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防医科大学神经外科的Satoru Takeuchi等开展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价向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脑池内输注硫酸镁联合静脉氢疗法的治疗效果。文章发表在2021年1月的《Stroke》杂志。
——摘自文章章节
【Ref: Takeuchi S, et al. Stroke. 2021 Jan;52(1):20-27. doi: 10.1161/STROKEAHA.120.031260. Epub 2020 Dec 22.】
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常常预后不良,预后不良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脑血管痉挛,随后继发急性脑损伤及迟发性脑缺血。硫酸镁具有舒张血管和缓解神经元死亡的作用。将镁用于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但最近结束的镁治疗aSAH的Ⅱ期研究(Magnesium for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aemorrhage 2,MASH-2)未能证实静脉输注硫酸镁可改善aSAH患者的功能预后。颅内直接注射硫酸镁时,发现脑脊液(CSF)可有效输送最小浓度剂量的Mg2+,而不增加血清中的Mg2+含量。以此为依据,日本国防医科大学神经外科的Satoru Takeuchi等开展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价向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脑池内输注硫酸镁联合静脉氢疗法的治疗效果。文章发表在2021年1月的《Stroke》杂志。该研究共纳入37例重症SAH患者,随机分配到Mg+H2组、Mg组和对照组。向Mg+H2组和Mg组患者脑池内输注硫酸镁(2.5mmol/L),20mL/h,持续14天。Mg+H2组在脑池内输注硫酸镁的同时,静脉输注富氢溶液14天。对照组以相同的方式输注林格氏液。主要观察指标为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发生情况。次要观察指标为治疗后3个月和12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和Karnofsky体能状态以及12个月时Barthel指数、血清和脑脊液中的丙二醛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含量。
研究结果显示,治疗期间Mg+H2组和Mg组患者CSF中镁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第3~7天时,Mg+H2组血清丙二醛浓度显著低于Mg组;第3~14天时Mg+H2组血清丙二醛浓度也显著低于对照组。第3~7天Mg+H2组脑脊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第3~14天Mg+H2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的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Mg+H2组和Mg组。3个月时,三组之间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和Karnofsky体能状态无显著差异。1年时,Mg+H2组和Mg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者明显好于对照组;Mg+H2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该研究表明在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术后立即开始向脑池内输注硫酸镁可降低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的发生率,改善临床预后,而且无并发症。向脑池内输注硫酸镁联合静脉氢疗法可降低血清丙二醛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改善Barthel指数,表明氢具有协同作用。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