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05日发布 | 1878阅读

陈光忠:“整”体解决,“全”力以赴——右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栓塞一例

陈光忠

广东省人民医院

曾少建

广东省人民医院

秦琨

广东省人民医院


前言 

本期嘉介谈邀请广东省人民医院陈光忠教授、秦琨教授、曾少建教授,使用加奇颅内动脉瘤栓塞整体解决方案栓完成右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栓塞一例,展示加奇易必达®导引导管、Jasper®弹簧圈、Presgo®微导管及微导丝在整个术中过程的优异表现,精彩不容错过。



病史简介

患者基本信息

女性,53岁。

简要病史

因反复头痛5年,外院MRA检查提示右侧颈内动脉动脉瘤入院。

入院查体情况

DSA检查提示右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同期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未使用支架术后第2天康复出院择期随访中

术前DSA检查



治疗经过




术前讨论
患者为颈内动脉后交通未破动脉瘤,瘤体10mm×7.5mm,瘤颈4.3mm,但相对窄颈,决定预置支架微导管,争取单纯弹簧圈栓塞。




术中涉及介入器械选择
  • 6F 易必达®导引导管

  • Presgo®10微导管

  • Presgo®14微导丝

  • Jasper®弹簧圈

  • Rebar 18微导管等





手术过程
加奇6F 易必达®导引导管在泥鳅导丝导引下顺利到达预定位置,路图下以Presgo®14微导丝先行导引Rebar 18微导管到达M1段,再次以Presgo®14微导丝导引1.7F Presgo®14微导管顺利到达床突上段,后撤微导丝,微导管自行进入动脉瘤瘤腔内。以Jasper®9mm×30cm弹簧圈成篮,造影提示弹簧圈成篮良好,顺次以Jasper®7mm×30cm、5mm×15cm×2、3mm×8cm弹簧圈填充及2mm×8cm弹簧圈收尾。术毕造影提示动脉瘤栓塞致密,Jasper®弹簧圈将瘤颈覆盖良好,无需支架植入,撤出支架微导管。


Presgo®10微导管到位


术中栓塞过程


术后栓塞即刻效果


病例总结

随着神经介入技术和栓塞材料的飞速发展,血管内介入栓塞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和更加首选。此病例为相对简单的一例常规后交通宽颈动脉瘤,采取常规单纯栓塞技术,应用加奇公司的易必达®导引导管Presgo®微导丝Presgo®微导管Jasper®弹簧圈,顺利完成治疗,效果满意,过程流畅。整体感觉:6F 易必达®导引导管支撑性能及到位性良好,Presgo®微导管可塑性好,微导管塑形后可长时间保持良好形态,改进后的Jasper®弹簧圈解脱快速稳定。值得一提的是,Presgo®14微导丝通体超顺滑,前端是优势,在操控段则略显过滑,那么在后续把持时可稍加注意,防止后滑或移位。



术者简介

陈光忠

广东省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擅长脑血管疾病血管内介入和外科手术治疗,曾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及贝勒医学院留学。
国家脑防委缺血性卒中外科专委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及血运重建专业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脑血管病复合手术学组委员、《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介入放射学杂志》编委等。      

曾少建

广东省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主任医师。
熟悉神经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擅长脑血管疾病如: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颅内外动脉狭窄、颈内动脉-海绵窦漏等的微创神经介入治疗。
主持和参与省部级及厅局科研课题6项;撰写中文核心期刊20多篇。

秦琨

广东省人民医院

主治医师 ,博士 , 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医师分会血运重建专业组委员。
擅长脑血管病的手术治疗(包括血管内介入手术和传统外科手术)。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专利2项,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主持1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