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26日发布 | 2174阅读

Tubridge国产密网支架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多发动脉瘤

常青

河北北方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张义森

北京天坛医院

刘爱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宋立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葛慧剑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缪中荣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达人收藏

To Improve Sometimes,

To Communicate Often,
To Summarize Always...


病情简介


患者,女,74岁。


主诉:现颅内动脉瘤6个月。


现病史:患者6个月前体检时发现左侧颈内动脉交通段动脉瘤,患者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无肢体活动障碍,患者为进一步就诊,以“颅内动脉瘤”入院。


既往史:高脂血症病史7年,目前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 10mg Qn,肠息肉切除术后5年。


体格检查:心肺腹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

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四项未见明显异常

心电图、胸CT未见明显异常



头颅核磁(天坛医院2019-11-01)






头颅CTA(天坛医院2019-12-18)


术前诊断:
右侧颈内动脉交通段动脉瘤
左侧颈内动脉多发动脉瘤
高脂血症

手术方案:
颅内动脉瘤密网支架置入术
 
术前用药:
阿司匹林肠溶片          100 mg  qd (6个月)    
硫酸氢氯吡格雷           75 mg   qd  (6个月)
阿托伐他汀钙片           20 mg   qn (6个月)
 
手术风险:
1.动脉瘤破裂出血
2.支架内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
3.脑梗塞,迟发出血
4.入路血管损伤
 
手术材料
6F Cook长鞘
导引导管5F Navien
微导丝(Synchro 0.014 in*200 cm)
支架微导管(T-track)
密网支架 (Tubridge 4.5x20 mm  4.5x25 mm)


手术过程

全麻满意后,常规消毒铺巾,采用改良 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成功,置入8F动脉鞘。150cm超滑泥鳅导丝带领5F单弯造影管分别行左侧椎动脉、双侧颈总动脉正侧位造影及双侧颈内动脉三维旋转造影,结果显示:左侧颈内动脉C6多发动脉瘤;右侧颈内动脉C5-C6段多发动脉瘤。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考虑左侧颈内动脉C6段多发动脉瘤形态不规则,家属要求行左侧颈内动脉多发动脉瘤密网支架置入术。150 cm超滑泥鳅 6F导丝携6F cook长鞘及125 cm多功能造影管进入左侧颈内动脉C1段,cook长鞘接高压肝素生理盐水持续滴注,撤出多功能造影管,150 cm超滑泥鳅导丝携5F Navien导引导管经cook长鞘进入左侧颈内动脉,调整管头位置满意,管腔接高压肝素生理盐水持续滴注。路图下,以Synchro-14微导丝携T-track支架微导管经Navien导引导管进入左侧大脑中动脉,调整管头位置满意,管腔接高压肝素生理盐水持续滴注。经T-track微导管送入Tubridge 4.5x20 mm支架一枚,调整位置满意后释放,即刻造影显示多发动脉瘤瘤腔内造影剂滞留效果欠佳,载瘤动脉通畅。经 T-track支架微导管送入 Tubridge 4.5x25 mm支架一枚,调整位置满意后释放,即刻造影显示多发动脉瘤瘤腔内造影剂滞留明显,载瘤动脉通畅。结束手术。




术中3D旋转可见双侧颈内动脉动脉瘤,左侧较大




左侧颈内C6段动脉瘤形态不规则




Sychro14微导丝携T-track微导管超选入左大脑中动脉,释放Tubridge密网支架




术后造影显示动脉瘤瘤腔内造影剂滞留明显,载瘤动脉通畅




Dyna-CT提示支架位置良好


术者思考:

该患者为体检发现双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多发动脉瘤,左侧颈内动脉多发动脉瘤直径大于5 mm且形态不规则,动脉瘤破裂相对风险高所以优先治疗。临近部位双发动脉瘤常规的网眼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可能存在微导管到位困难以及远期复发率稍高的问题,所以此患者用密网支架先介入治疗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多发动脉瘤,术中操作相当简单,远期复发率更低。


介入手术中,6F Cook长鞘+5F 115 cm Navien作为整体的支撑系统、可以使操作更加稳定。三维旋转造影下精确测量评估动脉瘤部位、大小、形态,以及穿支情况,选择大小、长度合适Tubridge密网支架。释放第一个Tubridge 4.5x20 mm密网支架释放后出现明显短缩,虽然密网支架也完全覆盖动脉瘤颈,但覆盖瘤颈近端的载瘤动脉血管段不足5 mm,术中继续第二枚Tubridge 4.5x25 mm支架置入,术后造影可见动脉瘤囊内造影剂明显滞留,Dyna-CT提示两个密网支架支架位置与贴壁性能良好,达到了很好的血流导向效果。对于此类中小型动脉瘤,在密网支架贴壁性良好前提下一般无需弹簧圈的填塞即可取得较高的治愈率。

resize,m_lfit,w_120

刘爱华

作者简介

主任医师、教授

博士生导师

北京市神经介入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党建书记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秘书长

中国医师协会科普分会神外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青科协生物医药常务秘书长

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秘书长

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青委会主任委员

擅长脑动脉瘤、脑血管狭窄支架成形与脑血管畸形等微创介入治疗,脑血管病先后获省部级奖7项,先后承担国自然、科技部等课题12项,已发表学术论文107篇(Neurology、Stroke等SCI论文62篇),已获发明国家专利4项,培养硕士生14名,博士生4名。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