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05日发布 | 4478阅读

双侧顶叶硬膜外血肿手术治疗

王刚

兰大二院神经外科

达人收藏

概述

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的凸面,约占创伤性颅内血肿的30%,其形成与颅骨损伤密切相关,血肿常来源于损伤的硬脑膜动脉、静脉窦或板障静脉,90%的硬膜外血肿与颅骨骨折有关。顶骨骨折致跨上矢状窦硬膜外血肿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硬膜外血肿,临床极少见。因血肿位于顶部,常规头颅CT容易漏扫,即使发现血肿,也很难显示血肿全貌。由于术前对矢状窦破裂情况认识不足,术中可能造成致命性大出血,影响患者预后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术前准备

由于常规头颅CT扫描对顶叶硬膜外血肿显示不清,常常容易导致对血肿量估计过少,影响患者治疗方式选择。我科常规行冠状位及矢状位CT重建,能更清晰显示血肿,准确计算患者出血量,能更好的指导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必要时可行头颅核磁检查,重建上矢状窦及重要引流静脉,了解上矢状窦受损情况。(如图)



术中注意事项

1.头钉头架固定,取跨矢状窦的皮瓣(图一)。

2.患者常合并颅骨骨折或矢状窦剁开,游离骨瓣前先行骨折线固定,防止损伤静脉窦及重要引流静脉(图二)。

3.术中先骨窗周边悬吊止血,从周边向矢状窦逐步清除血肿,防止大出血(图三)。

4.清除血肿后明胶海绵压迫上矢状窦止血,棉片保护(图四)。

5.矢状窦周边及双侧骨瓣中心位置钻数孔,以便悬吊硬膜,达到再次压迫矢状窦止血的作用。



病例分享

病例1:

患者刘xx,男,45岁。主因“外伤后意识不清7小时”入院。GCS评分11分(E3V4M4)。


术前三维头颅CT:双侧顶叶硬膜外血肿,患者双侧下肢轻瘫实验(+)。


术后第1天复查头颅CT:


术后14天,患者痊愈出院,双下肢肌力正常,活动良好。


我科侯博儒主任总结该病例相关资料并回顾相关文献,发表SCI论文1篇。


病例2:

苟xx,男,22岁。主因“脑外伤后头痛伴嗜睡5小时”入院。GCS评分12分(E3V4M5)。


术前三维头颅CT:双侧顶叶硬膜外血肿(右侧少量)。右侧肢体肌力4级。


术中上矢状窦出血凶猛,行对侧钻数孔,中间留取“骨桥”悬吊硬膜,止血。


术后第1天复查头颅CT:硬膜外血肿完全清除。术后第一天患者肌力完全恢复。


术后11天,患者痊愈出院,无后遗症。


病例3:

患者马xx,男,34岁。主因“头部外伤后头痛4小时”入院。GCS评分14分(E3V5M6)。

术前三维头颅CT:双侧顶叶硬膜外血肿。


术后第一天复查三维头颅CT:


术后13天,患者痊愈出院,无后遗症。


病例4:

患者马xx,男,49岁。主因“外伤后意识丧失17小时”入院。GCS评分9分(E2V3M4)。

术前三维头颅CT:双侧顶叶硬膜外血肿,颅骨凹陷性骨折。


患者术前昏迷,术中脑组织压力高,颅骨粉碎性骨折,去除骨瓣减压术。


术后第1天复查头颅CT:血肿完全清除。GCS1评分12分(E3V4M5)。


术后7天,患者GCS评分15分,术后18天痊愈出院。


病区主任简介

任海军主任简介: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兰大二院神经外二病区主任。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2篇,CSCD5篇。专业特长:擅颅脑创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颅脑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显微镜、内镜手术),颅骨修补和脑积水的手术治疗。

门诊时间:每周三上午

门诊地点: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门诊楼3楼


侯博儒主任简介: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发表学术论文16余篇,其中SCI 收录4篇(IF累计10分左右),撰写论著《神经外科颅脑创伤诊断与治疗学》一部。专业特长:颅底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颅脑创伤及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显微镜、内镜手术),颅骨修补和脑积水手术治疗。

门诊时间:每周二上午

门诊地点: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门诊楼3楼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