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 言
随着神经介入领域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创新,普微森医疗利用现代化管理、科技手段,通过永无止境的创新、精益求精的完善和国内一流临床专家的合作,研发出了更加适合中国患者的微创医疗器械,赋能医者快速精准让患者获益,提高病患生存质量。
作为普微森医疗学术交流专栏,专注动脉粥样硬化、颅内动脉狭窄、动静脉畸形、动脉瘤等的介入治疗的临床经验分享。本期彭文武医生带来的普微森PASSAGEWAY™中间导管用于支架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一例,为您精彩呈现。

病例
概要

患者基本信息
性别:女
年龄:73岁
主诉:因“突发右侧肢体无力、失语2小时入院”。
简要病史
2小时前患者在超市购物时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不能言语,无呕吐、无肢体抽搐、无呼吸困难等情况,既往有“高血压”、“高血脂”病史多年,服药欠规律。
入院查体
BP:147/86mmHg,嗜睡状,GCS评分9分,其中睁眼3分、言语1分,运动5分,NHISS评分17分,MRS评分5分,右侧上肢肌力0级,右侧下肢肌力1级,左侧肢体肌力5级。
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
急诊头颅CT颅内未见明显梗死及出血征象,因患者不配合进行头颅CTA检查,遂直接送入导管室。

治疗
经过

术前讨论:
术中器械:
8F导引导管
普微森PASSAGEWAY™中间导管0.060-115cm
神经血管导丝 0.014-200cm
一次性介入微导管TJMC 16
尼科4mm×20mm取栓支架
手术过程:
将8F导引导管送至左侧颈内动脉颈段,新建冲洗系统后,将普微森PASSAGEWAY™中间导管0.060-115cm在神经血管导丝 0.014-200cm、一次性介入微导管TJMC 16引导下送至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50ml注射器抽吸,抽吸出部分血栓,最长直径约1.5cm,因左侧大脑动脉前向血流为2a级,遂将普微森PASSAGEWAY™中间导管送至左侧颈内末段,选用尼科4mm×20mm取栓支架释放5分钟后撤至普微森PASSAGEWAY™中间导管内,见支架壁血栓附着,最长直径约5mm。
造影见: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

将普微森PASSAGEWAY™中间导管引导至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抽吸。

抽吸出的血栓。

前向血流2a级,遂置入取栓支架4mm×20mm。

将普微森PASSAGEWAY™中间导管退至左侧颈内动脉末段后释放取栓支架。

血管开通。

术后即刻影像及患者术后情况:
术后定期随访情况:
术后1天患者神清,右侧上肢肌力3级,右侧下肢肌力4级,左侧肢体肌力5级,术后1周患者神清,无语言功能障碍,右侧上肢肌力4级,右侧下肢肌力5级,左侧肢体肌力5级。
术后3个月、6个月随访,患者MRS评分均为1分。

病例
总结

优点:前段较其他通路,更为柔软,对于血管条件差、血管迂曲、通路不易建立的病例适用。
使用经验:
①比如普通导引导管只能留置于颈总动脉时,普微森PASSAGEWAY™中间导管有时候因为长度的选择,1.5m微导管头端不能从普微森PASSAGEWAY™中间导管冒出,这时候我往往“直接裸奔”,将普微森PASSAGEWAY™中间导管作为普通导引导管使用,一般通过海绵窦段、留置于左侧颈内动脉末段,能满足大部分血管内治疗的需要。
②将普微森PASSAGEWAY™中间导管作为普通导引导管使用时,因头端过于柔软,普通导入器通过股动脉鞘较为困难时,可将泥鳅导丝送入支撑,可顺利通过股动脉鞘。
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需要做血管内治疗时,动脉溶栓、抽吸、支架取栓、球囊扩张等都是治疗的方法,互为补充,地区级医院目前已相继开展此类技术,黔南州中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开展此项技术以来,目前年均治疗该类病患20余例,脑血管再通率达9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本病例因患者高龄,血管条件较差,主动脉为3型弓,常规支撑不足,左侧颈内动脉从颈段开始就较为迂曲,通路的顺利建立是本例病患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普微森PASSAGEWAY™中间导管作为通路使用时,能很好的解决因血管迂曲而通路难以建立的情况,在处理一些如颅内动脉瘤需要行栓塞治疗时,我常常将普微森PASSAGEWAY™中间导管直接“裸奔”至相应血管,除了可以走得更远、加强支撑外,因头端柔软,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血管痉挛,给整个手术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
术者简介
彭文武
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贵州省黔南州中医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神经血管介入组组长,神经介入学科、学术带头人,意大利锡耶纳大学医院NINT中心访问学者,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协会神经外科专委会委员,擅长神经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年均手术量200余台。

精彩
点评

张海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黔南州中医医院副院长,贵州省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协会神经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黔南州中医医院神经外科、神经介入创始人,擅长颅脑肿瘤、脑血管疾病、功能神经外科疾病的显微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