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24日发布 | 2827阅读
神经介入-动脉瘤

【通桥•银蛇探囊】“更高、更快、更强” 通桥银蛇DA临床应用体会

李真保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

张子焕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



前  言


在出血手术中,我们往往会用到普通的导引导管,为动脉瘤介入栓塞提供稳定支撑。但是,对于一些远端动脉瘤或AVM,普通的导引导管因为长度和通过性受限,很难实现高到位,在一些迂曲血管中难以到达既定位置。通桥医疗通桥银蛇®DA远端通路导引导管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105cm的长度可以实现更高到位,远端8cm柔软段提升了在迂曲血管中的通过能力,通过性能优异、支撑性能稳定。近期我科使用通桥银蛇®DA远端通路导引导管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治疗并取得满意效果。汇报如下:


病例一


病史介绍

患者:女性,62岁。


主诉:发现颅内动脉瘤1周。


查体:阴性。


术前影像学检查

头颅CTA提示左侧优势供血前交通动脉动脉瘤。


手术操作

牛角弓、颈动脉极度迂曲。


路径迂曲,故直接用造影导管带70cm 6F长鞘至左侧颈内动脉近端。


通桥银蛇®DA远端通路导引导管轻松连续过弯,到达破裂孔段。

视频


瘤颈与载瘤血管关系不甚清楚,故行压颈3D造影。


选择合适角度,分别超选支架导管、微导管。


填圈、成篮。


直接释放支架,展开良好,完全覆盖瘤颈。


换至填圈角度,继续填圈。


填塞满意,同时将微导管退出瘤颈,并解脱。


换至释放支架角度,见瘤颈处少许残留,用弹簧圈输送钢丝将微导管再次置入瘤颈,填入弹簧圈2mm/4cm一枚。


术毕,填塞满意。


术后情况

动脉瘤填塞满意。


支架展开、贴壁良好,分支血管通畅。



病例二


病史介绍

患者:女性,70岁。


主诉:因TIA检查发现颅内多发动脉瘤。


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


术前影像学检查

脑动脉CTA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左侧大脑后动脉P3段动脉瘤。


手术操作

左侧颈动脉极度迂曲。


通桥银蛇®DA远端通路导引导管轻松至海绵窦段。

视频


支架导管、微导管到位,通桥银蛇®DA远端通路导引导管稳定支撑。


支架半释放;继续填圈;通桥银蛇®DA远端通路导引导管稳定支撑,术毕。


术后情况

动脉瘤填塞满意;支架展开良好。



病例三


病史介绍

患者:女性,69岁。


主诉:头晕1月。


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


术前影像学检查

左侧颈内动脉极度迂曲。


手术操作

70cm长鞘置于左侧颈内动脉近端,用泥鳅导丝将通桥银蛇®DA远端通路导引导管带过第一个弯。


用Plus导管将通桥银蛇®DA远端通路导引导管带至海绵窦段。


支架结合双微导管技术,保护大脑后动脉流出道。


过程顺利,填塞满意,大脑后动脉流出道保护好。


术后情况

支架展开良好。


术后无缺血。


通桥银蛇®DA远端通路导引导管



经验体会

通桥银蛇®DA远端通路导引导管通过性强,可以到达海绵窦段,轻松实现高到位,更接近病变位置,为远端动脉瘤/AVM介入治疗提供稳定支撑。

相较同类产品,通桥银蛇®DA远端通路导引导管的弓部支撑力做了进一步加强,稳定支撑,一般不需要长鞘辅助,操作简化。

通桥银蛇®DA远端通路导引导管6F管腔内径为0.071”,管腔较大,可以同时通过3根微导管。


术者简介


李真保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

神经外科-脑血管病区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第三届江淮名医,擅长脑血管疾病介入及显微外科治疗。

中国医师学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卫健委出血性卒中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脑卒中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衰老促进会神经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工程神经介入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安徽省神经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安徽省神经外科学分会脑血管学组副组长

张子焕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

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

擅长脑血管疾病(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烟雾病、脑出血等)的诊断与治疗。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脑血管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主持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项目及医院人才引进课题各1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4篇。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作线上专业交流

本内容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讲课内容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非通桥医疗推广产品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