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颖院长项目寄语
脑胶质瘤临床诊疗进展日新月异,精准手术治疗、个体化放化疗、电场治疗和免疫靶向治疗等为胶质瘤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在此发展过程中,神经外科MDT专科团队在全国先后建立,设立MDT学科所包含的神经外科、肿瘤放疗、神经影像、神经病理、神经肿瘤内科治疗等亚专科,组成以医院为单位为的MDT专家团队,为脑胶质瘤疾病诊疗贡献了最强合力。
为响应国家深入推进健康医疗的号召,脑胶质瘤领域也将持续加强以综合会诊模式为基础的MDT诊疗模式,推动全国脑胶质瘤诊疗水平的提升,共同促进学科发展。由上海市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21再续医路-脑胶质瘤多学科规范化诊疗系列活动”将在全国范围进行学术交流,推动东西交流、南北互融,提升脑胶质瘤诊断和规范治疗,促进多学科交流和发展。
本次系列活动将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覆盖福州、武汉、重庆、西安、济南、郑州、长沙、沈阳、太原等近10个城市开展当地的MDT专家指导团队实地医院走访及城市交流会议;同时利用互联网时代,高效的远程医疗学术讨论模式,连线国内外神经肿瘤MDT中心,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一站式诊疗,促进国内外神经肿瘤MDT团队深化合作。项目后续也将积极参与国家“互联网+健康医疗”的推动工作,结合京东互联网医疗充分发挥互联网医疗优势,拓展互联网应用技术在脑胶质瘤综合治疗和管理的应用场景,连接线下医疗机构,为广大民众提供全新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健康闭环服务。希望广大神经外科同道积极参与,共同构建全国神经外科脑胶质瘤MDT多学科诊疗平台,打造“医-教-研”一体化的专科模式,在提升诊疗水平的同时造福于更多患者生命健康。
吴劲松 教授
上海市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
5月8日,由上海市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重庆市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脑胶质瘤专委会、重庆市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主办,再鼎医药与神外资讯协办的“再续医路-脑胶质瘤多学科规范化诊疗系列活动·重庆站”在重庆圆满落幕。


主席致辞
大会主席陆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南医院)冯华教授首先进行致辞。冯教授对在座与会专家表示了诚挚的欢迎,他表示,目前神经外科肿瘤的治疗并不令人满意,因此更需要多学科会诊的参与,规范化治疗也尤为重要,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能够使脑胶质瘤的治疗得到进一步的启发。
大会主席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孙晓川教授致辞时表示对远道而来的众多同道表示感谢。在目前神经外科最难治的疾病——脑胶质瘤的探索中,MDT模式是最合理、最先进的诊疗模式。近十年来,针对脑胶质瘤的手术治疗、电场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已有极大进展,但要将这些治疗应用在个体化治疗中,单独依靠神经外科、放疗科或其他专科医生是不现实的,为了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使患者获得治疗效益并保障其神经功能,MDT模式应运而生。MDT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式,这种模式已经在各大医疗中心开展了实践,同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最后,孙教授预祝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院士致辞
随后,由大会特邀陆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南医院)卞修武院士致辞。在脑胶质瘤的治疗中,除了临床手术治疗外,其他精准治疗要走的路也很长,到目前为止,脑胶质瘤肿瘤细胞的其他间质相对较少,但它的血管特殊性以及与免疫微环境的相关性是其他任何种类无法比拟的,也注定了脑胶质瘤与其他恶性肿瘤在生物学行为、诊断、治疗策略和治疗模式有着许多差异。所以,脑胶质瘤作为最难攻克的恶性肿瘤,对它的研究是刻不容缓的。卞院士认为,MDT诊疗模式包含两层含义,在诊断层面,MDT模式是多种诊断的综合表型,由于任何单一指标都不能决定脑胶质瘤的预后,因此应当在大数据基础上,对胶质瘤的形态、功能和检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估,以指导临床实践;在治疗层面上,无论是物理治疗、化学治疗,还是有创治疗、无创治疗,都应该相互整合。因此,MDT模式是多学科完美的交叉融合,能够有效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最后,卞院士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也希望与会专家们能够畅所欲言,为胶质瘤的治疗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名家讲座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吴劲松教授率先与我们分享了基于术中直接电刺激的人类语言皮层图谱绘制:一项国际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吴教授展示了术中电刺激语言定位简史,受试者临床特征和术中电刺激定位策略,将来自中国HSH、美国UCSF、法国GCH和加拿大MNI并包含了汉、英、法三种母语语言的四大队列数据纳入了同一个标准化脑模板。整合数据显示,言语中止位点可以分为四个大类,峰值位于大脑中央前回的腹侧部、命名障碍位点可以分为峰值位于颞上回后部和峰值位于额下回三角部的两个大类,通过合并言语中止和命名障碍峰值,本研究首次构建了人类跨语种的“共有语言皮层图谱”。吴教授团队的研究突出了中央前回腹侧部在言语输出通路中的关键作用,揭示了两个彼此分离的语义及词汇处理的功能中心,为跨语言的公共语言网络提供了证据。这项研究不仅可以为临床神经内科医生和神经外科医生提供语言区功能边界的高级循证指南,为脑部手术提供了语言定位和保护策略,还为语言的组织与产生提供了更好的见解,同时支持了人类文明共同起源的假说。
陆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南医院)尹怡医师分享了一例TTFields在GBM治疗中的现状&上市后真实世界研究。阐述了TTFields的发明过程,并针对TTFields的主要作用机制、对GBM的疗效、指南推荐等级和安全性做出了全面的讲解。尹医师也结合TTFields的特点,简单介绍了NovoTAL系统,并展示了TTFields上市后在全球用于高级别胶质瘤临床实践的安全性分析以及于香港诊治大陆患者数据。研究表明,中国患者依从性较好,皮肤不良反应可耐受,安全性可控。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盛晓芳教授代表华山医院脑胶质瘤MDT团队通过对1例病例的解析,为大家分享了华山脑胶质瘤MDT的经验。盛教授表示,对于脑胶质瘤的诊疗,需要多学科讨论、精准的鉴别诊断同时给出明确诊疗路径,在外科活检及时介入、整合病理诊断后,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此外,选择合适治疗方式,才能为患者带来治疗获益,其中,放射治疗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热点话题讨论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陈菊祥教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陈益民教授、陆军特色医学中心许民辉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程远教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戴勤弼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霍钢教授就“如何最大化程度增加肿瘤电场治疗患者获益”、“电场治疗最佳获益人群的探索”等热门话题与全体与会嘉宾进行了深入讨论。
脑胶质瘤MDT临床病例讨论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脑胶质瘤MDT团队:神经外科陈松医师、 霍钢教授、肿瘤科任庆兰副教授、放射科刘梦奇医师带来MDT病例分享。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疗科盛晓芳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谢延风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病理科程海霞医师等众多专家围绕病例带来精彩点评。
陆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南医院)脑胶质瘤MDT团队:神经外科李学刚医师、肿瘤科李建军教授、病理科姚小红教授、放射科黎海涛教授、陈康副教授带来一例复发胶质瘤的诊治病例。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任彦副主任医师、甘肃省肿瘤医院放疗科苏群副主任医师等众多专家围绕病例带来精彩点评。
陆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新桥医院)脑胶质瘤MDT团队:神经外科吕胜青教授、杨伟医师、病理科郭乔楠教授、放射科张冬教授、肿瘤科李光辉副教授带来两例脑胶质瘤MDT病例分享。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吴劲松教授、贵州省肿瘤医院头颈肿瘤科罗秀玲副主任医师等众多专家围绕病例带来精彩点评。
胶质瘤大家谈
本次会议还特设了脑胶质瘤名家专访环节,神外资讯特邀陆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南医院)神经外科冯华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孙晓川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吴劲松教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陈菊祥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疗科盛晓芳教授等多位专家为大家分享脑胶质瘤诊疗的经验与观点。
冯华教授
Q
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采用MDT模式治疗脑胶质瘤,我国也发表了专家共识进一步推动和规范MDT模式在我国胶质瘤诊疗中的运用。您认为目前我国MDT模式的推行和实施还有哪些需要提高的方面?对于医院MDT团队建设有哪些经验可以与我们分享?
A
冯华教授:
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高级别胶质瘤到目前为止,仍然具有巨大的挑战性,即是对神经外科的挑战,也是对肿瘤放疗以及一些新兴治疗比如电场治疗、靶向治疗的挑战。由于我们医生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会有一定局限性,所以对于胶质瘤尤其是一些复杂的胶质瘤,还是需要多学科、MDT模式进行治疗。脑胶质瘤病人是一个巨大的群体,想要每一个病人都能靠MDT模式来治疗是不可能的,目前胶质瘤制定了许多的指南、共识和规范,对于没有特殊情况、复杂情况的多数病人,我们可以遵循指南和规范进行治疗,就能够解决多数问题。但是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和复杂胶质瘤病人,如果不采用多学科MDT会诊模式,治疗就可能是不全面的。目前来说,各个医院、医学会都以单一学科建设为主,很少有跨学科的MDT活动,我们应该以脑胶质瘤这样一个疾病作为范式,来建设医院及学术团体的多学科模式,这样就可以提高一些难治性、复杂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并在临床实践中指导治疗这些复杂的难治性疾病。
Q
我们知道您在低级别胶质瘤恶变升级方面很有研究,您能否为我们分享一下这方面目前的研究进展?
A
冯华教授:
低级别恶性胶质瘤的确是我们现在面对的一个比较困惑的问题,我们仍不清楚它的自然史,并且它常常长在一些重要的功能区,所以要做到最大程度地安全切除有一定困难,医生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低级别胶质瘤过去采取的治疗模式是Wait&See,也就是观察,什么时候有剧烈变化再进行手术,这样风险就小一些,但我认为是有失偏颇的。我们的基础研究发现低级别胶质瘤由于细胞生长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结构叫端粒,端粒是可以决定细胞分裂和老化速度的一个重要结构,而低级别胶质瘤缺少端粒酶,它的分裂就比较慢,存活时间就比较长。但是一旦端粒的T带建立起来,低级别胶质瘤就迅速恶化了。所以我们的建议是,即使影像学诊断为低级别胶质瘤,我们也应该在低级别胶质瘤的恶变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尽可能早一点手术。一般来说,低级别胶质瘤的生长规律是观察七到八年就会发生恶变,恰恰我们的实验也证实端粒T带的形成时间也需要七到八年,T带形成后肿瘤就发生了恶变。所以我们现在提出低级别胶质瘤的治疗应该“as early as better”,也就是越早越好。
孙晓川教授
Q
脑胶质瘤作为难治性肿瘤之一,您认为有关脑胶质瘤的MDT模式能够为医患双方能带来哪些切实获益?
A
孙晓川教授:
众所周知,在我们神经外科领域,到目前为止,最难治的疾病就是脑胶质瘤。针对脑胶质瘤的治疗选择,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就是综合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手段以及结合免疫治疗的一些最新进展。但是就治疗效果来讲,还是难以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程度。最近几年,在国内外都有一些新的探索,比如MDT这种多学科共同诊疗的模式。通过实践发现,这种模式相比传统模式在胶质瘤的诊疗方面有更大的优势。作为我们外科医生来讲,可能医生比较熟悉手术方面的诊断和治疗,但是对放疗、化疗以及免疫治疗的相关知识或是一些指征的把握就不是那么熟悉、精准,这样可能不会为患者带来更加精准、全面的治疗,患者的治疗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而多学科治疗的模式能够发挥我们各相关领域的专家在各自领域所积累的经验、知识,来共同为患者制定一个更加合理的、更加有效的策略,取得更好的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多的获益。所以这种治疗模式现在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神经外科医生的赞同,越来越多的医疗中心也开始开展、推动了这种治疗模式。通过与其他各学科专家的共同探讨,也让我们神经外科医生能够更多地了解胶质瘤疾病在诊断、治疗以及随访过程中如何去进行更加有效的关注,使我们的患者得到更多的获益。所以在这个方面,我觉得我们应该在全国各地的胶质瘤诊断方面更多地提倡和推动多学科诊疗的模式,这也是我们在西医领域、在现代科学进步的一个背景下的一种新型诊疗模式。
吴劲松教授
Q
华山医院脑胶质瘤MDT团队一直是行业标杆,您在开展医院之间、甚至国际之间的MDT合作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建议?
A
吴劲松教授:
从我的理解来看,MDT模式就是以病人为中心、由多学科团队提供一站式的医疗服务,这种模式对于肿瘤病人的治疗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知道肿瘤的治疗往往会涉及到很多学科的专业医疗服务支持,可能需要外科医生、病理科医生、影像科医生、肿瘤内科医生、肿瘤放疗医生和康复治疗医生等多学科医生的支持,甚至还需要有一些护理人员的参与等等。所以肿瘤病人的治疗如果靠一个专科的医生单打独斗的话,很难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病人往往需要在不同的专科医生间来回切换,挂专家门诊、看专科医生、寻求各专科医生的医疗策略。而有的时候不同专科医生的治疗策略还不完全一致,那么就给病人以及病人家属带来了一定困扰。我们MDT的治疗就是以病人为中心,多个专科的医生聚集在一起为病人进行会诊,共同提出一个最优的治疗策略。
在肿瘤治疗的不同阶段,治疗策略是不同的,比如早期可能是以手术为主,我们切除肿瘤、减少肿瘤细胞或者进行病理诊断;在肿瘤复发以后,就以挽救治疗为主,可能更多地会涉及到新的挽救治疗的方案,甚至还会涉及到一些适应症以外的肿瘤药物使用。这种情况下,MDT模式就可以给病人提供一个更好的治疗保障,换句话说,就是提供一个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降低医疗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单个专科的医生,总是会存在治疗方面的一些偏见,这是由学科间不同的发展特点所决定的,不同专科医生在一起集思广益的话,治疗策略就会更加全面、更加完善、更加安全,对病人来说也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陈菊祥教授
Q
脑干是人体的生命中枢,对于神经外科医生来说,您觉得进行脑干区胶质瘤手术主要会面临哪些挑战和难点?
A
陈菊祥教授:
其实脑干胶质瘤或是脑干肿瘤曾经在神经外科领域和医疗界都是一个禁区,很多的手术都不能作为一个常规手术来处理,毕竟脑干这个部位有包括传导束和呼吸、心跳、血压有关的很多生命中枢,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部位,尤其对于脑干肿瘤来讲,它往往还会累积到脑干以外的一些重要结构,比如重要的神经和血管,这些结构都是不能损伤的。哪怕一根细微血管的损伤,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所以脑干这个部位往往是一个手术禁区。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医生操作水平的提高、理念的改进,目前脑干的手术一直在进步,一些单位逐渐在开展脑干手术,这对病人来讲是一个福音,因为这些患者如果能够通过手术来解决肿瘤或其他疾病,就可以明显延长他们的生存期,由从前的不治变为现在的可治,最终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所以这对我们神经外科医生来说尽管是一个挑战,但同样有利,因为这种手术是需要有担当的神经外科医生来承担的,这不仅考验他的技术水平和治疗理念,还要考验他的人文素养和医患间沟通等一系列的问题。
盛晓芳教授
Q
电场治疗和放射治疗同为物理治疗,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您能否结合华山医院的经验分享给我们一些关于放疗、电场治疗临床选择的介入时机与治疗策略呢?
A
盛晓芳教授:

大会总结
大会主席冯华教授在会议的最后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他表示,非常高兴能够借此次机会与诸多同道进行交流,并对在座专家对胶质瘤的新型治疗的探索的讨论表示诚挚的感谢,同时希望本次活动能够推动胶质瘤诊疗更规范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