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29日发布 | 1601阅读

恶性脑卒中去骨瓣减压术后颅内压的有创监测

李磊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李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达人收藏

来自德国哥廷根大学神经外科的Silvia Hernández-Durán等人进行了此项研究,旨在探讨有创颅内压(ICP)监测在恶性脑梗死(MCI)接受骨瓣减压术(DC)治疗的患者中的作用,并假定术后创颅内压(ICP)可影响结局,相关结果发表在2020年12月的《Stroke》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 Hernández-Durán S, et al. Stroke. 2021;52(2):707-711. doi:10.1161/STROKEAHA.120.032390】


研究背景

在随机试验中,与最佳药物治疗相比,恶性脑梗死(malignant cerebral infarction,MCI)患者去骨瓣减压术(decomspanssive hemicraniectomy,DC)可以减少50%~75%的死亡率。DC可缓解颅内高压(IHTN)和继发性脑损伤的不良级联反应,允许缺血半暗带的再灌注和脑实质的挽救。有创颅内压(intracranial spanssure,ICP)监测的应用,无论是在DC前还是DC后,一直是一个持续有争论的问题,关于其ICP阈值的确立仍然困难重重。ICP监测在DC后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颅内压监测的使用指证更不明确。MCI施行DC后ICP监测的作用模糊,监测价值未知,可用于治疗决策的ICP阈值也尚未建立。因此,来自德国哥廷根大学神经外科的Silvia Hernández-Durán等人进行了此项研究,旨在探讨有创ICP监测在MCI接受DC治疗的患者中的作用,并假定术后ICP可影响结局,相关结果发表在2020年12月的《Stroke》上。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本研究对DC后患者进行连续ICP监测,计算患者每小时的平均ICP,然后进行汇总分析,并按年龄(≥60岁和<60岁)进行亚组分析。

研究结果

该研究共纳入111例患者进行分析,表1总结了平均ICP和最大ICP以及平均ICP>10mmHg或最大ICP>25mmHg的发生率。

表1. 按年龄和死亡率分层的ICP(mmHg)

每小时平均ICP如图1A至1C所示。年轻患者(<60岁)和老年患者(≥60岁)的死亡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老年患者的死亡率有升高趋势,<60岁的患者的死亡率为29%,≥60岁的患者的死亡率为41%。在多元回归分析中,临床、放射学和治疗相关变量未能预测死亡率。在整个队列中,术后前72小时内10mmHg的平均ICP阈值是MCI死亡的可靠预测因子,敏感性为70%,特异性较高为97%;在亚组分析中年轻患者组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83%,但不能预测老年患者的死亡率(图1D至1F)。

图1. 术后前72小时的颅内压(ICP)和整个队列中ICP和死亡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按年龄分层。术后前72h的ICP,按死亡率分层:(A)整个队列;(B)患者<60岁;(C)患者≥60岁;(D)整个队列中ICP和死亡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E)年龄<60岁的患者和(F)年龄≥60岁的患者。

研究结论

本研究是目前评估恶性脑梗死去骨瓣减压术后ICP监测的最大的队列研究。术后72小时内ICP阈值<10mmHg是MCI可靠的死亡预测因子,在整个队列中可接受的灵敏度为70%,特异性为97%。在<60岁的患者中,灵敏度提高至100%,特异性提高至83%。这些发现提示需要更积极地治疗MCI患者DC后的ICP,从而降低死亡率。


关注脑卒中

 健适医疗发力布局神经介入领域——持续丰富脑卒中治疗产品

 匠心筑梦,不断进取!努力开创我国脑卒中防治工作的新局面……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取栓治疗后的造影剂诱发脑病


11.png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