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04日发布 | 6987阅读

《自然》子刊:张亚卓教授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报道颅底脊索瘤基因组的改变与患者肿瘤复发及生存期相关

张亚卓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达人收藏


脊索瘤是罕见的恶性肿瘤,起源于胚胎残存脊索组织,其年人群发病率不足千万分之八。颅底脊索瘤约占全部脊索瘤的30%,由于位置深,周边毗邻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全切难度大、风险高;即使术后辅以放疗,仍有较高的复发率。张亚卓教授率领团队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科学家杨晓红教授、时建新教授等率先开展了颅底脊索瘤的全基因组与转录组测序工作,结果显示颅底脊索瘤基因组的改变与患者肿瘤复发时间及生存期相关,该研究结果不但为揭示颅底脊索瘤的发病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临床判断预后、寻找潜在靶向药物提供了依据。





该研究通过对80例颅底脊索瘤患者肿瘤组织进行全基因组深度测序和转录组测序,发现PBRM1基因突变是颅底脊索瘤的驱动事件之一,PBRM1基因是染色质重塑复合物SWI/SNF的核心组份之一,PBRM1连同SETD2的突变以及结构变异是颅底脊索瘤中最常见的基因组事件。SWI/SNF复合物的改变联合染色体22q局部缺失与患者复发快、生存期短密切相关。该研究还显示,尽管脊索瘤的突变负荷整体较低,但是体细胞拷贝数变异(SCNAs)普遍存在;并且通过对配对的原发和复发脊索瘤进行研究,也发现SCNAs在原发和复发肿瘤中无差异,因此SCNAs在脊索瘤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0例颅底脊索瘤患者PBRM1变异总结:a. 5例非同义突变,每条竖线代表一例患者的突变位置,彩色方块代表蛋白功能结构域;b. 5例结构变异,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结构变异类型。


张亚卓教授是我国内镜神经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应用神经内镜技术治疗复杂颅底肿瘤取得了多项成就。神经内镜技术应用于颅底脊索瘤的治疗,极大的提高了手术切除率、降低了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张亚卓教授手术治疗颅底脊索瘤患者的数量被国内外神经外科专家公认最多,手术疗效国际领先。近年来,张亚卓教授同时致力于脊索瘤的发病机制研究及临床转化,发表了大量有关颅底脊索瘤基础和临床研究的论文。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杨晓红教授在脊索瘤研究领域亦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尤其在脊索瘤基因研究方面贡献卓著,于2009年在国际上首先报道TBXT基因拷贝数变异与脊索瘤的发生有关。时建新教授是知名统计遗传学家,在精神病遗传学、癌症遗传学和基因组学领域发表了众多研究论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白吉伟副主任医师、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时建新教授、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李储忠副主任医师、王帅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张亚卓教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卫计委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专项的支持。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