一个医生的知识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垂体生长激素腺瘤或者肢端肥大症的病人的需要了。
再举个例子,现在我们的看病的模式是一个病人只能看一个学科的大夫,比如说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的病人,需要到神经外科就诊,神经外科为了明确诊断,就需要让病人再前往放射科就诊,这样的话病人就要转诊,或者自己再挂放射科的号。在放射科就诊后,认为病人从影像学角度可以诊断为垂体腺瘤,再转回神经外科。由于垂体腺瘤可能会影响到未婚未育的女性生育的问题,因此这些患者又需要再去妇产科就诊,然后又回到神经外科。但神经外科认为手术有风险,可能导致呼吸睡眠暂停或心脏问题,你还得再去看看心脏内科或呼吸科等等。大家可以想一下,以这种就诊模式,在协和医院没有一个月的时间是完不成这些诊疗流程的,所以MDT是一种真正围绕病人去解决问题的模式——垂体腺瘤患者就诊后,如果有需要,包括神经外科、内分泌科、妇产科、放射科、心内科、呼吸内科在内的所有相关科室都可以为病人服务,病人的问题在一次讨论会诊过程当中就可以决定,适合手术的患者就可以去做手术,适合药物治疗的患者就去药物治疗,需要心内科、呼吸内科治疗的就接受心内科、呼吸内科的治疗,这样一下就把所有的问题全部解决了,这个大概就是MDT的第一个好处。第二个好处,就是垂体瘤病人在指南认为需要手术的情况下,往往直接就接受了手术,虽然但是做完手术之后的很多问题,比如月经恢复、生育问题以及很多其他的功能重建的问题并未得到重视。因此,这种一个人决定垂体瘤患者的命运的问题,应该是不合适的。第三个好处,正如我们刚才所说,很多人对垂体瘤认识不足,一些出现心衰症状的患者只是按心衰治疗,并没有想到自己患有垂体瘤,这种情况下,一个人的知识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垂体瘤病人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症状的诊断和治疗了,因此我们需要多学科协作模式,让多科室的医生在一起去共同去探讨病人的诊断问题、治疗问题还有功能重建的问题等。所以从这三个角度来说,垂体瘤的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是需要MDT综合协作的。
神外资讯
您对MDT诊疗模式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那么您所带领的团队又是如何在临床诊疗中执行MDT模式的呢?
王任直教授:
说到协和的MDT,在七十年代由史轶蘩院士建立、各学科自发参与的神经外科和垂体瘤MDT团队多学科会诊制度后,到2001年,协和医院就成立了垂体瘤的外科诊疗中心,把原本松散的、没有具体的组织构架的诊疗形式变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这种固定的模式就是协和医院专门成立垂体瘤疑难病会诊中心,并要求各个科室都要派人来参加疑难病的讨论和会诊,时间是每周三的下午。从2001年开始一直到现在,经过这种模式治疗的垂体瘤病人已经超过了1000例,给很多垂体瘤重症病人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所以协和医院首先将MDT模式制度化了,让所有相关科室的医生都来参加我们所说的垂体瘤多科协作的诊疗过程。从现在的发展来看,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除了能给病人带来很大帮助,医生也能学习到很多知识,所以这种制度已经从强制性要求大家都必须参与的情况变成大家都自愿自发的来参与这种制度的情况了,这种制度的实施对丰富医生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和提高自身水平的角度来说也有很大的好处,这是第一点,也是最大的好处。第二点,目前我们的MDT团队已经形成组织,我们的垂体瘤多科协作组的现任组长是内分泌科朱慧娟教授,同时组内有专门负责收集、整理病历的三位协作组秘书,他们负责把所有的病人的资料全部事先整理在一起,放到MDT中去讨论,这样就节省了很多的时间。第三点,我们会有专门的医生负责听取大家的意见,再向病人和家属交代多学科协作组的最终诊疗意见。通过这三点,就让MDT整个的流程链条全部都有了固定的吗模式,大家都可以按照这种流程去进行MDT诊疗。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大概已经有2000~3000人曾经观摩过协和多学科协作组中心的诊疗过程,他们可以直接参与到协和医院的全体多学科诊疗中心的工作中,亲自感受协和多学科协作诊疗中心是如何去工作的,然后再把这种模式和经验带回到各自的医院中去,让这种模式、这种经验普及到全国各个医院,我觉得这是我们协和多学科协作诊疗中心中所做的好的工作。
神外资讯
2020版的中国指南强调,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的生化达标是有关其治疗的首要目标,您是如何看待肢端肥大症患者的深化控制标准的?
王任直教授:
过去我们在文章中也曾经讲过,现在有三个肢端肥大症的治愈标准。第一个叫临床治愈,就是病人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第二个标准叫影像治愈,就是在临床治愈的基础上,原来在影像上能看见的肿瘤,在手术或者治疗之后,在影像中看不见了,我们就把它叫做影像治愈。这在临床治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要求;第三个标准就是内分泌治愈,是在临床治愈和影像治愈的基础上,令患者的激素水平能够达到空腹值<1ng/ml,葡萄糖抑制实验也是<1ng/m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也在正常的范围里。如果经过治疗,病人的激素水平能够达到这三个标准,我们就把它叫做内分泌治愈,也就是最高的治疗标准。我们现在希望,不管是在内科还是外科,垂体腺瘤的治疗都能够达到内分泌的治愈。为什么要求内分泌治愈?是因为生长激素的增高会对身体的各个系统造成影响,包括刚才已经说过的心脏、呼吸和代谢等的问题,所以我们希望日后的垂体腺瘤治疗能够做到这一点。
神外资讯
目前2020版中国指南也推荐生长激素SSA为辅助治疗的一线用药,您是如何评价这种肢端肥大症的药物治疗的?
王任直教授:
说到药物治疗,现代神经外科之父哈维·库欣曾经说过:“希望有一天我们用外科手术的技术和方法去切除肿瘤的时代能够一去不复返。”作为后辈,我们认为库欣想要表达的是,手术总会有一定的风险,而从垂体瘤患者的角度来说,在保证疾病得以治愈的情况下,把治疗风险减到最低,才是最后的理想和追求的目标。目前,垂体瘤的治疗和其他肿瘤治疗一样,主要是有三种方式,一种是手术,一种是放疗,一种是药物治疗,在这三种治疗方式中,药物治疗相对风险是最小的。所以尽管现在大家还认为肢端肥大症的治疗首先是手术治疗,但是毕竟手术是有风险的,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对于一些肢端肥大症的垂体腺瘤病人来说,有些病人的肿瘤是侵袭性的,肿瘤包绕海绵、包绕神经、包绕血管,也有巨大的、不规则型的肿瘤。对于这些患者,单纯手术是难以切除干净的肿瘤组织的。这个时候,药物治疗还有放疗,就成为了手术后的很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因为单纯手术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就需要药物治或放疗来辅助手术,一起控制肿瘤、控制激素的过度分泌。这是我对药物治疗的理解。尽管外科手术技术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有一定风险,但是我个人觉得药物治疗的潜力是无限的。现在药物治疗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它的未来的空间也一定是很大的,如果能够用风险最小的药物解决肢端肥大症的所有的问题,那时我们才敢说我们能治愈垂体瘤了,所以我对药物治疗充满期待,也希望研发药物的公司、厂家能快马加鞭,努力为更多的肢端肥大症的患者提供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式和方法。
除此之外,我还是想说一下这次诊疗共识的和其他共识不一样的地方。我自己的体会主要有几点。第一点,我们在共识中更强调了多学科协作对病人的重要性,多学科协作一定是需要我们大力推广和努力践行的一个工作;第二点,现有的这些多学科协作的中心,尽可能要按照美国提出的叫卓越中心的标准去要求自己,而不是自己建立一个中心、组织的形式或者做了一些诊疗工作就可以了。我们的中心实际是有很高的要求和目标的,包括外科大夫和内科大夫的人才培养,我们都是有一套标准的。所以希望各个中心能够按照卓越中心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诊断治疗水平。第三点,共识中更加强调要关注病人手术以后的随访和功能重建的问题。因为垂体是人类的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它掌控着人的甲状腺、肾上腺、性腺这些腺体的功能,因此垂体瘤会影响这些功能。除了刚才说的肢端肥大症以及激素的明显增高等影响,这些激素的分泌下降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这些功能低下的时候,很多病人都描述自己“生不如死”,而过去大家都不太关注这些并发症、随诊和功能重建的问题。现在吗,指南里要求更多的医生要关注病人治疗之后的随诊,要关注病人已经出现的并发症的恢复问题,要关注病人功能低下的功能重建问题,尽可能让病人得心理、生理都能够重新回归正常人的生活,这个是我们在这次共识里边特别强调的。总而言之,共识中首先强调了多学科协作中心的重要性;其次,多学科协作中心要按照卓越中心的标准不断去完善自己,去提升自己;第三,要关注病人的随诊问题、并发症问题和功能重建问题。
神外资讯
您对垂体腺瘤的规范化诊疗的未来和前景有什么展望和寄语想要传达?
王任直教授:
刚才所说的都是医生角度的看法,从病人的角度来讲,我也有一些期望,就是病人一定要掌握自己的命运。谁才能掌握病人的命运?只有病人自己。病人不能把命运交给医生,只有病人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时候,才能真正战胜疾病。这我想告诉广大的患者们,首先自己一定要重视垂体瘤,因为垂体瘤处理不好是可能要命的。我们现在碰到很多病人,发现肿瘤后轻易就做了手术,手术又做得不好,出现并发症后就怨天尤人。因此接受垂体瘤手术时不应草率,该做还是不该做、请谁去做都需要认真考虑。这是我和病人讲的第一句话——你要重视你自己,你知道你得了这个病以后,你要去了解这个病是什么病、能给你带来什么影响、你应该找哪家医院去、你应该找谁去看。你把你的命交给谁,这是需要病人自己掌握的,别人掌握不了你的命运。所以我希望未来肢端肥大症的病人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尽可能要找那些有多学科协作的诊疗中心的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最起码要在这样的医院去做诊断,要找在多学科协作诊疗中心里工作的医生去做诊断,因为这些医生有丰富的多学科经验,除了根据自己本科室的经验之外,他还有其他一些学科的知识,他能够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应该做什么检查、应该手术治疗还是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的注意事项、药物治疗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因此垂体瘤患者应当到有多学科协作的诊疗中心的医院,去请那些在多科协作中心诊疗工作的医生去看病。第三,垂体瘤患者在接受了垂体瘤手术以后,一定不能中断随访和治疗。产品有三包,看病也是有三包的。医生需要了解患者之后的病情变化,患者也需要医生的指导。我们对那些10年没来协和复诊过的这些病人的去向做过一个调查,我们发现,在平均寿命为76岁的中国,这些患者中很多都是在二十几岁、三十几岁四十几岁的非正常年龄死亡了,具体的死亡原因我们不知道是否和垂体瘤有关系,但是我认为还是可能和垂体瘤的病情有一定关系的。因此,病人自己一定要每年到接受治疗的这家医院去随诊,然后去把自己的情况和医生汇报,让医生再来指导后续的药物治疗和功能重建,然后进一步完善各种诊疗工作。在垂体瘤的治疗中,医生要有积极性,病人也要有积极性,双方一起去努力、一起去配合,才能让病人自身生活得更幸福。这是我对未来肢端肥大症治疗的期待。
专家简介
王任直 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教研室主任
垂体外科治疗中心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名誉组长
中国胶质瘤协作组名誉组长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管理协作组名誉组长
中国垂体疾病注册中心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智慧医疗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世界神经外科学会会员
卫生部中央保健局专家
曾任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常委兼秘书
曾任中国微循环学会秘书长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华夏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
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国家“863”项目3项、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研究1项,中美合作重大专项1项,发表论著100余篇,主编及参与编写医学论著十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