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
1.虚拟现实模型进行术前评估的结果:术前MRI扫描及虚拟现实模型的建立在3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从数据导入到完成虚拟现实模型重建所需的时间为20~25min。2.应用虚拟现实模型进行术前评估的灵敏度:根据术前虚拟现实模型,36例患者中共34例可以利用术前模型的脑沟回形态及血管走行方向初步辨认出功能区和肿瘤的位置,其灵敏度为94.4%;2例因术野内无直径较粗的血管,且肿瘤较大,脑回挤压变形,难以辨认功能区和肿瘤的位置。3.手术结果:36例患者中,18例胶质瘤全切除16例,次全切除2例;10例脑膜瘤全切除9例(Simpson分级Ⅰ~Ⅲ级),次全切除1例;5例海绵状血管畸形、2例转移瘤及1例淋巴瘤均全切除。3例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一侧肢体活动障碍,2例3个月后恢复正常;1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性语言障碍,1周后恢复正常。4.病理学结果:胶质瘤18例,其中世界卫生组织(WHO)Ⅰ级4例,Ⅱ级5例,Ⅲ级6例,Ⅳ级3例;脑膜瘤10例,其中WHOⅠ级8例,Ⅱ级2例,分别为非典型和透明细胞型;海绵状血管畸形5例;转移瘤2例,分别为腺癌和小细胞肺癌;淋巴瘤1例,为大B细胞来源。5.随访结果:所有患者随访(20.2±5.4)个月(10~38个月),1例WHO Ⅲ级、2例WHO Ⅳ级胶质瘤患者术后复发并行再次手术,其余患者无复发。典型病例:男,65岁,右利手,主诉发作性头痛20余年。查体:无神经系统异常体征。MRI检查显示:左侧顶叶占位。术前利用Iplan软件在工作站上建立大脑、大脑表面血管、肿瘤的虚拟现实模型,标出中央沟、顶内沟的位置(图1)。然后模拟手术体位,根据重建好的虚拟现实模型对肿瘤与功能区的关系、肿瘤表面的血管作出判断,选择顶内沟为手术入路。术中将术野与术前计划比对,根据脑沟回和脑表面血管的形态来判断肿瘤、功能区的位置,找到顶内沟。分离顶内沟直到沟底部,切除沟底的灰质及其下方约5mm厚的白质即到达肿瘤组织,完整切除肿瘤组织,肿瘤周围含铁血黄素沉着的白质予以保护。术后头痛症状消失,未出现偏瘫、失语等并发症。
图1. 典型病例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资料。A.术前MRI显示左侧顶叶占位(绿线区域为预计划的手术入路);B.术后MRI显示肿瘤全切除;C.大脑皮质及肿瘤的融合重建,大脑皮质透明化以显示深部的肿瘤;D.大脑皮质及脑血管的融合重建;E.模拟手术体位的大脑皮质及脑血管的融合重建;F,G.术中所见和术前模拟的顶内沟手术入路;H,L.术中所见和术前模拟的缘上回功能区;J,K.术中所见和术前模拟的脑血管走形(淡黄色为大脑组织,红色为脑表面的血管,橙色为肿瘤,蓝色条块为中央沟,绿色条块为顶内沟,淡蓝色三角形区域为缘上回,黄色线条为标识的血管走形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