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17日发布 | 3403阅读

无症状脑梗死,是无视,还是积极治疗?

卢旺盛

北京天坛普华医院

达人收藏

随着CT和MRI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已经成为普通人或者老年人在体格检查或出现头昏、头晕、头痛等症状时的常规检查,临床上可以发现很多人做了检查后影像报告为:颅内某部位可见梗死灶(有时还是多发的),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这一下子有些担心了,也有些疑惑:我从来没有发生过「卒中」,怎么会出现「脑梗死」呢?有没有什么危险,是否还会出现新发脑梗死呢?是否需要治疗?


01

无症状脑梗死,到底是个啥病?

无症状性脑梗死,也称为静息性、隐匿性脑梗死,没有明确卒中发作病史,没有出现肢体麻木、无力或口齿不清等症状,完全无症状。这类患者影像上多为小的梗死灶,易混称为腔隙性脑梗死,它多由小穿支动脉的闭塞造成,也属于小血管病变,病灶大小常<15~20mm。


其实静息性脑梗死(无症状,SBI)、腔隙性脑梗死与脑小血管病,这三个概念是相互重叠,各有偏重。静息性梗死中,大约 80% 为腔隙性梗死。如此一来,人们容易将静息性脑梗死等同于腔隙性梗死,将二者混为一谈,的确临床上也难以绝对分开。


数年前,这都不是事,因为压根没人重视它,总认为年龄大了,有点小的缺血灶或梗死灶,纯属正常现象,一笑置之。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人们开始关注这种影像学诊断的脑梗死。


较大面积的梗死常常引起临床症状,容易在第一时间得以确诊卒中;而小梗死灶引发的静息性脑梗死,虽概率较前大大增加,但因无症状,容易忽视和无视。


02

“静息”、“无症状”,是否等于“无害”?

无症状脑梗死发病率高,是症状性脑梗死的10倍,最易发生在老年人群。一般而言静息性脑梗死患者无临床表现,但其并非是静止和无害的,可逐渐进展为严重的症状性脑梗死,造成严重肢体瘫痪及痴呆,影响发病者的认知水平及运动功能,是血管源性痴呆的高发人群,为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及心理负担。


无症状脑梗死的存在可使之后发生的症状性脑梗死病情恶化,病死率增高,并有增加脑梗死复发的风险。其危害有:


1). 轻度认知功能损害:静息性脑梗死最大的危害或者说临床表现,是认知损害,也是最受关注的症状,其通常会导致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患者痴呆风险提升 2 倍多。ICA 狭窄侧发生皮层 SBI 显著高于对侧,有助于解释这种现象。


2.) 卒中风险:研究显示SBI 患者发生卒中事件的风险升高 2~4 倍。Gupta 的 meta 分析亦显示,SBI 患者未来 2.1~14.5 年发生临床卒中的风险升高 2 倍。


3).运动功能下降:SBI 患者运动功能下降。有研究表明,SBI 与帕金森综合征的发生率和严重性呈现相关性。


4). 吸入性肺炎:一项有意思的研究显示,在 2 年随访期内,SBI 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比对照组升高了 4 倍。


如此看来,虽名曰「静息」,静息性梗死实际上并非完全「静息」,而是呈现慢性病变过程,不同于卒中的急性起病特征,并不能视为完全无症状性脑梗死。故而,患者眼中的「静息」与医生眼中的「静息」是不一样的。所以,静息性脑梗死的命名容易引起错觉,易误导为良性病变,丧失警惕性。因此为提高人们的警觉性,陈旧性梗死似更为妥帖。


03

无症状脑梗死,背后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哪些因素促进了SBI的发生?SBI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多,每增长1岁,患病率增加0.3%-3.0%;且多种因素可促进SBI的发生。SBI与症状性脑梗死均是以广泛的脑动脉硬化为病理基础,因此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大致相同,如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另外,颅内或心脏手术等也可能增加SBI的发生风险。


颈内动脉粥样硬化、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SBI进展有显著相关性,它可以成为预测脑部缺血性损伤的一个重要的高危因素。

SBI实质是脑组织发生损伤的一个窗口,可以看出脑的易损性,背后的脑血管问题,应该警惕。小血管,大问题!


04

无症状脑梗死患者,应该如何处理?

一旦确定无症状脑梗死,不要忽视它,也不要过度担心它。


· 确定为SBI后,建议积极筛查脑卒中危险因素,行血管方面的检查;详细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卒中常见危险因素以及家族遗传史;辅助检查主要为血常规、血脂分析、血糖、同型半胱氨酸、颈部超声和TCD、心电图, 颈部及颅内血管CTA或MRA,有条件可做DSA和高分辨血管壁检查。

· 控制危险因素(血压、血糖、血脂、心脏病变、吸烟、情绪障碍),是预防SBI卒中和认知重要措施。其中控制血压,首当其冲。

· 单一腔隙性梗死,不伴有血管危险因素者,不建议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

· 伴有血管危险因素的SBI者,参照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指南给予个体化预防处理,并积极随访;

· 不建议针对无症状的腔隙性梗死灶进行过度治疗。


以前因为熟悉,所以视若无睹;但从此刻,无症状脑梗死,不容再忽视。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化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8, 51(9):692-697.


科普结束


卢旺盛 教授
北京天坛普华医院

医学博士

强联智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首席医学专家

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