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4日发布 | 2349阅读

【“医带医路”周年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脑胶质瘤MDT团队专访

张珑宾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稳步推进,2019年,默沙东联合全国脑胶质瘤MDT中心正式启动“医带医路”MDT多学科交流项目,推动东西交流,南北互融,持续推动中国脑胶质瘤多学科学术交流。2020年,正值“医带医路”项目启动一周年,神外资讯有幸邀请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脑胶质瘤MDT团队接受专访。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脑胶质瘤

MDT团队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脑胶质瘤中心

MDT团队大事记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脑胶质瘤

MDT团队主要专家




名家专访




神经外科 杨军教授



神外资讯
杨教授您作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的领路人,请为我们介绍一下科室的发展历程及您对未来的展望。
杨军教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是在1982年由国内著名的专家蔡振通教授组建成立的,在董国祥刘忠军王振宇等老一辈神经外科专家的开拓努力下,神经外科不断的发展壮大。2018年我被引进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担任了神经外科科主任,两年的时间床位量已经增加一倍多,年手术量也大幅提升。我们科室以颅脑肿瘤、脑血管病、脊髓三个优势学科为重点,同时功能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等学科组成的各个专业组也稳步发展。尤其在脑胶质瘤方面,还有脑血管的CEA手术,包括我们具有传统优势的脊髓手术,都位于全国的前列。


下一步要踏踏实实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在学科建设、科室的规模、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向兄弟医院、兄弟单位学习,希望继续保持戒骄戒躁的精神和传统,发扬北医和北医三院的优良作风,努力把学科推向新的高度,为发展北医的神经外科以及发展中国的神经外科做出我们应该的贡献。


神经外科 马长城教授



神外资讯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作为“北大脑科学”以及“临床科学家”重点发展学科,肩负“智能神经外科”以及精准微创的创新发展的使命,全面的发展了各亚专业。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科室在脑胶质瘤诊疗方面的特色吗?
马长城教授:
杨军主任的带领下,我们科室在脑胶质瘤诊疗方面,采用多技术联合进行脑胶质瘤精准外科手术,以及术后多科室联合治疗模式,对于功能区的保护,术后生存期的延长,效果都非常好,这是我们科室明显的特色。DTI技术的应用,术前模拟手术入路,在术中成功避开重要的神经纤维束和神经生理功能结构区。并且术中导航加上黄荧光技术,保证了功能区重要结构不受损伤,同时最大程度切除肿瘤,为病人术后生存期的延长,术后进一步放化疗效果提供更好的保障。



神经外科 孙建军教授



神外资讯
MDT是当前脑胶质瘤诊疗的推荐模式,您能否介绍一下贵院脑胶质瘤MDT团队的组成情况和开展模式。
孙建军教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脑胶质瘤MDT团队组成有神经外科、病理科、肿瘤放疗科,还有我们神经外科自身的肿瘤化疗团队,还会涉及到危重医学科、影像学、麻醉科。在脑胶质瘤患者数达到5例,或是特殊脑胶质瘤患者及患者的身体情况不好,我们都会组织MDT讨论会。


我们MDT开展的形式是先将患者的病历摘要提交医务处范老师,然后通知各学科的专家参会。参会时先由影像科进行阅片,介绍患者相关的术前影像学资料,包括前几次手术或者围手术期特殊的影像学资料,再由各专家讨论考虑脑胶质瘤定性与分级情况,确定手术入路,如果涉及到围手术期患者身体有异常状况,还要请麻醉科和危重医学科参与讨论,保证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对于患者术后的情况管理,我们会请肿瘤放疗科跟化疗科专家进行讨论,根据肿瘤化疗团队的建议做相关的基因检测。


神经外科 林国中教授



神外资讯
在杨军主任的带领下,科室抓住智能医学研究和应用的良机,开展了脑胶质瘤诊疗的前沿基础与临床研究,请您介绍一下贵院在脑胶质瘤诊疗方面获得的成果?
林国中教授:
杨军主任率先牵头组建了北京协会神经外科分会——智能神经外科开发与应用委员会,开展了基于脑细胞外间隙新发现的脑病治疗技术研究,建立了兼顾脑细胞和脑细胞微环境的新型脑病机制,为脑胶质瘤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建立脑病诊疗的专家系统,借助现代智能医学设备,搭建临床医生、MDT团队专家与患者之间互通互联的桥梁,有利于对患者进行全程管理。杨军主任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整合和推进智能神经外科和智慧医疗系统在脑胶质瘤指南中的应用。


临床上许多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对替莫唑胺出现耐药,导致肿瘤复发和进展,杨军主任带领我们在前期发现某些RNA在胶质母细胞瘤和替莫唑胺耐药的细胞系中有高表达,目前正在与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耐药反应进行比较研究。并且杨军主任对浆细胞间隙和交流机制进行结合研究,有望对脑胶质瘤的瘤周转移和水肿表达有新的认识。杨主任将智能医学应用于临床实践,例如多模态导航、虚拟现实技术等,帮助我们选择最佳的手术入路,实现最大程度切除肿瘤的同时保护重要的功能结构,最终实现患者神经功能的保护。现在我们还将最新的手术机器人应用到脑胶质瘤手术当中,更进一步提高手术的精准度。


病理科 常青教授



神外资讯
您对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诊断,尤其神经肿瘤分子亚型检测、分子标志物筛选及功能有较深入的研究。能否谈谈脑胶质瘤分子病理中最新的研究进展?

常青教授:

从2016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新分类发布以后,最近几年分子病理诊断的研究进展还是非常迅速的。在cIMPACT发布的更新指南中,把IDH野生型胶母中具有TERT启动子突变,或是EGFR扩增,或第7号染色体扩增,或第10号染色体丢失,定义为4级胶母的分子特征。IDH突变型的星形细胞瘤,尤其是间变型的星形细胞瘤,在最新指南中定义为4级胶母。当病理科鉴别肿瘤是由星形细胞起源,还是由少突胶质细胞起源时,可以用一些分子免疫组化套餐,包括p53,ATRX。例如我们发现肿瘤有p53突变,ATRX蛋白缺失,基本可以确定肿瘤是星形细胞起源。我们在诊断少数胶质细胞瘤时,如果具有1p/19q共缺失时,我们才能确定肿瘤是少突胶质细胞瘤。形态学上胶质细胞瘤,具有一定的少突胶质细胞瘤分化时,我们首先进行免疫组化套餐检测,当免疫组化套餐能够确定它是星形细胞起源的肿瘤时,就不必再做1p/19q的FISH检测,在某种程度上大大简化了基层单位对于脑肿瘤分子分型的鉴别诊断工作。


放射科 刘颖教授



神外资讯
贵院放射科重视多学科合作交流,与医院多科室开展MDT综合诊疗讨论会。您认为在脑胶质瘤MDT讨论中,放射科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您在脑胶质瘤MDT当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呢?

刘颖教授:

放射科主要是为临床提供各种影像学支持,如今临床医生也越来越重视影像结果。随着放射科技术的飞速发展,临床对影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放射科已经开始贯穿于整个诊疗过程中,术前检查我们需要对肿瘤要进行定位和定性,同时判断它和周围结构的关系,这对手术方式的选择或者是手术范围的界定都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在手术之后,患者的恢复程度、长期随访、鉴别复发,都需要放射科提供影像证据。


MDT是把各科室集中在一起,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讨论,对于患者和MDT团队都是有益处的。患者得到了所有诊疗相关科室专家的宝贵意见;脑胶质瘤MDT团队的沟通和交流也为未来科研提供新的方向。放射科在MDT诊疗过程中为术前检查、术后评估、长期随访、鉴别诊断提供了影像学支持。


神经外科 陈素华教授



神外资讯
在兼顾脑胶质瘤手术的安全性和切除程度方面,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些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的经验吗?有哪些先进的技术手段能够实现脑胶质瘤最大安全范围的切除?
陈素华教授:
对于脑胶质瘤来说,它与正常脑组织没有明显的界限,这就决定了在手术切除过程,保护正常脑组织是非常大的挑战。特别是对于功能区的脑胶质瘤,最大程度安全切除肿瘤和最大程度保留患者功能,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都有积极作用。我们医院在最大程度安全切除脑胶质瘤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首先,我们拥有最先进的术中导航,可以在术前根据患者的影像进行术前规划,并在术中指导脑胶质瘤的切除。


第二,我们拥有最先进的荧光显微镜,在术中荧光的指导下精准切除肿瘤。


第三,我们专门购置了术中专用的超声探头,来指导手术中肿瘤的切除。我们还开展了一些特色的工作,比如DTI成像,术前对肿瘤周围的神经纤维束进行详细的重建和评估,选择最优化的手术入路,减少对神经纤维素的损伤。


其次我们杨主任在虚拟现实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对特殊脑胶质瘤的患者,术前对肿瘤、血管、纤维束做三维重建,规划详细的手术方案并模拟手术,选择最优的手术入路,保证患者的手术安全。


另外,杨主任与北京大学医学部韩鸿宾教授一起开展了脑体细胞外间隙的研究工作,研究发现通过微观的分区保护患者的脑功能并指导患者的手术。


神经外科 陈新教授



神外资讯
贵院脑胶质瘤治疗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脑胶质瘤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您认为胶质瘤MDT能为患者个体化综合治疗带来哪些益处?患者临床获益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新教授:

胶质瘤的多学科联合会诊就是MDT,它是由神经外科、神经内科、放疗、影像、病理、康复等不同科室资深专家,联合为病人制定最合适个性化诊疗方案的过程,它是目前为止最科学最合理制定脑胶质瘤诊疗方案的模式。然后杨军教授牵头建立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脑胶质瘤MDT团队,通过联合各学科专家会诊,根据脑胶质瘤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肿瘤的生长趋势,以及患者的机体功能状态、患者的经济能力等具体情况,从各自专业权威的角度来对病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最终达成治疗的共识,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最佳个体化诊疗方案。


脑胶质瘤MDT能够明显缩短脑胶质瘤患者诊断或治疗的等待时间,而且能够最大限度降低脑胶质瘤患者误诊误治的发生率,并且迅速的在多种诊断和治疗方法中选择最适合各脑胶质瘤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以及提高肿瘤患者临床疗效预后,同时降低治疗的不良反应,显著改善脑胶质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还能避免脑胶质瘤患者不必要的转诊转院重复检查,从而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可以极大的节省患者的精力和时间,减轻患者焦虑的心态。



放疗科 田素青教授



神外资讯
放射性粒子肿瘤内种植,内照射、近距离地治疗肿瘤的方法是目前国际医疗领域治疗肿瘤的一种独具特色方法,您能介绍一下这一技术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应用吗?

田素青教授:

放射性粒子治疗起源于美国,最早用于前列腺癌的治疗。在2000年左右,这个技术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王俊杰教授引入国内,用于实体瘤的治疗。经过20年的发展,放射性粒子植入已经应用于复发脑胶质瘤和高级别脑胶质瘤的治疗,显示出一些生存获益,但病例数较少,只有66例文献研究报道。对于放射性粒子治疗产生照射性脑坏死的副作用,还需要大规模的研究进行验证。目前脑胶质瘤的治疗还是以手术、再程放疗、立体定向放疗为主,放射性粒子治疗还是作为一个临床研究项目正在开展。


END


本文章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观看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相关临床评分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