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性疾病影响突出,而认知功能障碍是老年性疾病的重要表现之一。在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病因中,血管性因素最为常见,除颅内大血管病变外,脑小血管病也不容小觑。脑小血管病在脑内累及病灶虽小,但常引起认知、神经、精神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

脑小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四分之一,是指脑内小血管病变导致的疾病,包括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疾病,受累的穿通动脉为没有侧支吻合的解剖终末动脉,直径主要分布在100-400μm。
脑小血管病包括:①多发腔隙性脑梗死;②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③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④脑淀粉样血管病(CAA)。脑小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为老龄、吸烟、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脑低灌流状态、糖尿病和遗传因素等。
这些病变具有累积效应,常随时间而逐渐加重,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和运动能力减退。比如记忆力会变差,集中注意力也会变得困难,完成某些复杂一点的事情时找不到头绪,不能制定合理规划等等。运动能力的下降常表现为走路变慢、走路不稳、怕摔倒或经常摔倒。此外还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患者常会变得容易焦虑或抑郁、情绪多变、淡漠甚至出现幻觉等。
很多人会觉得,记忆力下降、走路腿脚不好,这些不就是“老年病”吗?上了年纪不就都是会这样吗?把这些症状简单归因于大脑“老化”是这种疾病常见的误区之一。
脑小血管病的一些表现的确在老年人群中更多见,也会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衰老”就是病因。有些脑白质病变在35岁以后即可出现。真正的原因还是血管本身出现了问题,导致大脑过早出现了机能失调。
对于这类患者,医生应该给予仔细检查评估。对于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可以给与抗血小板和他汀类药物治疗。同时将对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等进行治疗,降低脑卒中复发风险。对于患者合并的平衡或认知障碍进行对症康复治疗,充分调动和发挥患者的神经残存功能和潜在能力,最大程度地恢复或提高患者已经丧失的神经系统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温馨提示:记忆和理解力变差、睡眠质量降低、总是闷闷不乐、迈不开步或者走路歪歪扭扭,甚至大小便也不利落……千万要当心脑小血管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