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04日发布 | 3204阅读

【通桥·白驹过隙】左侧椎动脉V4段狭窄开通一例

李敬伟

南京鼓楼医院

达人收藏


前  言


中国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研究(CICAS)显示中国缺血性卒中及TIA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为46.6%。且1年中的复发率随狭窄程度增加而升高。同时,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约占所有卒中的25%-40%,而椎动脉狭窄(VAS)可在颅内或颅外任何部位发生,是引起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原因,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椎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



颅内动脉狭窄病例展播


病史介绍

患者:男性,69岁。


主诉:反复发作头晕1月余。


现病史:患者1月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发作头晕伴视物旋转、行走不稳,无黑曚、意识障碍,至当地医院查颅脑磁共振提示小脑梗死,予口服抗血小板治疗后仍有反复发作性头晕,后于当地医院脑血管造影示:左侧椎动脉优势,左侧椎动脉V4段重度狭窄,左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既往史: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术前查体情况:NIHSS评分0分。


诊断:1. 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系统);2. 左椎动脉颅内段狭窄(重度);3. 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术前影像学检查

外院头颅CT提示左椎V4段严重钙化。


入院后完善高清血管壁MRI+灌注检查提示左椎动脉V4段局部斑块,管腔重度狭窄,增强有强化,右侧枕叶血流灌注减低。


手术过程

DSA示左侧椎动脉V2段起始部扭曲、折叠,以长鞘+072中间导管建立路径,造影证实左侧椎动脉V4段严重狭窄。


通桥白驹2.0*10mm颅内球囊扩张导管沿0.014”导丝顺利到达病变部位。




以5 atm小压力缓慢扩张球囊2次。


通桥白驹球囊扩张后复查造影提示狭窄好转,但斑块负荷较重,仍有残余狭窄。


3.0*13mm球囊扩张支架到位后6atm压力释放支架,仍有明显蜂腰,以增加压力至10 atm,蜂腰好转。


撤出球囊,造影示残余狭窄20%,观察10分钟后复查造影示血流通畅,结束手术。


术后影像学检查

术后DynaCT未见出血。


通桥白驹颅内球囊扩张导管结构


经验体会

1. 患者反复发作后循环缺血症状,造影提示左椎优势,左侧椎动脉V4段重度狭窄,经药物治疗后亦有发作,MRP显示存在低灌注区域,有血管内治疗的指征。

2. 患者有长期高血压危险因素,血管壁MRI提示动脉硬化所致的血管狭窄,排除夹层、血栓、血管炎等病因,可行血管内治疗。结合造影和管壁MRI成像结果,闭塞段约10mm,局部血管较为平直,支架方面球囊扩张支架和自膨式支架均可选用。

3. 患者椎动脉V1段路径迂曲,我们以长鞘和中间导管加强支撑建立路径,通桥白驹颅内球囊扩张导管非常容易通过扭曲的椎动脉颅内段。患者病变严重钙化,几乎成环,强行扩张有破裂出血风险,我们为避免夹层及出血事件,并未完美扩张,保留了20%左右的残余狭窄。

4. 国产通桥白驹颅内球囊扩张导管为快速交换,简化操作,节省时间;拥有良好的通过性,比较容易通过迂曲的颅内血管,提高了手术安全;直径和长度规格较多,适用于各个部位和形态的病变。


术者简介


李敬伟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

曾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研修神经介入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

国家卫健委缺血性卒中介入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卒中学会青年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卒中学会脑血流与代谢分会常务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脑卒中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江苏省脑卒中分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医学会脑卒中分会主任委员第一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面上基金各一项。

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一项(排名第三),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三),江苏省新技术引进一等奖两项(排名第二),南京市新技术奖一项(排名第一)。

点击进入专栏

点击进入 查看往期精彩回顾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作线上专业交流

本内容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讲课内容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非通桥医疗推广产品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白驹过隙

4.0万阅读 | 30内容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