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西奈山Icahn医学院神经外科的Jonathan Pan等复习文献对脑出血微侵袭清除术作回顾性综述,文章发表于2020年6月《Operative Neurosurgery》杂志。
——摘自文章章节
【Ref: Pan J, et al. Oper Neurosurg (Hagerstown). 2020 Jun 1;18(6):710-720. doi: 10.1093/ons/opz308.】
脑出血(ICH)占所有脑卒中的10%,但死亡率最高。脑血肿微侵袭清除手术(MIS)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并进行临床试验验证其有效性。美国纽约西奈山Icahn医学院神经外科的Jonathan Pan等复习文献对脑出血微侵袭清除术作回顾性综述,文章发表于2020年6月《Operative Neurosurgery》杂志。
脑出血微侵袭清除术大致分为被动和主动两种方法。被动清除是将引流导管植入血肿中,轻轻吸出血块的液体成分,并用溶纤剂灌洗血肿腔,促进血肿在几天内液化后引流;最常用的手术是微侵袭手术+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清除脑内出血(MISTIE)和颅骨穿刺术。主动清除是单次手术将血肿清除,不置引流导管或不使用溶纤剂。最常用的三种手术是endoport引导、内镜辅助或内镜下血肿清除手术。MISTIE技术使用引流导管和rt-PA清除脑内血肿(图1)。首先,在CT扫描后根据血肿部位在设计的3个骨孔中选择1个入路(图2)。使用立体定向或实时CT引导,通过直径10mm骨孔插入14F套管(直径4.77mm),沿着引导轨迹达距离血凝块远端三分之二处;取出引导器,用10ml注射器进行抽吸,直到有阻力感为止。再在鞘套管内置入引流管,到血凝块长宽各三分之二处。取下鞘套管,引流管留在原位并固定在骨孔的皮肤上,连接三通开关,形成一个闭合的引流系统。然后通过CT确定颅内导管的位置。
图1. MISTIE清除术。通过骨孔向脑血肿腔内置入引流管,用注射器向腔内注入rt-PA,抽吸液化的凝血块,引流至引流袋内,持续4天以上。
图2. 3个脑内血肿穿刺路径。A.前路,经额下区穿刺基底节前区血肿,入路平行于血肿长轴;B.后路,经后顶枕部穿刺基底节后区和丘脑血肿;C.脑叶入路,从血肿表面穿刺血肿。在术后6小时CT扫描后开始给药,每8小时注射一次rt-PA,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最多9次或直至血凝块减少到主要终点,即剩余10-15ml止。第一次注射rt-PA起,每24小时进行CT扫描,以评估给药的安全性和引流效果。一旦达到主要终点或在最后一次rt-PA给药后1小时拔除导管。颅骨穿刺技术是使用YL-1型颅骨穿刺针(北京万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根据血肿的形状和方向,避开功能区和血管,确定最佳进针轨迹,通过立体定向或标准的颅骨测量法引导穿刺(图3)。尿激酶和rt-PA是常用的液化血肿的药物。直径3mm的YL-1针是一个针头封闭在套管内的内钻针,套管末端有小孔,允许液体流动。首先,用电钻配合YL-1针进行穿刺。针尖到达血肿中心后,将套管固定在颅骨上,取出内钻针组件。用塑料针代替内钻针;塑料针比内钻针长2mm,末端钝以减少脑损伤的风险。塑料针植入后,抽吸血肿,接着注射尿激酶或rt-PA溶化血凝块,再抽吸,每天3-5次,持续2-4天。术后1-3天行CT扫描,确定针位,测量残余血肿体积。引流针保持在原位3-5天。
图3. 颅骨穿刺技术。A.YL-1颅骨穿刺器械包括,内钻针、套管和塑料针(从左至右)。首先,将内钻针放置在套管内穿刺颅骨,成功后用塑料针取代内钻针。并用注射器抽吸血肿,将塑料针置入腔内。B.使用YL-1颅骨穿刺针抽吸液化的血凝块,注入rt-PA或尿激酶,采用引流管排出血凝块液。Endoport引导的血肿清除是利用插入13.5mm直径的BrainPathendoport鞘(BrainPathendoport sheath)(NICO公司生产)的Myriad装置进行(图4)。患者全身麻醉后,将患者头部固定于Mayfield头架。术前通过MRI弥散成像或CTA3D重建,决定通道入路,尽量避开传导束,沿血凝块的长轴插管以最大程度减少横切白质纤维。确定插管轨迹后,行颅骨切开术(骨窗直径2.5-3cm),剪开硬脑膜。BrainPathendoport由外部的护套鞘管和内部封闭管(obturator)组成。外部鞘管的直径为13.5mm;长度有多种型号,如50、60、75和90mm等,根据皮质下血肿的深度选用。内部封闭管比外部鞘管长15mm,尖端为钝锥形,可缓慢地微创地通过脑沟进入。Myriad endoport装置沿着预先计划的轨迹插入,靶向血凝块长轴的三分之二处。再将有尖端的封闭管推进15mm,然后拔除封闭管。外部鞘管固定后,在手术显微镜或内镜下,使用Myriad endoport装置清除血肿。接着缓慢地退出Myriad endoport装置,周围的血肿向内塌陷。血肿抽吸完毕后,用外科止血物止血,生理盐水冲洗空腔。最后移除Myriad endoport装置,缝合切口。术后CT检查以确认血肿清除情况。
图4. Endoport引导血肿清除术。A.插入脑内直径13.5mm的Myriad endoport装置外部鞘管,内有比外部鞘管长的封闭管。B.外部鞘管形成一条通向血肿的通道,Myriad装置利用封闭管抽吸血肿。内镜辅助血肿清除术时,使用由三个部件组成的神经内镜:透明鞘(Neuroport Regular,Olympus)、内镜(KARL STORZ GmbH & Co.KG)以及长崎多功能吸引套管(Fujita Medical Instruments)(图5)。透明鞘(直径10mm)提供内镜通道;内镜选用0度或30度镜,直径4mm;吸引套(Fujita Medical Instruments)(图5)。透明鞘(直径10mm)提供内镜通道;内镜选用0度或30度镜,直径4mm;吸引套管用于抽吸、冲洗血肿和电灼止血。吸引器管有泪滴状侧孔,用拇指控制吸力。冲洗管与盐水相连,冲洗压力由气压袋调节。手动打开弹簧阀控制冲洗流量。通过金属吸引套管壁进行电灼止血。患者麻醉后,通常采用仰卧位,头架固定;小脑或丘脑出血采用俯卧,Mayfield头架固定。行颅骨切除术(骨窗直径15-20mm),插入透明鞘。术者一手操作内镜,另一手操作吸引管,通过透明鞘反复冲洗和连续抽吸血肿。发现动脉出血,即烧灼止血。术后,头部CT评估血肿清除情况。
图5. 内镜辅助血肿清除技术。A.内镜鞘示意图,置入直径10mm透明鞘内的内镜和多功能吸引套管。B.通过内镜观察和使用多功能吸引套管清除血肿、冲洗血肿腔的和烧灼止血。内镜下血肿清除利用Apollo/Artemis系统(Penumbra),这是一种无堵塞的抽吸冲洗装置,在三端口Storz-Lotta内镜的工作通道内操作(图6)。使用该装置内镜下清除血肿,具有良好的清除率。通过立体定向引导,将内镜置入血肿腔,应用SCUBA可最大限度地减少腔周创伤。首先,吸出大部分血凝块。清除足够的血块后,空腔开始塌陷,在鞘的两侧可见腔壁。使用鞘和内窥镜横向探查,血肿再次清除。反复抽吸和侧壁探查,直到血肿大部分清除。然后,增加冲洗量,降低吸力,减少对腔壁的直接损伤。继续探查空腔,仔细抽吸残余的血块。用双极烧灼出血动脉止血。最后,确认血肿腔的最大排空和充分止血后,收回鞘管和内镜。
图6. 内镜血肿清除技术。A.将Apollo装置插入三端口的Storz Lotta神经内镜工作通道内操作。B.通过19F鞘(6.33mm)形成的通向血肿通道,使用内镜和Apollo装置观察和抽吸血肿。
作者认为,上述技术各有独特的优缺点,涉及切口大小、操作深度和操作风险以及溶纤剂作用等。开展随机临床试验可以不断改进微侵袭清除脑出血技术,改善疗效。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