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医咨询】患教直播课第三十五期,邀请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周福庆教授带来《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MS(多发性硬化)的影像诊断与鉴别》,并邀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赵桂宪博士作为本期直播的互动嘉宾。
多发性硬化(MS)的诊断
多发性硬化(MS)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多种多样,包括肢体无力、感觉异常、眼部症状、共济失调、精神症状与认知障碍,以及其他功能损害,其中肢体无力最为常见(约50%)。其典型的病理变化为髓鞘破坏而轴索完整,分为急性期(活动期)和慢性期(静止期),针对两个不同时期的病理特点,周教授在直播中进行了详细讲述。
CT检查常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常规检查,但对于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价值并不高,其斑块发现率<50%,不推荐多发性硬化的患者进行CT检查。MRI是诊断多发性硬化的最佳影像检查方法,硬化斑的发现率可达95%以上,且增强MRI能够区分急性期和慢性期。针对多发性硬化脑部病灶的MRI典型征象及MRI易忽视的征象,周教授结合图片作出了生动讲解。
多发性硬化的诊断,在结合MRI检查确认多发性硬化病灶之后,还需要根据其影像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直播中,周教授分享了多发性硬化的最新影像诊断标准,并详细讲述了临床诊断要点。
多发性硬化(MS)的影像鉴别
脱髓鞘疾病分为正常髓鞘的脱髓鞘疾病(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和髓鞘形成障碍性疾病,MS(多发性硬化)属于原发性脱髓鞘疾病。
在临床影像诊断中多发性硬化(MS)需要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NMOSD)
周教授结合影像资料,针对两种疾病的常用鉴别方法进行了详细讲解。在MRI中,能够看到多发性硬化患者的斑块几乎全部集中在一个小静脉周围,而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NMOSD)只有少数毗邻血管,这是两者之间的重要鉴别点。此外,对于多发性硬化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的诊断鉴别,除了影像检查外,还应根据患者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IgG(免疫球蛋白G)指数等进行综合诊断。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IPMSSG2012修订版的诊断标准:
(1)第一次发生多灶性中枢神经系统事件,推定原因是炎症性脱髓鞘性
(2)不能由发热解释的脑病症状
(3)发病3个月或以上没有新的临床症状或MRI表现出现
(4)急性期(3个月内)头颅MRI异常
周教授讲到,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患者多有前驱感染史或疫苗接种史。同时强调,因接种疫苗而发生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概率在临床中是非常低的,属于小概率事件,不必恐慌。
偶发或微血管病变相关高信号
周教授通过三位患者的病例及影像资料,讲述了偶发及微血管病变相关高信号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要点。多发性硬化患者的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在临床诊断中还需要结合患者年龄。
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是生活中较常见的窒息性中毒,影像学中可以看到苍白球受累(猫眼征为其典型征象),可出现T1W1短信号和延迟性脑白质病,急性与亚急性期双侧大脑白质区脑水肿,呈长T1与长T2信号,以脑室周围白质为主,侧脑室前、后角周围月晕状缺血性脱髓鞘,可长期存在。
此外,多发性硬化的影像诊断,还需要与脑淀粉样血管病、结节性硬化症、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韦尼克脑病、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以及Virchow-Robin间隙(VRS)等疾病相鉴别,周教授在直播中,也结合患者影像资料及疾病诊断标准进行了一一讲解。
《神经系统脱髓鞘基本须知:我的髓鞘去了哪》是由周教授主编,赵博士等参与编写的科普读物,希望患者及家属能够通过本书对中枢脱髓鞘疾病的相关知识有更多的理解和认识,避免在面对疾病时感到无措!(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购买)
在答疑环节中,周教授与赵博士对线上患者、家属及同道们的问题,作出了详尽解答。关于多发性硬化的诊断,周教授总结到,患者的病理基础、时间多发及空间多发是医生诊断时需要关注的重点方向。赵博士最后表示,未来还会继续邀请全国各地中枢神经系统相关学科的专家进行疾病知识的科普,以惠及更多患者!
专家介绍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