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话题#用手挤压麦粒肿小心引起颅内感染#登上微博热搜,瞬间引起大批网民围观。麦粒肿是什么?生了麦粒肿该怎么办?为什么又会引起颅内感染?

麦粒肿
麦粒肿也叫做针眼,是睫毛毛囊附近的皮脂腺或睑板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麦粒肿分两种,即外麦粒肿和内麦粒肿。外麦粒肿表现为眼睑局部性红肿,有小硬结,自觉疼痛及触疼。内麦粒肿因炎症在较坚实的脸板组织内,所以疼痛较剧烈,持续时间也长。

外麦粒肿

内麦粒肿
由于眼睑和面部的静脉没有静脉瓣,如果用手挤脓,脓液可顺静脉血管进入眼眶而引起眼眶蜂窝组织炎,也可顺血液进入海绵窦导致海绵窦栓塞甚至化脓性脑炎,严重可威胁生命!

正确做法是在脓头未形成之前可做热敷,每日3次,每次20分钟,消肿止痛,轻的炎症可在热敷后完全消失。注意饮食清淡,不要吃发物,不熬夜少看手机让眼睛多休息。一旦脓头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两到三天后仍不消退,就要及时就医了,切忌用手挤压,否则会使炎症扩散,引起严重并发症。
”

这不由让我想起此前一则新闻,19岁的宁波宁海女孩小杨因为挤掉了鼻梁上的一颗痘痘,结果引发颅内感染,患上“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住进了医院。除此之外,某地50岁的杨大叔因为用手挤了挤左上唇米粒大小的痘痘,引发败血症,出现器官衰竭迹象。

挤痘痘竟也有如此大的危害?
对!痘痘里面除了角质栓外还有白细胞和一些细菌、真菌,这些都是极易形成感染的“绝佳配方”。如果被挤的痘痘长在“面部危险三角区”,感染的风险会更大。“危险三角区”是一个以鼻根为起点、两个嘴角连线为底边的一个等腰三角形区域。该部位血管丰富,构成深、浅两个静脉网,互相吻合,但是没有静脉瓣,血液既可以向心回流,也可离心反流。如果这一块区域的“痘痘”因为挤压产生感染,那么各种细菌、细胞碎片、角化上皮、白细胞等就可能沿着血管网逆行,进入到眼上静脉,并将面部炎症传播到颅内,产生严重的颅内感染。除了会出现发热、头痛等症状外,甚至可能引发败血症、毒血症,危及生命。

当我们脸上长了炎性丘疹、脓疱或者结节囊肿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外用的抗菌药物,例如过氧苯甲酰、克林霉素凝胶、甲硝唑、夫西地酸、莫匹罗星等。如果脸上只是长了一些粉刺的话,我们可以选择阿达帕林、他扎罗汀一类的药物或者果酸进行治疗。不同类型的痘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尽量不要直接用手去挤,建议咨询专业的皮肤科医生对症下药哦~

■ 除了以上两处被“爆上热搜”的面部位置外,还有一些在面部发生的“日常动作”也需要被注意!
>>挖鼻孔
我们在挖鼻孔的时候,虽然没有痛感,但也可能造成了轻微的擦伤,一旦有伤口,就给细菌的入侵开辟了道路,降低了鼻腔的防御功能,容易引发感染。经常用手挖鼻孔还容易引起鼻出血,鼻中隔区有着丰富的血管,是潜在的出血区,受到轻微的外伤就容易引起鼻出血。鼻部静脉与颅内静脉相通,中间没有瓣膜,挖鼻孔的时候,手部的细菌进入鼻腔容易引起鼻腔感染,鼻部感染灶的致病菌可以通过静脉进入颅内,进而引发颅内感染,危及生命。

>>掏耳朵
同样,外耳道皮肤表面有一层腺体分泌的弱酸性油脂,对保护皮肤、抑制细菌及其他微生物的生长有重要意义。人们常说的耳屎,就是指外耳道脱落的皮屑与这些油脂,即外耳道耵聍。正常情况下,当我们张口咀嚼时,外耳道受到挤压活动,耵聍能自行排出体外。若耳内潮湿或者耳道进水,耵聍就会凝结成块,堆积在耳道内,并令人产生不适。我们自行挖耳容易造成耳道皮肤损伤,外耳道的细菌就会趁虚而入,造成局部感染,严重时细菌可以通过薄弱的骨缝或静脉血管进入颅内,造成颅内感染。

tips
虽然因挤痘痘等行为造成颅内感染进ICU的概率较低,但再小的概率也需要我们给予极大的重视,我们一定要管住自己蠢蠢欲动的小手,在局部使用抗生素无效后,建议咨询专业的医生,对症下药才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哟~

线上咨询
患友可以在脑医咨询【找医生】服务创伤重症-颅内感染病种分类下,找到对应专业方向的医生进行咨询哦!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