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迟发性脑缺血(DCI)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死亡和长期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DCI是SAH后患者发生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或经放射学证实梗死的临床综合征,由多种血管和神经改变相互作用引起,包括颅内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受损、血管痉挛等。DCI的发生主要与发病初始CT观察到的出血量以及初始神经系统恶化的严重程度有关,优化血流动力学治疗是预防DCI的关键。当出现明显的血管痉挛时,包括高血容量、血液稀释和高血压的血液动力学增强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但只有很少的随机对照试验来指导降低DCI风险的策略,理想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仍然不清楚。因此,来自慕尼黑的Aida Anetsberger等人进行了这项研究,以验证目标导向血流动力学治疗(GDHT)可降低SAH后DCI发生的假设,并探讨该干预措施是否会有助于减少SAH并发症,改善预后。相关结果已在线发表于2020年7月刊《Stroke》。
摘要:
以往研究显示动脉瘤栓塞密度和动脉瘤术后栓塞情况是动脉瘤复发的重要因素。动脉瘤栓塞密度低的患者容易复发,同时基于Raymond分级的研究显示,与IIIa和II类动脉瘤相比,IIIb类动脉瘤亦具有更高的残余灌注风险(80.8%对46.4%)和更高的再通率(65.1%对27.4%)。但目前尚不清楚二者哪个是影响动脉瘤复发率的主要因素。我们假设这些因素其实内部存在相互作用,可能只有一个因素是动脉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中,我们通过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
脑血栓主要由纤维蛋白/血小板积聚物、红细胞和白细胞三种结构组成。与富含红细胞的血栓相比,血纤维蛋白含量高的血栓溶解性较差,故具有高RBC计数的血栓与成功再灌注相关。因此,了解脑血栓的成分有助于改善和预测机械取栓术、溶栓术的有效性,以及开发新的治疗疗法。然而,目前尚不清楚血栓成分与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病程和结局存在何种关系。为此,来自俄罗斯喀山国立医科大学病理学系的Rafael R Khismatullin等对此进行研究,定量、定性地评估脑血栓的结构和组成,分析其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病因、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结局的关系,特别评估了血栓活体内收缩过程和特征及其与卒中临床特征的关联。
摘要:
经桡动脉入路(TRA)与经股入路(TFA)相比,因血管通路并发症少,患者舒适度高、早期下床及早期出院等优点在心脏介入治疗中被广泛应用,越来越多地被用作一线入路。然而,TRA在神经介入领域仍主要局限于后循环或TFA失败病例的替代入路。这主要归因于解剖学和技术因素。经桡动脉行心脏介入时可以直接从无名动脉进入冠状动脉,操作的角度是直接的。而经桡动脉进入颈总动脉(CCA)进行神经干预可能相当困难,因为经无名动脉或左锁骨下动脉进入颅内血管的角度的通常呈锐角。此外,缺乏桡动脉入路专用的神经介入导管也制约了其在神经介入方面的应用。因为将用于经股动脉入路的导管用来经TRA行颈动脉插管,具有一定的技术挑战性。目前,经TRA行神经介入必须使用传统的股动脉入路导管来完成,这在颅内介入治疗中,可能会导致导管不稳定和扭折。所以,在神经介入,尤其是在颅内介入治疗中,目前仍以经股动脉入路为主。来自日本新宿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的Yoshiki Hanaoka等研究评估了使用桡动脉专用神经介入引导鞘,首选TRA入路栓塞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连续性病例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结果发表于2020年6月份的《World Neurosurgery》杂志上。
摘要: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颅内前循环动脉近端闭塞的患者,血管内治疗(EVT)增加了获得良好预后的机会。但在接受EVT治疗的患者中,由于再灌注不成功或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仍有约半数患者存在功能依赖或死亡。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优化当前治疗策略,改善EVT术后预后的一个潜在策略是早期调整血压(BP)。卒中急性期通常合并高血压,这可能是增加缺血区血流量的一种代偿机制。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和大血管闭塞患者中,已有研究报道过血压与预后之间的J形和U形曲线关系,低收缩压(SBP)和高收缩压均与不良预后相关。由于最佳基线收缩压和舒张压(DBP)值范围广泛,最佳血压目标可能因患者和卒中亚型而异。在一些研究中,较高的收缩压与sICH风险增加相关,但是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血压管理仍在EVT时代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关于血压与EVT后成功再灌注概率之间的关系,目前还没有足够的研究,而对于大血管闭塞患者,适合EVT的最佳血压目标尚无共识。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医院的Sophie A. van den Berg等人开展了本研究,目的是在常规的临床实践中评估接受EVT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入院血压与临床转归和成功再灌注的关系。相关结果已在2020年10月发表于《Stroke》。
摘要:
应激性胃肠道出血(SRMB)可发生在约2-4%的重症患者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通常病情危重,常需要机械通气,并且在动脉瘤栓塞后还需要接受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这些都是SRMB的特定危险因素。但是,目前尚无研究评估aSAH患者SRMB事件的发生。美国肯塔基大学保健中心的Dina Ali等对此进行研究,调查aSAH患者SRMB的发生率,评估抑酸剂对SRMB的影响以及SRMB的危险因素,结果在线发表于2020年11月的《Neurocrit Care》上。


摘要:
双胞胎是特殊人群。双胞胎队列在评估家族遗传性和聚集性(即环境因素)对特定疾病的影响有重要价值。2010年丹麦、芬兰和瑞典的北欧双胞胎队列研究结果提示,大多数双胞胎中,通常只一位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由此认为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因素中,家族聚集性(即环境因素)比遗传因素更重要。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神经外科的Ilari Rautalin等进行大样本双胞胎队列研究,发现吸烟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环境因素。结果发表于2020年10月的《Stroke》杂志。
摘要:
多变量风险预测模型比临床医生估计风险更准确,现已用于多种疾病的手术治疗。但缺乏用于神经外科多变量风险预测模型。目前,有研究将美国国家手术质量改善计划(NSQIP)的175313例神经外科病例的数据,用于确定神经外科手术的30天预后的预测因素,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身体状况等级(ASA-PS)和伤口分型。NSQIP风险预测模型在美国神经外科患者中得到内部验证,并由一家医疗中心对1006例患者进行评估;然而,该模型的结果预测不能延伸30天以上,限制了在神经外科临床决策中的应用。
摘要: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发生缺血性脑损伤和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预后。SAH的脑损伤机制,除脑中小血管痉挛、微血栓形成和炎症反应等因素外,皮质扩散性去极化(spreading depolarizations,SD)也是重要因素。SD为神经元细胞大量去极化,并通过皮质传播至周围脑组织的病理过程。动物研究已证实SD加重缺血性脑损伤,也是SAH治疗的潜在靶点。美国哈佛大学神经血管研究中心的Kazutaka Sugimoto和David Y. Chung总结近年来多个研究进行的SD在SAH的影响机制的临床试验结果,并展望SD的应用前景。该综述发表在2020年4月的《Neurotherapeutics》杂志上。
摘要:
随着影像学检查的广泛应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检出率升高。手术夹闭或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技术趋于成熟,但并非无风险,治疗决策是基于在治疗过程中对动脉瘤破裂风险的评估。目前,破裂风险评估主要根据动脉瘤大小、形状、位置和患者健康状态。治疗难度取决于动脉瘤的大小、形状和位置。动脉瘤的瘤颈宽度是影响治疗复杂性的重要因素。瘤颈径小于瘤体穹窿径,增加血管内治疗动脉瘤完全闭塞的机会。因此准确评估动脉瘤及其颈部的大小至关重要。不正确的测量可能导致不恰当的治疗决定。3T-TOF-MRA是评价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成像方式,其优点是无辐射、无需使用造影剂和空间分辨率高。7T-MRI系统设备已用于临床,与常规3T-MRI系统相比,场强更高有助于采集更高的分辨率图像。有研究结果表明,TOF-MRA的图像质量随着磁场强度的增加而提高。7T-MRA成像可以提高颅内血管系统的可视化,尤其是较小的血管分支。然而,7T-MRI系统的透射不均匀性较高,可造成伪影,以致7T-MRA上动脉瘤测量不准确。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物理学部的Eva Leemans等研究3T与7T-MRA检测未破裂、未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的一致性。结果发表于2020年8月《Journal of Neuroimaging》在线。


摘要:
外伤性脑血管损伤是穿通性颅脑损伤(penetrating brain injury,PBI)的常见并发症。但军事环境与和平环境不同,前者常为爆炸伤和高速穿通伤,而后者爆炸伤少见,受伤机制主要为低速弹道伤。目前发表的平民PBI脑血管并发症的文献多是个案和小样本病例报道,鲜有系统性研究结果。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神经病学系的Ali Mansour等调查一级创伤中心大样本的平民PBI患者脑血管损伤并发症的发病率、影像学特征及短期预后,结果发表于2020年10月的《Neurocrit Care》在线。
摘要:
颅内压(ICP)监测在重型颅脑创伤救治中起关键作用。临床上已用无创视神经超声检查(ONUS)评估ICP。视神经鞘(ONS)是硬脑膜的延续,包含蛛网膜下腔。ICP增高通过蛛网膜下腔导致球后ONS扩张。视神经鞘直径(ONSD)可以采取超声在球后测量,ONSD阈值可用于识别是否存在膨隆。由于以往不同研究存在局限性,包括不完全盲法、样本量小和操作人员专业知识缺乏,因此测得最佳ONSD阈值差异很大,在0.50-0.60cm之间。印度医学科学研究所创伤和神经科学中心的Deepak Agrawal等通过研究探索严重TBI患者ICP升高时最佳的ONSD阈值,分析ONSD预测治疗强度水平(TIL)对控制ICP与出院时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发表在2020年10月的《Critical Care Medicine》在线。


摘要:
少突星形胶质细胞瘤是一种浸润性神经胶质瘤,由两种不同类型的肿瘤细胞组成,具有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特征。在2016年CNS肿瘤的WHO病理诊断指南认为,少突星形细胞瘤是一种特例,应通过分子检测归入对应分型。WHO分型中仍有“双基因型少突星形细胞瘤”的描述,但对其认识并不充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神经病理学科的Mac Lean P Nasrallah等报道1例术前影像提示存在两种单独的肿瘤基因型病例中,确实存在真正的少突星形细胞瘤。相关结果发表在2020年7月的《Acta Neuropathologica Communications》在线。
摘要:
脑膜瘤是成人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其年发病率为83/10万人。随着年龄增加而发病率上升,0~19岁为0.14/10万人,75~84岁为37.75/10万人。80%~90%脑膜瘤属于良性肿瘤(WHO Ⅰ级),可长期随访,或手术和放疗治愈。非典型脑膜瘤(WHO Ⅱ级)和间变性脑膜瘤(WHO Ⅲ级或“恶性脑膜瘤”),手术、放疗和化疗的疗效均不理想。天津TEDA医院神经科的Lianhua Zhao等复习脑膜瘤的治疗的文献,并综述,发表于2020年8月的《Frontiers in Oncology》在线。


摘要:
放射学成像是脊柱手术中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而脊柱微创手术因病变暴露范围和工作通道有限,对放射学成像依赖程度更高,因此辐射暴露更多。美国手术室放射学检查的普及程度很高,但脊柱外科医生等的防辐射意识未见明显提升。目前的监测设备为个人辐射照射剂量计,但从手术人员暴露于射线到设备计算暴露时间严重滞后,因此监测辐射暴露的方法是造成防辐射意识不足的原因之一。Godzik等探索使用具有实时反馈效果的个人可穿戴设备,评估在经腰椎侧方椎间融合术(LLIF)和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TLIF)的手术室人员监测辐射暴露的可行性(图1)。


摘要:
脑出血(ICH)占所有脑卒中的10%,但死亡率最高。脑血肿微侵袭清除手术(MIS)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并进行临床试验验证其有效性。美国纽约西奈山Icahn医学院神经外科的Jonathan Pan等复习文献对脑出血微侵袭清除术作回顾性综述,文章发表于2020年6月《Operative Neurosurgery》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