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间四月天,大医精诚,追求卓越,妙手回春!
2021年4月29日上午,河南省人民医院、南阳市中心医院和郑州市中心医院联合举办的“椎求卓越”河南省椎动脉手术直播活动。本次活动大会主席是河南省人民医院李天晓院长,会议主持和点评专家分别由河南省人民医院王子亮、南阳市中心医院温昌明和郑州市中心医院王天玉主任担任,术者分别是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介入团队-吴立恒,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介入团队-孙军,郑州市中心医院神经介入团队-刘俊中。三家医院神经介入均发展较早,技术水平高,诊疗经验丰富,本次活动共直播展示了五台精彩的椎动脉开口支架置入手术。
椎开口支架置入手术虽说是安全性最高,院内并发症极低的入门级手术,但很多大咖做得越多,越发现这个手术是“简约而不简单”的手术。本次活动各位大咖详细周全的术前评估、规范的术中操作、精谌的手术技艺、精辟到位的点评和醍醐灌顶经验分享,让线上和线下听众均受益匪浅,大家对椎动脉支架置入手术和药物洗脱支架的应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信立泰公司首款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椎动脉支架系统Maurora,高端品质,性能卓越!五台手术,术者一致好评!显影性好,通过性好,柔顺性好,支撑力好,贴壁性好!
国货当自强,国货已自强!
河南省人民医院 王子亮
《椎开口手术要点经验分享》
第一台手术
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介入团队-吴立恒
《左侧椎开口重度狭窄DES置入》
第二台手术
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介入团队-孙军
《左椎开口重度狭窄合并血管迂曲管腔前后径不同》
第三台手术
郑州市中心医院神经介入团队-刘俊中
《双侧椎动脉狭窄左侧DES置入》
第四台手术
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介入团队-孙军
《颈动脉剥脱术后合并双侧椎开口重度狭窄》
第五台手术
郑州市中心医院神经介入团队-刘俊中
《症状性右椎开口重度狭窄DES置入》
专题讲课
中国医学科学院 吕晓希
《药物洗脱支架脑血管治疗新进展》
会议总结
南阳市中心医院 温昌明
郑州市中心医院 王天玉

《中国卒中报告2019》显示:2018年脑血管病是我国居民的第三位死亡原因,每年157万人死亡,中国是全球卒中终生风险最高的国家。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占卒中的25-40%。椎动脉是后循环系统最重要供血血管。国内外研究和中国专家共识表明椎动脉狭窄或闭塞与后循环脑梗死发生存在明显相关[1]。
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患者卒中风险很高,应尽早干预,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病人需要血管内治疗支架植入,但椎动脉支架治疗现状存在很多问题。
问题一:临床缺少为椎动脉设计的专用支架,缺乏适合规格尺寸或无相应适应症。目前临床主要使用的支架是肾动脉支架,冠脉支架和颅内支架[2]。
问题二:断裂率高,卒中再发风险高,再处理困难。部分支架是不锈钢材质,金属抗疲劳性和抗拉强度不够,非专用支架在径向支撑力设计不足[3]。
问题三:再狭窄率高,患者远期预后不满意。不锈钢裸支架应用于椎动脉颅外段,再狭窄率高达57.1%[4],颅内动脉及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狭窄≥50%的患者,术后6个月椎开口再狭窄发生率高达67%[5]。
指南和专家共识均提到药物洗脱支架比裸金属支架降低再狭窄率。临床非常期待椎动脉支架治疗有更好的解决方案。信立泰集团北京雅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2012年立项,经历8年多的研发和严谨临床实验,Maurora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椎动脉支架系统于2020年7月获批。

Maurora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椎动脉支架系统产品特点如下:
1、首款获批椎动脉适应症的药物洗脱支架,尺寸规格全面
直径2.5至5.0mm,长度8至20mm,共24种型号,更好地满足临床需求;
2、采用L605钴铬合金加强金属抗疲劳性和抗拉强度,专门椎动脉设计,从而减少断裂发生
根据应用部位的不同,直径2.5\3.0规格Profile较小,支架杆更细,通过性能更好;直径3.5\4.0\4.5\5.0规格加强支架杆、波头和连接杆等设计,径向支撑力更充分;
3、Maurora应用最先进氟化物药物涂层技术,为二代药物洗脱支架金标准
高生物相容性涂层技术,良好血液相容性、良好组织相容性、优异的物理性能和稳定控制药物释放,安全性更佳,远期血栓事件更低;
4、试验结果显示,Maurora较金属裸支架,降低66%再狭窄率及临床事件的发生
大大减少患者二次入院率,节省医疗费用,为医生患者增强远期预后信心;希望Maurora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椎动脉支架,成为临床医生有力武器,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5,(7):385-390.
锁骨下/颅外椎动脉狭窄的处理: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循环杂志.2019,34(6):523-532.
[2] 中国颅外段椎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文献评价与现状[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9,16(06):316-320.
[3] Clin Neuroradiol. 2019 Dec;29(4):701-706
[4]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20,17(2):70-75
[5] Stroke 2004;35:13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