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12日发布 | 3068阅读

王子亮:Tethys®中间导引导管应用于左侧大脑中动脉AIS取栓治疗一例

王子亮

河南省人民医院

汪勇锋

河南省人民医院

达人收藏

术者寄语

心源性脑栓塞是导致严重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进行机械取栓。SWIM技术是目前进行机械取栓效果最好的方法,其对中间导管要求有良好跟进性以接触血栓,粗大的内腔以增大接触面积及抽吸力。


Tethys®中间导管作为国产中间导管的佼佼者,在相同推送性能的导管里内腔最大,可达到0.071";而相近的内腔情况下,推送性能最好,因此,适合在急诊或常诊手术中推广使用。



病史简介

患者基本信息

赵某,女,65岁,因“言语不能及右侧肢体活动不灵11小时余(代主诉)”急诊入院。

简要病史

入院前11小时前劳作时突发言语不能,表现为不能表达,无法理解语意,右侧肢体活动不能,可见肌肉收缩但无法形成明显动作;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且逐渐出现意识障碍,当地医院CT排除出血后急诊来我院。


既往“高血压、糖尿病”病史3年,血糖血压控制可;“脑梗死”病史1年半,未遗留明显后遗症;“房颤”病史1年半,未药物控制。

入院查体情况

昏睡,右侧中枢性面舌瘫,双眼向左侧不完全凝视,完全混合性失语,右侧肌力0级,右侧病理征阳性;NIHSS评分22分。

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

术前DWI:


术前MRA:

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可能,T2像可见远端管腔形态。


PWI:

TTP、MTT延迟明显,CBF下降明显,CBV可见代偿性增加。


DSA评估:

二型主动脉弓,左侧颈总动脉起自右侧无名动脉根部,路径较迂曲。


术前侧枝代偿评估。


病变血管造影。



治疗经过




术前讨论
患者目前发病11小时,MR核心梗塞区较小,与较重的症状不符合,考虑存在大片低灌注区域;结合PWI检查也提示低灌注区域体积较大,适合行急诊机械取栓手术。





术中涉及介入器械选择
  • 260cm 0.035 加硬泥鳅导丝

  • VTK导管

  • 6F MPD

  • 8F MPA Guiding

  • Rebar-27微导管

  • Solitaire 6mm×30mm支架

  • Traxcess导丝

  • 6F Tethys® 125cm中间导管





手术过程
1

Rebar导管及微导丝引导下将6F Tethys®125cm中间导管送至左侧颈内动脉床突段。

2

微导管造影确认病变大致位置。

3

支架导管引导下将Tethys®中间导管跟进至左侧大脑中动脉起始处,并释放Solitaire 6mm×30mm取栓支架,造影确认支架对病变完全覆盖。


4

撤出支架导管,采用裸导丝技术SWIM技术,给予Tethys®中间导管负压同时给予回撤Solitaire 支架,体外可见支架内及Tethys®中间导管内血栓取出。


支架取出及中间导管抽出的血栓。





术后即刻影像及患者术后情况
术后在左侧大脑中动脉造影恢复正常TICI 3级。

术后24H及48H复查CT可见基底节区及放射冠区域脑梗死。

术后48小时查体:神清,不完全运动型失语,右侧中枢性面舌瘫,右侧肌力3级,NIHSS评分12分。

病例总结

1

2015年五大试验结果的公布确立机械取栓在急性脑血管栓塞治疗中的地位;而DAWN研究及DEFUSE-3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超过6小时时间窗患者进行有效评估后,也可从取栓治疗中获益;2020年DIRECT-MT研究结果显示直接取栓效果与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效果相当。随着各种器械的涌现,多种取栓技术在急诊脑血管栓塞开通中均大放异彩;但既往研究表明无论是单纯支架取栓或是抽栓导管吸栓效率均无法与两者结合的SWIM技术相提并论。完美的SWIM技术处理要求支架对血栓的嵌合紧密牢固外,也要求中间导管管腔大、易推送,以方便其到达病变处并与血栓接触面积较大。


2

Tethys®中间导管作为国产中间导管的佼佼者,在相同推送性能的导管里内腔最大,可达到0.071";而相近的内腔情况下,推送性能最好。在本病例中使用的6F的Tethys® 中间导管,在同轴技术帮助下甚至可以送至大脑中动脉进行抽栓治疗,进一步证实其优异的推送性能。


3

所有介入治疗术前均应对治疗路径进行评估。本例病人弓形及弓上血管成角导致导引导管到位困难,通过本例治疗,得出以下心得:

有对于迂曲的路径,同轴技术是克服困难的利器,采用加硬泥鳅导丝、5F VTK导管、6F Guiding、8F Guiding四轴,既提高的系统的支撑力又有效减少对管壁的骚扰,进而提升8F导引导管的推送性;

该病人头颈部血管也较为迂曲,因此尽可能将导引导管送到足够高,为中间导管提供充分的支撑力,可旋转阀门的抗折长鞘可能更好;

采用单纯微导丝引导中间导管会降低其跟进性且易导致局部血管夹层,因此中间导管跟进时也尽可能使用同轴技术;

采用支架裸导丝技术提升有效抽吸管腔、将抽吸导管尽可能接近血栓是提高血栓取出效率的关键。

同轴技术跟进中间导管体外演示。




术者简介

汪勇锋

河南省人民医院

脑血管病三病区主治医师,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

对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有较深研究,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参与国家级课题3项、主持省级科技攻关项目2项,获2020年河南省医学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

王子亮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亚专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介入放射学博士,颈动脉疾病专科负责人。
在多个国家级、省级学会担任副主委、常委。近年承担和参与相关的国家、省部及厅级课题10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第一作者SCI收录5篇,总影响因子16分;中华中文核心期刊8篇),参编介入学专著两部。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嘉介谈

65.8万阅读 | 405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