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UMC神经外科的René Post等评估aSAH后超早期应用氨甲环酸短期治疗是否改善6个月时的临床预后;结果发表在2020年12月的《Lancet》在线。
——摘自文章章节
【Ref: Post R, et al. Lancet. 2021 Jan 9;397(10269):112-118. doi: 10.1016/S0140-6736(20)32518-6. Epub 2020 Dec 23.】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如果发生破裂动脉瘤再出血,可增加临床预后不良和全因死亡率的风险。阻止再出血可以通过对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闭塞或开颅夹闭治疗,因此建议尽早进行动脉瘤的处理;但因aSAH的再出血大多发生在aSAH后的前24h内,所以总体上再出血率仍然很高。既往研究表明,aSAH患者早期的72h内使用氨甲环酸抗纤溶治疗可降低再出血的发病率,不增加迟发性脑缺血的风险。然而,是否能改善临床预后尚不清楚。目前的国际指南对aSAH后是否使用抗纤溶治疗也有不同看法。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UMC神经外科的René Post等评估aSAH后超早期应用氨甲环酸短期治疗是否改善6个月时的临床预后;结果发表在2020年12月的《Lancet》在线。该项在荷兰8家医疗中心和16家转诊医院中进行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开放性、预后评估设盲的研究,纳入在24h内出现症状和体征、CT平扫显示自发性SAH和年龄≥18岁的成人患者;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配至氨甲环酸加常规治疗组(氨甲环酸组)与仅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氨甲环酸组患者给予氨甲环酸1g静脉推注,随后每8h连续输注1g;在动脉瘤治疗前即刻给药至24h终止。主要治疗终点指标是6个月时的临床预后;采用mRS量表评分评估,评分0-3分为临床预后良好、评分4-6分临床预后不良。主要治疗结果分析和安全性分析均基于意向治疗分析,列出治疗组与对照组间差异的比值比(OR)和95% CI。主要预后结果和次要预后结果,使用多变量逻辑回归计算医疗中心的影响和基线特征的潜在差异校正比值比(aOR)。2013年7月24日至2019年7月29日期间共纳入955例患者,年龄为58.4岁(SD:12.4),其中67%为女性。480例分至氨甲环酸组,475例对照组。955例患者中,945例(99%)获取主要预后结果数据,两组分别有5例患者失访。在意向治疗分析中,氨甲环酸组287例(60%)和对照组300例(64%)均观察到良好的临床预后(校正后的比值比OR=0.86;95% CI,0.66-1.12),差异无显著性。有序偏移分析也显示,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OR=0.80;95% CI,0.64-1.01),校正后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aOR=0.80;95% CI,0.63-1.01)。
30天和6个月时的全因死亡率在两组之间也无显著差异。49例(10%)氨甲环酸组患者与66例(14%)对照组患者在随机分组后至动脉瘤治疗前发生再出血的比值比OR=0.71;95%CI: 0.48-1.04;两者无差异。两组之间出现其它严重不良事件也相当。
该研究结果表明,经CT证实的自发性SAH(包括aSAH)患者经诊断后立即开始超早期氨甲环酸治疗,未能改善患者6个月时临床预后。因此,不推荐对自发性SAH患者常规使用氨甲环酸。即使在SAH后超早期氨甲环酸治疗后仍有许多患者在动脉瘤治疗前发生再出血,因此应探索其它改善aSAH后的临床预后和减少病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的策略。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