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25日发布 | 5128阅读

中国胶质瘤协作组2021年度大会成功召开!

脑医汇


微信图片_20210526181926.png





中国胶质瘤协作组2021年换届选举


本环节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邱晓光教授主持进行。


嘉宾及领导致辞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周良辅院士。周院士首先对本次中国胶质瘤协作组年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中国胶质瘤协作组成立以来,加强了我国胶质瘤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交流,加强了神经外科、神经内科、肿瘤科、影像科、放射科和病理科等临床各学科的交流,为促进我国胶质瘤的诊疗规范化和青年人才的培养起到了推动作用。时值协作组换届之际,江涛毛颖马文斌之后,杨学军教授将卸任组长一职,杨教授在任职期间,在与其他专家的合作中,对胶质瘤学科作出了极大贡献。即将上任的毛庆组长是第一位来自我国西部地区的组长,周院士相信,毛教授将继承四位前任组长的优良作风,使协作组工作更上一层楼。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周定标教授对中国胶质瘤协作组新一届委员会的成立表示祝贺。周教授表示,在胶质瘤研究的一百多年历史,虽然仍未完全攻克这种难治性疾病,但也为青年中建立了提供了攻坚克难的机会,这也是胶质瘤协作组成立的主旨。在两位院士和几位组长的带领下,出版了许多胶质瘤相关著作并指导确定了胶质瘤诊疗共识,对胶质瘤的事业起到了推动作用。他相信,在新一届胶质瘤协作组委员会的带领下,中国胶质瘤领域将会有许多更辉煌的成就。


北京协和医院王任直教授对周良辅院士、赵继宗院士和周定标教授在中国胶质瘤领域的突出贡献表示了诚挚的感谢,没有他们的帮助,协作组也无法顺利成立,也无法开展一系列的工作。王教授表示,胶质瘤协作组的成立组建了一支专业化的队伍,搭建了一个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为胶质瘤的规范化诊疗中做了卓越的工作,同时让世界最高水平的学术领域有了中国的立足之地。王教授感谢了江涛教授、毛颖教授、马文斌教授和杨学军教授的贡献,并希望大家在毛庆教授的带领下共同努力,使协作组的工作能够越做越好。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毛颖教授表示,在天士力集团的支持下,中国脑胶质瘤协作组为胶质瘤领域的发展作出了许多贡献,协作组齐心协力,将中国脑胶质瘤的治疗推进了很大一步。将来,中国脑胶质瘤协作组在临床试验中能够做得更多。

北京协和医院马文斌教授表示,中国脑胶质瘤协作组有着非常友爱向上的学术氛围,并对毛庆教授当选本届协作组的组长表示祝贺。十年笑谈风雨,团结迎接挑战,扬帆再启程,携手再创辉煌。

天津天士力医药商业集团李鑫总监代表天士力公司祝贺毛庆教授当选本次中国脑胶质瘤协作组组长,他表示,会继续与脑胶质瘤协作组精诚合作,在毛庆教授的带领下,让协作组越做越好。同时他表示,很荣幸在历任组长、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利用团队和渠道优势,深入推广了胶质瘤这种难治性疾病的规范化诊疗,能够让医生和患者得到极大的获益。


组长任期内工作总结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杨学军教授对担任组长期间的第四届中国脑胶质瘤协作组的工作做了概要总结。中国脑胶质瘤协作组于2009年筹建,在江涛教授、毛颖教授、马文斌教授三位组长的带领下逐渐发展壮大。自2018年开始,第四届协作组工作自山西太原启程,在周良辅院士、周定标教授、王任直教授等前辈的关心指引下,在全国神经外科、神经肿瘤等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第四届协作组成员团结胶质瘤领域、热心临床与研究事业,以勇于创新、精诚奉献的精神推动中国脑胶质瘤的规范化、个体化诊治及诊疗新理论、新技术的引进及推广,通过多学科诊疗的示范和推进,提升了中国脑胶质瘤诊治水平的发展和青年医生的后备队伍的建设。

换届仪式


仪式中,中国胶质瘤协作组进行了印章交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毛庆教授接受组长任命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邱晓光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秦智勇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尤永平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刘志雄教授和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王樑教授分别接受了副组长任命书。


随后,胶质瘤协作组元老功勋人物及历任组长进行了合影。

新任组长工作规划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毛庆教授作为中国脑胶质瘤协作组新任组长讲述了工作规划。毛教授对能够担任本届中国胶质瘤协作组组长表达了深深的激动之情。他感谢了诸多同道对自己的信任,并感到非常荣幸。胶质瘤协作组由诸多脑胶质瘤资深专家学者组成,其中不乏行业翘楚,并且成立之初就得到了包括两位院士在内的专家前辈的支持,从首任组长江涛教授开始,树立了极其良好的学术氛围,并一代代流传了下来。未来如何保持协作组的优势,在未来仍是一个挑战,使他担负着巨大的压力和责任。毛教授表示,未来的工作中,他将努力使既往优秀的工作方法传承下去,重点将脑胶质瘤的规范化诊疗进一步落实,并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在新药、新的治疗方式的探索中加大创新力度,同时大力培养后辈人才,让年轻人认识、了解、热爱这个组织,成为组织的一员,共同促进我国脑胶质瘤事业发展。






中国胶质瘤协作组2021年度大会

学术交流活动


第一节


第一节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江涛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毛颖教授、北京协和医院马文斌教授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杨学军教授担任主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张伟教授带来讲座:脑胶质瘤免疫治疗进展——Tris-CAR-T全新研发与临床应用脑胶质瘤是成人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恶性肿瘤,我国脑胶质瘤年新发病人数约有5-10万,同时是青壮年第一位肿瘤死因,它具有高侵袭性、高异质性、高致病性、高复发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随着中国脑胶质瘤诊治历程的进展,对胶质瘤分子特征的深入理解以及新型疗法不断涌现,继手术、放疗和化疗等治疗技术之后,肿瘤免疫治疗成为了第四大肿瘤治疗技术。其中,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疗法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成为了免疫疗法的两大方向,中国也已跻身CAR-T临床研究第一梯队。张教授介绍了CAR-T的治疗流程、全新靶标筛选、治疗效果和Tris-CAT-T构建思路,并展示了Tris-CAR-T的体内杀伤效果和CAR-T类器官杀伤效果及其免疫微环境调节机制和安全性评估等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免疫治疗将开启全新肿瘤治疗时代,联合免疫治疗也将成为脑胶质瘤的未来方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艳辉教授带来讲座:血浆游离DNA羟甲基化胞嘧啶测序在胶质瘤液体活检中的应用研究液体活检是通过检测人体血液、尿液、脑脊液等体液样本中的细胞、蛋白、核酸等肿瘤生物标志物并进行肿瘤分析的诊断技术,它可以应用在肿瘤的无创筛查诊断、分子分型、耐药性分析、预后评估和进展监测等项目中。目前,多数液体活检技术检测的生物标志物主要为携带突变的循环肿瘤DNA(ctDNA),但由于血浆中胶质瘤ctDNA检出率较低,使胶质瘤液体活检的广泛开展受到了一定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新的基于游离DNA表观特征的液体活检提供了新的道路。表观修饰是组织器官分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因此可区分肿瘤组织器官来源。通过检测血浆游离DNA的稳定胞嘧啶甲基化或非甲基化修饰,以及DNA片段长度分布和断点序列等DNA片段化特征,可以将检测范围覆盖全基因组,提高肿瘤标志物检测灵敏度。研究表明,胶质瘤血浆cfDNA羟甲基化特征与肿瘤组织具有一致性,胶质瘤羟基化特征可反映胶质瘤的基因表达,因此血浆cfDN羟甲基化测序可用于胶质瘤的检查和预后分层。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恺教授带来讲座:脑功能重塑的功能-结构基础的思考与初探张教授首先展示了大脑的功能和结构基础,并简单介绍了大脑的Broca区、Wernicke区和Brodmann区等重要功能区,以及大脑的解剖和功能对行为的共同影响。张教授在语言、书写区多模态映射和空间记忆等高级认知功能的区域等结构基础上,阐述了脑可塑性的层次理论和冗余性理论。同时,通过正常组和左侧颞叶胶质瘤组对照研究结构网络研究,比较了两者结构化网络枢纽的差异、潜力和全局参数,结合世界和不同地区的结构网络等级变化,功能-结构可塑性结果或基础。最终,杨教授展示了研究相关的结构网络层流比例与连接结果。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程全教授带来讲座:基于手工设计和深度学习的影像组学技术在囊性胶质瘤和脑脓肿的鉴别和预测中的应用研究影像组学是指从影像(CT、MRI、PET等)中高通量地提取大量影像信息,实现肿瘤分割、特征提取与模型建立,凭借对海量影响数据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预测和分析来辅助医师做出最准确的判断。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40%-50%。目前常应用MRI、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和CT等影像技术区别脑胶质瘤与正常脑组织,但基于人类视觉的医学影像分析仅能分辨肿瘤的形态和灰度信息。近年来发展的基于不同成像的影像组学可以描述其生理学、病理学及基因变化等与脑胶质瘤影像异质性相关的深层信息,对胶质瘤的诊断和预测有着极好的辅助作用。


第二节


第二节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毛庆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秦智勇教授和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刘志雄教授担任主持。


北京协和医院王裕教授带来讲座:复发胶质瘤的临床管理近20年,胶质瘤的治疗发展突飞猛进,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电场治疗等新的治疗手段和方案在不断地进行探索,旨在为GBM提供更多治疗选择。在脑胶质瘤中,复发脑胶质瘤是一大治疗难点。王教授对复发脑胶质现有的手术切除、再程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电场治疗等治疗方式进行了细致说明。临床实践证明,在缺乏复发胶质瘤最佳治疗方式统一意见的当前,个体化定制的二次完全切除手术、精准再程放疗、TMZ化疗Stupp方案以及联合贝伐单抗化疗方案、贝伐珠单抗或瑞戈非尼等靶向治疗方案等均可使患者获益。此外,王教授对免疫治疗等新治疗方案的试验汇总、挑战方向和失败经验等做了详细讲解。最后,他展示了北京协和医院对复发胶质瘤的种种治疗方式的网状荟萃分析结果,为复发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启发。

江苏省人民医院张军霞教授带来讲座:分子病理指导下的较低级别胶质瘤手术策略基于IDH、1p19q和H3K27等分子病理标志物,较低级别胶质瘤可分为IDH突变型1p19q共缺失型少突胶质细胞瘤、IDH突变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和IDH野生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对于较低级别胶质瘤,年龄、分子标记物、手术切除程度和KPS评分是重要的预后判断相关因素。根据三个亚型临床与分子病理特征,发现除IDH突变型1p19q共缺失型少突胶质细胞瘤的预后与切除程度不相干外,IDH突变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和IDH野生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的预后均与切除程度相关。因此,在分子病理指导下,应当对不同的较低级别胶质瘤采取不同的手术策略,其中IDH突变型1p19q共缺失型少突胶质细胞瘤应采取非功能区影像学全切和功能区功能保护的策略,IDH突变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应采取非功能区影像学全切和功能区功能保护的策略,IDH野生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应当采取非功能区扩大切除和功能区影像学全切的功能保护的策略。随着较低级别胶质瘤的临床试验、术前术中分子病理评估、生物学边界识别和指南、共识、SOP的发展,较低级别胶质瘤的手术策略将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杨辉教授带来讲座:代谢物信号与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杨教授在讲座中阐述了IDH突变的致癌机制、IDH突变相关的转化研究和胶质瘤代谢转化研究展望。胶质瘤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其中IDH是胶质瘤中主要发生高频突变的代谢酶基因,其代谢物a-KG参与多种生物过程。IDH突变可抑制DNA去甲基化,使致癌代谢物通过抑制双加氧酶促进肿瘤发生。因此,IDH突变作为分子标志,可较好地提示患者预后;基于IDH突变的五分型,可更加详细地提示患者预后,术中IDH突变检测可进一步使分子分型诊断更加精准。由于代谢是脑肿瘤发生的“调节开关”,随着研究的发展,可以进一步对GHB抑制DHA去甲基化酶以及肿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繁殖等方向进行研究。


会议总结

大会最后,毛庆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毛教授对在场专家的支持和参与报告的讲者表示了衷心的感谢,本次中国胶质瘤协作组暨学术交流大会圆满结束。


微信图片_20210526181926.png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相关临床评分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