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想的支架尾端——“躺平”
图1 ABCD支架尾端释放在血管直段,贴壁良好;EF支架尾端落在血管转弯处,导致贴壁不良
Case 5. 推灯笼——尾端“躺平”
图5.2 LEO+3.5x25,推灯笼操作,使支架尾端落在血管直段

图6.3 多个角度造影示支架贴壁良好
小结
编织支架可通过推灯笼操作调整支架形状和长度(如图5.2-6.2)。具体操作为:左手固定微导管,右手推输送导丝;
推灯笼操作通常建议在血管直段进行,在血管弯曲处会有支架变形、套叠的风险,需谨慎;
LEO+支架材质偏软,甚至可以推成“圆饼形”(图5.2)。应在与目标血管段相近的位置推,避免距离过远,导致灯笼位置不满意。
Release of Proximal Tip
图2 支架完全释放后被输送导丝挂住,回撤输送导丝导致支架移位、变形(“内卷”)
图3 支架尾端与输送导丝挂住,支架导管强行回收导致支架变形(“内卷”)
Case 7. 旋转导丝——拒绝“内卷”
图7.1 多个角度造影示支架贴壁良好
图7.3 体外模型操作示意图
LEO+支架有时候会遇到与输送导丝挂住的情况,需注意以下两点:
支架完全释放之前,回撤支架导管释放张力;
LEO+完全推出支架导管释放后,需要多一步操作:支架推出导管后,旋转输送导丝90°-180°,等待10s。轻推输送导丝,确认导丝与支架分离,然后回收输送导丝。


支架回撤可促进头端进一步打开;
弯曲血管处多次推拉结合节段式释放,促进贴壁;
弯曲血管处支架完全释放之前,需充分减张:回撤微导管为主,输送导丝为辅;
回收再释放可促进局部扭结的支架进一步打开。
“推”的操作——后半身,要“躺平”,不要“内卷”!
为确保支架尾端释放到血管平直段,完全释放之前,可通过“推灯笼”使其短缩;
相比弯曲血管,直段血管“推灯笼”更加安全,不易导致支架贴壁不良、扭结、变形等现象;
推灯笼操作,应在与目标血管段相近的位置推,避免距离过远;

您学会了吗?

术者&校审:姚智强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专家介绍
姚智
强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神经介入科副教授
临床神经外科,博士,博士后
郑州大学、新乡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全国研究型医院第一届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原济南军区神经外科及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首届河南省神经外科青年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第一届脑血管外科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神经介入委员会委员
美国,欧洲,新加坡等国家访问学者
发表三十余篇SCI及中文核心论文,主研课题多项
第一完成人获得河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多项、洛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奖励多项
结合临床工作申请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3项
从事神经外科,神经介入临床工作20余年,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诊疗经验。完成各类神经外科开颅手术4000余例,神经介入栓塞手术3000余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