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Improve Sometimes,
To Summarize Always...


病情简介
患者,男,70岁
主诉:
发现意识障碍4小时。
现病史:
患者于4小时前(清晨07:00)被发现意识障碍,伴有小便失禁,家人呼之偶尔睁眼,无呕吐及四肢抽搐。家人呼急救车送入当地医院,完善头颅CT检查,考虑:脑梗死。给予治疗后效果不佳(具体治疗方案不详),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家人为求进一步诊治,转入我院,急诊查头部磁共振提示基底动脉闭塞,后循环脑梗死。
既往史:
有高血压病史, 最高血压150-160/90-110 mmHg, 长期服用利血平(每日一次, 一次一片) 控制血压,血压水平不详。
个人史:
吸烟30年,20支/日。
查体:
血压151/92 mmHg 嗜睡状,完全性运动性失语,双侧瞳孔2.5 mm,对光反射存在, 右侧凝视。四肢疼痛刺激可见活动。NIHSS:28分(水平2分+提问2分+指令2分+凝视1分+左上4分+左下4分+右上4分+右下4分+感觉2分+失语3分)。
术前影像学检查
天坛医院磁共振(检查时患者不能配合)(图1)
图1
术前诊断:
急性脑梗死
基底动脉闭塞
高血压病
手术指征
醒后卒中,后循环梗死,基底动脉闭塞
手术方案:
基底动脉开通(拟双支架取栓)
手术器材:
6F鞘
150 cm泥鳅导丝
6F Guiding 导引导管
Transend 0.014 in×205 cm微导丝
Ultra-soft 3.0 mm×20 mm球囊
Rebar-18 微导管
RECO 5 mm×30 mm血栓取出装置
BLUE 5 mm×15 mm支架
手术过程简述:
全麻下右侧股动脉入路,置入6F动脉鞘,脑血管造影示:左侧椎动脉V1重度狭窄,右侧椎动脉闭塞,基底动脉闭塞(图2)。
图2
6F Guiding置于左锁骨下动脉近端, 在路径图引导下沿导引导管送入TRANSEND微导丝(205 cm 0.014”) +Ultra-soft (3.0 mm×20 mm)球囊, 球囊定位于左V 1狭窄处行球囊扩张(图3)。
图3
6F Guiding置于V2远端,送入TRANSEND微导丝(205 cm 0.014”) +Rebar-18微导管组合,穿越基底动脉闭塞处, 微导管进入左大脑后动脉P2段,微量造影远端血管通畅。经Rebar-18微导管内送入RECO 5 mm×30 mm支架, 撤出微导管, 支架张开, 覆盖基底动脉至左侧大脑后动脉P2段近端, 即刻造影,见前向血流, 等待5分钟, 将支架拉出体外(同时Guiding负压抽吸), 见支架附着条状血栓。造影示基底动脉及双侧大脑后动脉、双侧小脑上动脉显影良好, 前向血流TICI分级3级(图4)。
图4
6F Guiding下撤至左锁骨下动脉近端, 路径图引导下沿导引导管送入TRANSEND微导丝(205 cm 0.014”) +Blue 5.0 mm×15 mm球扩支架至左V1狭窄处,准确对位后球囊逐渐加压至6 atm,可见支架张开满意,快速抽瘪球囊,造影示支架贴壁良好,无残余狭窄。基底动脉及远端血管通畅,未见血栓形成。撤出支架输送系统,拔出动脉鞘,结束手术(图5)。
图5
术者思考:
1. 患者后循环脑卒中,磁共振提示基底动脉闭塞,病情重,预后差。家属治疗意愿积极,行急诊介入治疗。
2. 术中造影:右侧椎动脉闭塞,左侧椎动脉V1重度狭窄,基底动脉闭塞。患者无房颤,推测发病机制为动脉-动脉栓塞可能。由于左侧椎动脉V1重度狭窄(右椎闭塞),取栓前必须首先处理椎动脉狭窄,行球囊扩张,以利于导引导管进入椎动脉。
3. 单支架取栓一次成功,造影未见原位狭窄,佐证动脉-动脉栓塞机制。
4. 为降低卒中再发风险,左侧椎动脉V1段置入支架1枚。
5. Reco支架是国产首个取栓支架,Reco支架5mm的直径适合基底动脉管径,在基底动脉内能够提供极佳的径向支撑力,缠绕血栓并有效拉出,其配备4mm及6mm多种型号供选择;30mm的支架长度收放自如,能最大限度满足高负荷量血栓的取栓需求。Reco支架在推送和回收的手感上表现的较为优秀,多次操作仍能够表现出顺畅的推送和稳定的径向支撑力。


刘爱华
作者简介
主任医师、教授
博士生导师
北京市神经介入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党建书记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秘书长
中国医师协会科普分会神外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青科协生物医药常务秘书长
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秘书长
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青委会主任委员
擅长脑动脉瘤、脑血管狭窄支架成形与脑血管畸形等微创介入治疗,脑血管病先后获省部级奖7项,先后承担国自然、科技部等课题12项,已发表学术论文107篇(Neurology、Stroke等SCI论文62篇),已获发明国家专利4项,培养硕士生14名,博士生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