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26日发布 | 4413阅读

神外历史上的今天|发明腰椎穿刺的“失路之人”

李艺玮

达人收藏

1842年8月26日,179年前的今天,德国医生海因里希·艾伦斯·昆克(Heinrich Irenaeus Quincke)诞辰。这位有着极高医学素养与强大创新能力的先驱在神经学和内科领域均有着卓越贡献,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他在临床实验中发现的可以缓解儿童脑积水的腰椎穿刺技术,并且进一步的,昆克将该技术的用途扩展和引入到神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从而为后者打开了一片新的视野。







昆克出生在法兰克福,他的父亲是一位名声斐然的医生。在父亲的影响下,昆克自小对医学就有着浓厚的兴趣。青年时期的昆克分别在德国的海德堡大学、维尔茨堡大学和柏林大学这三所德国顶尖学府的医学院攻读医学,并于1863年获得柏林大学博士学位。而后,昆克辗转于多所学府与机构,期间曾师从于被誉为“医学教皇”的“现代病理学之父”的鲁道夫·魏尔肖(Rudolf Ludwig Carl Virchow,系统论述了细胞病理学理论,强调“细胞皆源于细胞”)和瑞士解剖学家、生理学家和组织学家阿尔伯特·冯·科立克(Albert von Kölliker,线粒体的发现者)。这些宝贵的学习经历成为了他日后职业生涯的成功源泉。


昆克并不满足于当时贫乏的治疗方法,而是不知疲倦地在未知领域中航行。仅凭检查、触诊、敲击、听诊等临床基础知识和那个时期的仪器,昆克就摸索着了解并探索了许多医学领域。1867年至1870年间,当时昆克还是柏林大学沙利特学院的一名年轻助教。在实验中,他通过将红色硫化汞注射到狗的蛛网膜下腔,深入研究了脑脊髓束的解剖学和生理学,同时追踪了这些生理结构的循环途径。而在20年后,已经在基尔大学任职的昆克才将他年轻时所探寻出的研究结果真正地运用到了救死扶伤中。


昆克的同事和亲友们都知道,病人对于他来讲几乎是“神圣”的。他每天都要探望他们,甚至亲力亲为地为他们提供护理服务。即使是休息时间,他也要和他的病人在一起,昆克也因此被病人们亲切地称为“模范医生”,可见病人对他的喜爱。在与病人相处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接诊的脑积水儿童患者常常受到难以言喻的折磨,为了挽救这些可怜的小病人,他开始萌生出寻找一种安全而简单的方法来清除脑积水儿童的脑脊液的想法。这个念头经过不断的试验和完善,很快就被投入到了临床实践中。昆克使用一种直径约为1.1-1.3毫米的针,刺入了患者的第三和第四腰椎脊柱间隙,并抽出一定量的脑脊液(CSF),有效地降低了患者的颅内压(ICP),减轻了他们的痛苦。这种早期被用于治疗脑积水的方法被他命名为“腰椎穿刺”,在后来也被人们称为“昆克穿刺”(Quincke puncture)。但这种技术最初并没有引起多少关注,甚至有许多著名神经学家谴责他发明了这种危险的方法。



1891年4月,在威斯巴登举行的第十届内科大会上,昆克报告了他有关腰椎穿刺的发现和治疗成果,受到在场学者们的广泛赞誉,腰椎穿刺术也真正地被引入了医学界。在报告中,昆克提到:“我刺穿了腰部的蛛网膜下腔,针尖插入了第三和第四腰椎弓之间的深处,并一滴一滴地排出了其中的液体。最终,我排出了几毫升的水。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排液的速度随着呼气而增加,随着吸气而减少。”


虽然昆克进行的第一次腰椎穿刺仅仅是为了缓解脑积水和脑膜炎引起的颅内高压,但是同样在1891年,昆克发表了他对临床中抽取的脑脊液中成分的研究——包括其中所含细胞、细菌、蛋白质、糖、红细胞组成及其变化。在此基础上,昆克很快认识到脑脊液在诊断中的重要用途。渐渐地,腰椎穿刺不仅被用作降低脑积水、脑膜炎和脑肿瘤升高的颅内压的治疗方法,更成为了鉴别化脓性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的重要工具。在长期的改良和运用中,昆克的腰椎穿刺技术日益成为许多医疗中心的一项常见测试,但相关的严重并发症也层出不穷。医生们开始意识到腰椎穿刺并不是完全无害的,并逐渐确定了这种技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在1862年至1922年间,昆克累计发表了200多篇文章,其中不乏想法惊人的治疗方法和治疗工具的创造理念。他不仅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还能够有条不紊地洞察出治疗中的薄弱之处,以便得到前沿的治疗理念。除了今天被无数医生所广泛应用的腰椎穿刺术外,昆克的临床贡献还涉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肝动脉瘤、血管神经性水肿和Quincke征(即毛细血管搏动征)等很多领域。



在昆克退休前,他的职业生涯可谓一帆风顺。而在他退休后,战争的爆发与时代的局限,让这位脑脊液研究的先驱饱尝了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滋味。1909年,昆克因其在腰椎穿刺方面的工作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提名,然而,因为腰椎穿刺技术的诊断价值仍然没有被全然接纳,加之当时的诺贝尔奖评选规则中对候选者的年龄有所要求,使67岁的昆克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在1920年的诺贝尔奖评选时,除了年龄问题外,委员会还认为昆克已经不再是医生,并且退休后只从事了一些科学工作,因此不能再考虑他获得该奖项。1922年,他再次被提名,又因年龄问题而落选。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1922年5月19日下午,昆克坐在自己年轻时亲手打造的办公桌前写道:“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一直感觉不太舒服;我宁愿自己发生急性血管阻塞,也不愿让自己的血管缓慢萎缩。”写下这段文字的几个小时后,昆克饮弹自尽,享年79岁。妻子的离世、他所理想但终未兑现的医疗环境、战争以及屡次被诺贝尔奖拒之门外等种种原因使他彻底丧失了生活的力量。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电泳等复杂新技术被投入了脑脊液的实验室检查,脑脊液的诊断范围也扩大到了多发性硬化等神经系统疾病,腰椎穿刺技术甚至涉足到麻醉和化疗药物的应用领域。无论如何,在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昆克仍然深刻地影响着神经疾病诊疗的发展,他的成就将永远在神经学领域中煜煜生辉。


下面,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从脑医汇平台海量内容中,遴选若干与腰椎穿刺应用相关的文章或课程,以飨各位神外同道。


腰椎穿刺应用相关的文章或课程

01

腰大池腹腔分流(LPS)手术实例 (细节图文版)

02

脑脊液和玻璃体的细胞学诊断


TIP!

在【脑医汇】APP搜索“腰椎穿刺”“腰大池腹腔分流术”“脑脊液诊断”,获取更多内容。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