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 言
随着神经介入领域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创新,普微森医疗利用现代化管理、科技手段,通过永无止境的创新、精益求精的完善和国内一流临床专家的合作,研发出了更加适合中国患者的微创医疗器械,赋能医者快速精准让患者获益,提高病患生存质量。
作为普微森医疗学术交流专栏,专注动脉粥样硬化、颅内动脉狭窄、动静脉畸形、动脉瘤等的介入治疗的临床经验分享。本期苏浩波医生带来的普微森PASSAGEWAY™中间导管辅助治疗分叉部M1段未破裂动脉瘤一例,为您精彩呈现。

病例
概要

患者基本信息
性别:女
年龄:68岁
主诉:因“头晕10年余,MRA发现颅内动脉瘤一周”入院。
简要病史
患者反复间歇性头晕发作10年余,2021-01-02夜间突发头晕加重,伴有呕吐一次,后至医院就诊,查头颅CT(2021-01,外院)提示:左侧外侧裂池结节状高密度影;两侧基底节区腔隙性缺血灶,右侧侧脑室角变窄。我院门诊头颈部CTA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远端异常信号影,考虑动脉瘤可能。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至我科就诊,拟“左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收治入院。病程中,患者无畏寒发热,无胸闷气喘,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痛,饮食睡眠可,二便正常,近期体重无明显减少,精神状态可。
入院查体
上下滑动即可查看全文

影像学
资料

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
头颈部CTA平扫+增强(2021-01)提示:双侧基底节区V-R间隙;老年性脑改变;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远端异常信号影,考虑动脉瘤可能;颈椎间盘突出。

治疗
经过

术前讨论:
患者为体检发现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CTA影像评估动脉瘤形态不规则伴有子囊凸起,大小约6mm,瘤颈宽且主要累及侧裂上干,颈内动脉主干迂曲,动脉硬化程度较高。经病情沟通患者及家属选择介入微创治疗。拟定手术方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
术中器械:
手术通路选择:
6F Terumo长鞘(90cm)建立一级支撑,6F 普微森PASSAGEWAY™中间导管头端置于虹吸弯,提供良好支撑力。
微导管微导丝:
栓塞微导管Headway 17,支架微导管Headway 21,Traxcess 14。
支架选择:
考虑到侧裂上干与M1段主干夹角接近90°,术中须确保支架打开贴壁,保持侧裂上下干血流通畅,可能需要反复调整释放,故选择Solitaire AB 4/20支架辅助。
动脉瘤特征:
瘤体大小约瘤颈宽约5.4mm,瘤高约5.3mm,瘤宽约5.2mm,瘤体边缘不光整,子囊突起大小约1.5mm,动脉瘤颈累及侧裂上干,侧裂上干直径约2.0mm,大脑中动脉直径约2.2mm。
手术过程:
6F 普微森PASSAGEWAY™中间导管头端置于虹吸弯。
支架微导管超选进入侧裂上干(微导管头端猪尾+反S塑形)。

栓塞微导管进入瘤腔(微导管头端反S塑形)。序贯填入5/10、4/12、4/12、3/10、3/6、2/6、2/3、1.5/4、1.5/2、1/2、1/2共计11枚弹簧圈。

释放支架,支架位于侧裂上干-大脑中动脉水平段内;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腔基本闭塞不显影,子囊内对比剂滞留不排空,载瘤动脉及侧裂上下干血流通畅。

术后定期随访情况:
患者麻醉苏醒顺利,查体无新发阳性体征,术后三天出院,出院用药: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阿托伐他汀钙20mg 1次/日。随访中。

经验
体会

6F 普微森PASSAGEWAY™中间导管头端柔软且抗折性良好,能够顺利通过迂曲的颈内动脉虹吸弯,对血管刺激损伤较小,可以为微导管微导丝超选择插管的推送操作、支架调整释放提供良好的支撑力。
术者简介
苏浩波
南京市第一医院介入血管科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临床医学博士 南京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介入医学分会委员兼总干事,江苏省卒中学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内脏动脉疾病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血管联盟(IUA)中国分部内脏动脉疾病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学分会超声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通讯编委。
主要从事脑血管病、外周血管病、肿瘤介入诊疗工作21年。擅长颈头颈部血管狭窄、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内脏动脉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静脉血栓症、糖尿病足、肿瘤等疾病的介入微创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