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特点

性别:男
年龄:73岁
主诉:因“记忆力下降”来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
既往史:动脉瘤手术史,无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患者10年前在本省某三甲医院行“脑动脉瘤夹闭术”,但一直未予复查。
术前检查及诊断
头颅CTA及DSA提示,奇大脑前动脉瘤术后复发表现。
诊治经过
01
告知患者及家属,该部位动脉瘤手术治疗为首选,但家属考虑到年龄、手术创伤等各方面因素,决定选择介入治疗。
02血管内介入治疗:
患者全麻后,右侧股动脉8F短鞘后,将6F长鞘在5F多功能和泥鳅导丝引导下置于左侧颈内动脉C1水平。6F中间导管(Navien 115cm)在Rebar 27微导管和Synchro微导丝引导下,进入左侧颈内C2段。XT-17支架微导管在微导丝辅助下进入载瘤段远端(图1A)。再将Echelon微导管携带Synchro微导丝,经过中间导管进入动脉瘤腔内(大瘤体)内(图1B)。造影明确微导管位置满意后,先从Echelon微导管中填入部分Axium(9*30)弹簧圈一枚起支撑 (图1C)。
图3. 术中Vaso CT提示,支架打开良好。
03
结果
讨论
奇大脑前动脉,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变异,表现为双侧大脑前动脉A2段合并成一支动脉,远端再分为两支血管供应额叶,发生率约为0.2%-4%[1,2]。由于奇大脑前动脉汇集了两侧大脑前A1段血流,其末端分叉处又在胼胝体膝部弯曲后行,导致局部压力明显升高,容易形成动脉瘤。有文献报道,奇大脑前动脉伴有动脉瘤的发生率高达11%[3]。
本例病例血管内治疗的难点在于:路径迂曲,载瘤动脉远端近端呈锐角,超选困难;载瘤血管细小而瘤体大,且为奇大脑前动脉瘤,远端血供代偿相对较差,选择合适的支架是本例病例的关键。最终,我们选择了NeuroForm Altas支架。该支架是一种新型的镍钛诺合金材质激光雕刻的自膨式支架,具有小管径规格,可适用于管径较小的动脉。
与以往的“迷你支架”,如LVIS Jr或者LEO Baby相比,NeuroForm Atlas支架,由于具有独特的开环设计和节段释放属性,具有贴壁性好、稳定性好的特点。在第一阶段支架打开后即锚定血管壁,释放后支架的径向支撑力强。另外可以利用开环支架的穹窿效应保护下方细小分支血管。其缺点在于释放过程中不可回收,需要术者在释放前准确定位[4]。

NeuroForm Atlas 支架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在栓塞过程中,我们多选择较大规格的弹簧圈填塞,目的在于最大程度保护流出道血管,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控制治疗费用。术后DSA提示,该治疗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Okahara M, Kiyosue H, Mori H, et al. Anatomic variations of the cerebral arteries and their embryology a pictorial review. Eur Radiol, 2002, 12:2548-2561.
[2] 赵宏伟,陆忠烈,吕海娟. 健康人群的大脑前动脉A2段变异的MRA的研究.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768-771. –763.
[3] Uchino A, Nomiyama K, Takase Y, et al.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variations detected by MR angiography. Neuroradiology, 2006, 48:647-652.
[4] Sweid A, Herial N, Sjja K, et al. Early multicenter experience with the Neuroform Altas stent: feasibility, safety and efficaty. Neurosurgery, 2020, 87:E32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