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监测有道丨颅脑创伤-神经重症周刊》第226期,山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郭宇宏主治医师带来的:颅脑外伤术后纵裂硬膜下积液治疗一例,欢迎观看、阅读。病例介绍患者女性,27岁,头部外伤后意识障碍8小时入院。神志浅昏迷,左侧瞳孔散大。GCS10分。术前检查入院头颅CT见左侧额颞叶脑挫裂伤伴血肿形成,左额颞急性硬膜下血肿,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11mm。手术过程急诊全麻下行左侧脑室外引流+颅内压探头置入+左额颞顶开颅坏死脑组织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术中先做左侧脑室外引流,可见淡血性脑脊液流出,颅内压力为26mmHg。缓慢释放少量脑脊液后行去骨瓣减压。去骨瓣时保留了单独的脑室外引流颅内压探头骨孔,利于引流管固定。术中清除了左额颞坏死脑组织,脑组织搏动恢复,但塌陷不理想,虽然初压26mmHg,综合考虑后给予硬膜扩大修补,去除骨瓣。术毕压力为9mmHg。术后左侧瞳孔回缩,复查移动CT显示血肿清除满意,中线结构基本居中,颅内压探头位置满意。术后4天,神志嗜睡,可简单回答问题,右侧肢体可活动。但复查头颅CT显示出现左侧大脑镰旁硬膜下积液。纵裂硬膜下积液较前增多,给予腰穿释放脑脊液联合局部加压包扎治疗。一周后再次复查头颅CT,显示纵裂硬膜下积液消失。患者神志清楚,右侧肢体活动正常,言语正常。探讨2个问题1. 颅内压探头置入的时机、位置。《中国颅脑创伤颅内压监测专家共识》和《第四版颅脑创伤指南》均推荐对9-15分存在颅内异常的急性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及3-8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使用颅内压监测。临床上首选脑室型颅内压探头,操作简单,精确度高,并且可释放出脑脊液降低颅压。建议患者伤后早期置入颅内压探头,早期发现颅内病情变化,同时可以判断脑灌注压及脑血流量,并且指导临床治疗,及早判断患者预后。2. 大脑镰旁硬膜下积液出现的原因及治疗。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易导致颅内压失衡,使术侧与术处相对应的镰旁硬膜下腔成了相对低压区,为了建立颅内压的相对平 衡,必然使聚集于它处硬膜下腔的脑脊液向与术处相对的镰旁 硬膜下腔汇集。另外,由于术处缺少颅骨,成了相对低压区,因 单向活瓣机制而不断增加的镰旁硬膜下液体使局部镰旁硬膜下腔压力不断增高,逐渐挤压与术处相对应脑组织外移,而内侧为大脑镰且对侧脑压相对较高,从而形成了平面向大脑镰而凸面向术处的积液。故去骨瓣减压术后大脑镰旁硬膜下积液常位于术侧与术处相对应的镰旁。对于积液量较少者,可适当改善头部位置,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和高压氧治疗;中等积液者,可在此基础上,通过腰椎穿刺或持续性腰大池引流;而对于大量积液者,需要手术治疗,通过积液腔腹腔分流或置囊抽吸来治疗。山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位于院内科研临床楼12-17层,开放床位180张,重症监护室(NICU)设置床位48张(15、16层),监护室床位数居山西省神经外科之首,已配备床旁移动CT、血气分析仪、可视喉镜、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等;开展床旁脑电、脑氧、呼末CO₂分压监测、脑电双频指数监测、颅内压监测、脑温监测、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中心静脉压监测、床旁超声、床旁纤支镜、鼻空肠营养管等多模态神经重症器官功能监测与保护核心技术,同时拥有吞咽神经和肌肉电刺激仪、微电流刺激仪、综合感官刺激仪、经颅磁刺激仪、右正中神经刺激仪及康复直立床等多种早期促醒、康复仪器。颅脑创伤与神经重症团队正在继续提高临床专业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等,改善山西省颅脑创伤及神经危重症病人预后及生存质量。为更好继续提高、规范中国神经外科医生颅脑创伤救治能力及水平,神外资讯《监测有道丨颅脑创伤-神经重症周刊》继续面向全国收集颅脑创伤病例并展开讨论,由国内医生提供真实病例,经专家审核通过及点评后刊登。投稿邮箱:shenwaizixun@163.com投稿联系人:脑医汇助手(微信号:18918666395)欢迎大家踊跃投稿!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