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10日发布 | 1151阅读

「编译文章」每周回顾

神外资讯-脑医汇

上海脑医汇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达人收藏
神经介入
编译作者:张鹏

摘要:

与动脉瘤夹闭术相比,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有更好的预后,但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后再出血的风险也较高。与2.3~3.0%的参考值相比,对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残留行血管内再治疗是否可以显著减少再出血率,目前尚无定论。因此,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的Stephen K Mendenhall等对此进行研究,结果在线发表于2020年12月的《World Neurosurg》上。


点击阅读全文:对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残留行血管内再治疗可显著减少再出血率


编译作者:李曼

摘要:

血管内机械取栓(EVT)目前是治疗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主要方法。早期再灌注情况能预测患者预后,此外,还有许多因素影响预后,包括血栓负荷与侧枝循环,由MRI-T2评估的血栓负荷评分(Clot burden score,CBS)与接受EVT的患者的预后独立相关。良好的侧支循环可延长缺血半暗带维持时间和促进成功再灌注两种不同的机制影响临床预后。HERMES研究显示虽然EVT不同侧支循环状态的患者都有益处,但侧支循环不良患者更难从EVT获益。此外,基线MRI上的FLAIR血管高信号(FLAIR vascular hyperintensity,FVH)可指示软脑膜侧支循环的形成,并可作为AIS患者的预后标志。侧支循环和血栓负荷都和预后相关,但两者的综合作用仍知之甚少。因此,来自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医学中心神经放射科的Derraz I等人开展了本研究,旨在应用ASTER试验和THRACE试验的数据,探讨EVT治疗AIS患者的CBS和FVH评分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以及CBS和预后之间的关联是否被FVH评分影响,相关结果已于2020年11月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


点击阅读全文: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栓负荷评分和侧支状态对机械取栓后功能预后的影响


编译作者:贾玉

摘要:

颅内软脑膜动静脉瘘(AVF)是动脉和静脉之间的直接交通,没有毛细血管床,通常表现为大的静脉曲张。其与动静脉畸形的区别在于没有血管巢,与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不同之处在于瘘口不在硬脑膜上。该疾病患者存在较高神经功能缺损和出血风险,其死亡率高达63%,因此通常需要治疗。当采用血管内治疗时,由于瘘口的高流量和引流静脉直径粗大,常会导致栓塞过程中弹簧圈移位至静脉内,导致静脉闭塞进而诱发栓塞并发症和脑出血,文献报道其并发症发生率高达43%。本研究报告了一种简单的辅助操作,该操作可以临时阻断血流有助于弹簧圈的精确定位释放。


点击阅读全文:Matas试验回顾:颈动脉压迫治疗儿童高流量软脑膜动静脉瘘


编译作者:朱磊

摘要:

缺血性脑卒中的初始影像学表现和最后正常时间(last-known well, LKW)是影响患者血管内取栓(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EVT)临床预后的两个重要因素。缺血性脑卒中的进展快慢因人而异,根据早期梗死增长率(early infarct growth rate, EIGR)与临床最佳预后的关系,可以将患者分为快速进展者和缓慢进展者。来自美国麦戈文医学院的Sarraj A等团队研究了EIGR与EVT患者预后的关系,同时也对比性地分析了EIGR对EVT及药物治疗(MM)的影响,将结果发表在了2020年12月的《Stroke》杂志上。


点击阅读全文:早期梗死增长率与血管内取栓临床结果的相关性


11.png
编译文章:陈成伟

摘要: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SAC)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成熟的血管内技术。SAC可以防止弹簧圈突入载瘤血管和能够增加弹簧圈填塞密度,最终旨在增强手术的安全性,提高颅内动脉瘤弹簧圈闭塞的长期稳定性。LVIS EVO(MicroVention)是一种新型支架,专门设计用于SAC,与其他编织支架(如LVIS Jr (MicroVention))相比,LVIS EVO的可视性增强、喇叭口端更短和网孔更小。本研究旨在评价新型LVIS EVO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点击阅读全文:新型LVIS EVO支架用于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评估


微信截图_20210109121701.png
编译作者:张鹏

摘要:

自2015年以来,桥接治疗,即先采取静脉溶栓(IVT),随后进行血管内治疗(EVT)是发病6小时内大血管闭塞急性卒中患者的最佳治疗策略。目前尽管指南推荐在卒中发作后应尽快进行IVT 和EVT, 但从IVT 到EVT 的时间与急性卒中后功能预后的关系仍然未知。为此,法国洛林大学CHRU-Nancy神经放射学的François Zhu 等对此进行研究,调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从IVT到EVT开始的时间与神经功能和影像学结局的关系,结果在线发表于2020年12月的《Ann Neurol》上。


点击阅读全文:静脉溶栓至取栓的间隔时间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


脑肿瘤
编译作者:姬康祁 花玮

摘要: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脑肿瘤,患者生存期大多不超过2年。有研究表明,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RTK)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常在GBM中扩增或突变;多巴胺受体2(DRD2)在RTK信号通路中起重要作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神经外科的Yuyu He等采用癌症基因组图谱(Cancer Genome Atlas,TCGA)GBM数据库和相关文献报道的mRNA表达谱分析DRD2和EGFR的表达模式;通过体内外的GBM细胞模型实验应用DRD2抑制剂进行DRD2与EFGR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发表在2020年8月《Neuro-Oncology》在线。


点击阅读全文:EGFR是GBM对多巴胺受体抑制剂敏感的关键环节


编译作者:姬康祁 邱天明

摘要: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研究所江涛教授等为配合WHO第四版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标准的修订和结合弥漫性胶质瘤治疗的最新进展,对中国胶质瘤合作组织(CGCG)联合指导委员会、中国神经肿瘤学会(SNO-China)和中国脑癌协会(CBCA)的胶质瘤临床实践指南进行更新。指南建议的重点是分子和病理诊断、手术、放疗和化疗等主要治疗方式,并整合免疫疗法和靶向疗法的临床试验结果;为临床医生治疗成人弥漫性胶质瘤提供指导意见,包括对WHOⅡ-Ⅳ级的成人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及其变种,讨论组织学和分子诊断及最新治疗策略和新疗法。文章发表在2020年11月《Cancer Lett》在线。


点击阅读全文:成人弥漫性胶质瘤的临床诊疗指南


脑血管外科
编译作者:张鹏 陈晓霖

摘要:

Takotsubo心肌病(Takotsubo cardiomyopathy,TC)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一种罕见并发症;在aSAH患者中,发生率约为1%,主要发生于神经功能严重损害的女性患者,具有较高的残疾率和死亡风险。TC是一种可逆性心肌病,表现为短暂的心室中段运动功能障碍、部分性室壁运动异常、肌钙蛋白升高、T波倒置和ST段抬高等。TC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脑动脉瘤破裂后儿茶酚胺急剧释放引起心肌损害有关。aSAH患者并发TC的最佳治疗也不确定;文献报道指出,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ntra-aortic balloon pumps,IABP)可增强心肌功能,治疗血管痉挛。但IABP在TC患者中的应用和疗效仍存争议,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圣约瑟夫医院和医疗中心巴罗神经学研究所神经外科的Joshua S. Catapano等研究aSAH患者并发TC的危险因素以及使用IABP治疗的预后,结果发表于2020年9月的《J Neurosurg》在线。


点击阅读全文:aSAH患者并发Takotsubo心肌病的治疗预后


编译作者:颜华 郑锋

摘要: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常并发脑血管痉挛、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和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delayed ischemic neurological deficits,DIND)。研究表明,aSAH患者使用尼莫地平可降低脑梗死发病率、改善神经功能和预后。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HA/ASA)认为尼莫地平的标准疗程为21天。aSAH患者脑血管痉挛高峰期是发病后3-14天,因此尼莫地平应用是否需要给药21天,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神经外科的Jennifer D. Sokolowski等分析aSAH发病后尼莫地平疗程长短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发表在2020年10月的《Clin Neurol Neurosurg》在线。


点击阅读全文:尼莫地平对aSAH患者的应用疗程


微信截图_20210108183954.png
编译作者:汪耿夫 郑锋

摘要: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常出现迟发性神经功能缺损(DND)和脑梗死。肝素是一种带负电荷的分子,可与许多带正电荷的分子相互作用。除抗凝和抗血栓作用外,肝素还具有抗炎作用,能与促炎因子结合,进而防止白细胞外渗及中和活性氧等。啮齿类动物的SAH模型研究显示,肝素可减轻脑水肿、神经炎症、脱髓鞘和跨突触神经细胞凋亡。有关aSAH的综述指出,肝素可以拮抗aSAH激活的大部分病理生理机制,从而成为一种多靶点的抗炎治疗药物。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的Matthew J. Kole等进行队列比较研究,评估小剂量静脉注射肝素(LDIVH)改善aSAH患者预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发表在2020年12月的《Neurosurgery》在线。


点击阅读全文:小剂量肝素静脉用药可改善aSAH患者的预后


创伤
编译作者:朱磊 冯军峰

摘要:

创伤性脑损伤(TBI)是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的临床急症,约50%的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热。发热往往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但其病理学机制尚未明确。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医科大学神经科的Verena Rass等研究TBI患者体温升高对脑组织氧分压(PbtO2)和其它脑神经功能参数的影响,结果发表在2020年11月的《Ther Hypothermia Temp Manag》在线。


点击阅读全文:体温升高对颅脑创伤后脑组织氧分压的影响


编译作者:王斌 孙一睿

摘要:

穿通性头部损伤(PHIs)有多种表现形式,伤及血管很常见,需要清创、清除异物。非弹道穿通性头部损伤(NPHIs),定义为速度小于每秒100米的物体撞击头部的非穿通性开放伤,相对少见;其治疗方法存在争议。美国奥克劳恩市爱德维科特医疗中心神经外科的Michael Young等列举三个案例介绍低速非弹道穿通性头部损伤以及多学科治疗的过程,文章发表在2020年3月的《Cureus》在线。


点击阅读全文:头部低速非弹道穿通伤的多学科治疗


编译作者:张文才 孙一睿

摘要:

去骨瓣减压术是治疗多种颅脑疾病继发的难治性颅内高压的重要手术。去骨瓣减压术后需行颅骨修补,不仅可改善脑血流动力学,而且有保护脑组织及美容的效果。颅骨修补术一般在发病急性期之后进行。临床上,颅骨修补术被认为是“入门级”的、最基础的神经外科手术;但是,这种简单的手术操作有高达40%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术后感染、出血、癫痫发作、皮瓣凹陷、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失和伤口愈合障碍。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神经外科的Ehab Shiban等研究颅骨修补的时机和发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结果发表在2020年2月《Neurosurgical Review》杂志。


点击阅读全文:去骨瓣减压术后应把握颅骨修补术的时机


微信截图_20210108184303.png
编译作者:朱磊 冯军峰

摘要: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造成人们致死、致残的主要外伤性疾病。既往研究表明,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不仅参与造血调控,还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实验证实,EPO能够减少脑损伤病灶的体积,改善神经预后。也有研究认为,EPO可以降低TBI患者总体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但并不能改善预后。在EPO治疗TBI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上尚有争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胡柯嘉等对EPO应用于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Meta分析,文章发表在2020年11月的《BMC Neurology》在线。


点击阅读全文:促红细胞生成素应用于TBI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基础研究
编译作者:牛亮 王樑

摘要:

胶质母细胞瘤(GBM)预后差,中位生存期仅为12-16个月。研究新的分子靶标对于完善诊断、预测预后及定义肿瘤行为学,包括肿瘤发生、进展到转移机制以及探索新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剪接过程是由剪接体调节和执行的高度协调的机制,其依赖于多个剪接体组分和剪接因子、内含子和外显子序列元件以及时空信号通路的组合,以充分控制基因表达,同时增加它的多功能性。过去二十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剪接体和相关蛋白在疾病状态,包括代谢性疾病和癌症中经常发生变化,通过产生独特的、新颖的可变剪接变体来增强病理生理学的多样性。西班牙科尔多瓦市迈蒙尼德斯生物医学研究所的Antonio C. Fuentes-Fayos等首次揭示胶质母细胞瘤内的剪接机制,即剪接体核心和剪接因子,尤其是SRSF3/RBM22/PTPB1/RBM3的严重失调;关键性的剪接因子SRSF3结合TP73进而通过关键信号通路--PDGFRB和PI3K来调节介导肿瘤的发生和进展。结果发表在2020年12月的《Brain》杂志。


点击阅读全文:SRSF3剪接机制失调与GBM进展相关性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