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26日发布 | 3971阅读
肿瘤

胶质肉瘤与胶质母细胞瘤的差别

郭莉丽

神介编译投稿作者

gaom

编译文章投稿作者

邱天明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王知秋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达人收藏




































































































































美国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巴罗神经研究所神经内科的Christopher Dardis等研究GS与GB在人口统计学、肿瘤部位和光学显微镜下特征的差异,结果发表于2021年6月的《BMC Neurology》杂志。


——摘自文章章节


【Ref: Dardis C, et al. BMC Neurol. 2021 Jun 23;21(1):231. doi: 10.1186/s12883-021-02233-5.】


研究背景




胶质肉瘤(Gliosarcoma,GS)是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的一个亚型,其特征是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肉瘤成分。WHO对GS的定义为IDH野生型的GBM,具有交替出现的胶质细胞和间叶细胞分化,其间叶细胞部分表达SNAI2、TWIST、MMP2和MMP9,表明其上皮向间叶转化(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GS与GB的治疗方法相同,但GS是否为独立的病理实体,以及二者在分子水平上的差异均未阐明。美国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巴罗神经研究所神经内科的Christopher Dardis等研究GS与GB在人口统计学、肿瘤部位和光学显微镜下特征的差异,结果发表于2021年6月的《BMC Neurology》杂志。


研究方法



研究者对48例GS与1229例GB患者作分子谱(MP)和泛癌检测。采用DNA和RNA的二代测序(NGS)、DNA拷贝数变异(CNV)和免疫组化(IHC)等方法进行检测。MP共包括1153项测试,但并不是每例肿瘤都有检测结果。对这些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确定与已知的GS和GB的发病机制的一致性。


研究结果



结果发现,其中14个试验显示,GS与GB有潜在的关联(p<0.1,Fisher精确检验)。在GS中有更高水平的蛋白介导的免疫逃逸(PD-1,PD-L1)。检测显示的差异与其它类型肿瘤的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似。GS中的许多变化,包括LYL1的拷贝数扩增和PTPN11突变,是在神经胶质肿瘤中的新发现。在分子检测中,每个蛋白质的主要功能均为阳性,许多蛋白质与有丝分裂相关,似乎也介导EMT。肿瘤细胞产生的配体蛋白PD-L1与T细胞上的受体PD-1结合,激活SHP-2,是GS重要的发生机制。此外,IDH1或IDH2的突变导致D-2-羟基戊二酸的产生。SHP-2(PTPN11)是许多途径的关键下游介质;激活NTRK1、EGFR和PD-1等受体后被激活(图1)。


图1. GS与GB蛋白及其相关通路变化。


GS的病理学表现为典型的梭形上皮样细胞和某些具有软骨样外观区,胶质细胞表型不明显(图2)。1例临床诊断为GB,通过标准HE染色后进行IHC(采用GFAP、vimentin、CD34、p53、EGFR和Ki-67染色)诊断,定义为“胶质肉瘤-胶质母细胞瘤”。对于转移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肉瘤和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肉瘤,可另加IHC以鉴别。


图2. 无明显胶质细胞表型的胶质肉瘤。切片显示,肉瘤样梭形上皮样细胞,部分区域呈软骨样外观,胶质细胞表型不明显。(HE染色;A.85倍放大,比例尺=300微米;B.400倍放大,比例尺=50微米)。


结论



该研究结果表明,与GB相比,GS具有上皮向间叶转化的特征。由于GS的独特的PD-1和PD-L1的性能,因此以免疫逃逸为靶点的治疗可能在GS中的治疗价值比在GB中更大。


4.jpg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