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稳步推进,2019年,默沙东联合全国脑胶质瘤MDT中心正式启动“医带医路”MDT多学科交流项目,推动东西交流,南北互融,持续推动中国脑胶质瘤多学科学术交流。2020年,正值“医带医路”项目启动一周年,神外资讯有幸邀请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脑胶质瘤MDT团队接受专访。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辽宁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脑胶质瘤具有侵袭性、易复发、死亡率高等特点,目前临床治疗仍然面临一定难度。为提高胶质瘤临床诊断与治疗的针对性,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组建脑胶质瘤MDT团队。团队包括神经外科、放疗科、肿瘤内科、病理科、放射科等多个学科,由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物等高层次技术人才组成,获批神经肿瘤领域唯一的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并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团队定期开展病例讨论,多学科协作,依托多模态手术、分子诊断、精准放疗等领先技术对胶质瘤患者进行综合诊治,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以临床转化为目的开展胶质瘤诊疗技术攻关,进行各学科资源和优势的整合,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最佳治疗方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脑胶质瘤中心
MDT团队大事记

吴安华教授 神经外科
门诊:周三上午专家门诊
周四上午特需门诊
您作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第四代领头人,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贵院神经外科的学科建设成果吗?我们医院神经外科成立于1958年,是国内最早成立的神经外科之一。经过60多年的发展,目前有床位220余张,拥有神经肿瘤、脑血管病、神经创伤、功能疾病、神经症状、脊柱脊髓等完善的亚专业布局,年手术量5000余台,三、四级手术比例超过85%,可以开展神经内镜、术中导航、术中唤醒及手术机器人等在内的多项高新技术,手术量和手术复杂程度在国内均处于领先地位。我们科室作为带头单位组建了东亚微创神经外科联盟及辽宁省神经系统疾病诊疗联盟,辽宁省创伤青年协作组,是国内重要的神经外科中心。在医疗上,我们大力推进ERAS理念及精准微创理念指导下的一系列新技术和新方法,获批了包括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应用协作中心等在内的一系列协作团体,这也激励着我们不断的深化和发展,一如既往的走在医疗技术的前沿。我们科室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辽宁省脑疾病与脑科学重点实验室,具有开展基础科研、转化研究、临床实验的便利条件。在最新发布的2019年中国医院科技量值神经外科学的排名中位于全国第8位,东北地区首位。我们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卫建委神经系统疾病区域医疗中心,并全面布局辽宁省脑计划项目,发展数字化远程医疗,不断的提高学科的影响力,始终把建设全国领先的神经外科作为己任。您在东北地区率先开展胶质瘤的标准化治疗,是中国胶质瘤专家协作组核心成员和组建者之一,您认为胶质瘤MDT诊疗的真正意义体现在哪里?胶质瘤患者的首诊科室一般是神经外科,其治疗方法是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放化疗等综合治疗,但即使采用这样的方法,胶质瘤预后仍然较差。近年来,为了改善胶质瘤诊疗效果,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努力,得到结论其中之一就是如果我们用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办法,可能会使患者获益。MDT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能够解决单一科室的局限性,发挥病理科、放疗、化疗的优势,将多学科医生聚在一起,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基础资料,结合患者的疾病进展情况、病理类型、分子遗传学特征等,个体化的进行多学科综合有效的治疗,可以在适当节省患者经济成本的同时,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尽可能的改善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此外,MDT的实施对于MDT成员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促进团队成员沟通,增加学习机会,共享治疗决策,共同承担治疗责任,降低工作压力,共同开发研究,提高学术水平。
您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贵院胶质瘤MDT的诊疗模式和特色?程文教授:
我院胶质瘤MDT是由神经外科牵头,多学科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疗团队,是东北地区最早开展胶质瘤MDT诊疗的团队。我们开设了专门的胶质瘤MDT门诊,可以让患者直接在门诊处获得MDT诊疗。同时,我们在每周的固定时间开展了针对住院患者的MDT病情讨论,在MDT科室的框架内,把患者在各个科室之间的转诊尽量简化,把负担缩减到最小。
目前,我们团队依托辽宁省神经系统疾病诊疗联盟等医疗协作体,对省内各地市实施远程会诊和便民转诊,真正提高了辽宁省地区胶质瘤患者的医疗受益。此外,我们团队还依托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以及辽宁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积极开展胶质瘤诊疗的临床试验与转化研究,目前整体临床研究能力处于国内一流水平,已成功建立了国人胶质瘤生存期预测系统,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在患者之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MDT模式是贵院进行胶质瘤诊疗的核心模式,请李教授介绍一下贵院MDT为患者放射治疗带来了哪些切实的益处?
胶质瘤的治疗原则是最大范围的安全切除肿瘤,但是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出于胶质瘤所处位置及保留患者神经功能方面的考虑,临床治疗原则的实施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因此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在手术治疗之后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医院胶质瘤MDT团队针对疑难的胶质瘤病例会通过定期的学术会议提出合适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然后交由相关的学科单独或几个学科联合施治。MDT在我们医院已成为疑难胶质瘤治疗的重要模式,通过这种多学科专家协作诊疗模式,实现了以患者为中心,以多学科专家为依托的有机结合,使胶质瘤患者得到规范的个体化治疗。在胶质瘤放射治疗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问题,包括放射治疗原则的实施、放疗靶区的勾画、治疗中肿瘤进展的鉴别、肿瘤复发后方案的制定等,都需要影像科、病理科、神经外科等各科室不同程度的参与和探讨。而在低级别胶质瘤放射治疗里,MDT探讨显得更为重要,包括放疗的适应症、时机、用药以及放射性坏死和复发的鉴别诊断等问题,都需要MDT团队共同讨论,各展所长,来确保了我们更全面的为每一位患者制定出最优化的治疗方案。
放射治疗是胶质瘤治疗中的必要手段,配合化疗为患者提供了个性化的术后治疗方案,请问乔教授,不同级别胶质瘤的放射治疗方案会有所不同么?哪些重要因素会为放疗策略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乔俏教授:
目前胶质瘤的诊断还是比较规范的,分为高级别胶质瘤和低级别胶质瘤。对放射治疗来说,4级胶质母细胞瘤和3级间变性胶质瘤的治疗比较相似,建议术后4~6周开展放射治疗。但是对于一些预后较差的高级别胶质瘤,建议是术后恢复好就尽早开始放疗,因为临床中发现这类高危患者在等候期就可能发生肿瘤的复发。我们建议4级胶质母细胞瘤和3级胶质瘤患者术后都需要做放疗,剂量一般为60Gy,靶区勾画也比较相似,区别可能在于4级胶质母细胞瘤的CTV外扩要更大一些。对于低级别胶质瘤中2级胶质瘤的放射治疗还存有一定争议。RTOG和EORTC对于高危人群的判断标准有所不同,再以此为依据对患者采用不同的放疗策略。目前,分子检测对恶性胶质瘤的诊断是不容忽视的,如IDH、1p/19q、p53等指标在2级胶质瘤放疗方案制定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考因素。对于2级胶质瘤,我们推荐术后放射治疗的标准剂量是50Gy,也是建议在术后4~6周开展,这是目前我们放射治疗科室中对胶质瘤术后治疗的一些方案。
病理科、麻醉科医生常被我们称为“幕后英雄”,请问李教授,您怎么看待病理科在胶质瘤MDT诊疗中的作用和意义?
李庆昌教授:
众所周知,正确的诊断是良好施治的基础,广泛兴起的MDT多学科诊疗模式,使病理科医生有机会走向台前。病理科在解决疾病诊断问题时,分为术前病理诊断、术中冰冻诊断和术后病理诊断。术前和术中病理诊断主要解决临床医生术式选择问题,而术后病理诊断是对切除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分子改变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为患者术后放化疗、靶向治疗等提供依据。对胶质瘤来说,目前国际上公认需要在形态学诊断基础上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测,有助于对患者进行有目的的放化疗和靶向治疗,病理工作的重要性也体现在这儿。当然,病理科的工作离不开临床医生、影像科医生提供正确的信息,MDT的出现使我们和不同专业的医师有机会坐在一起共同讨论,互相解读对方所提供的信息,最终达成诊断和治疗上的共识,所以从这一点来说,病理和临床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在我们胶质瘤MDT实行时,病例的讨论通常先由病理医生来提供和解释患者的病理诊断,再由临床医生来决定下一步的具体治疗方案,所以病理是走在治疗前面的,这对病理科医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医院的神经外科团队在学术和临床上都有很高的声誉,临床的要求也驱动了病理科的发展,我们科的神经肿瘤分子病理也得益于吴安华主任提出对分子病理检测的需求,以更好的评估肿瘤的预后,更好的治疗指导。病理和临床共同的目的是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和医疗服务,在此情况下,MDT形式的发展也让我们精准医疗和个体化医疗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业界对病理诊断的标本取样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应该中心取样,有专家认为应该多点取样,于教授,您持什么观点?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于涓瀚教授:
胶质瘤的分类和分级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病理诊断在此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确的病理诊断要求送检材料具有代表性且全面。在弥漫性胶质瘤诊断过程中,胶质瘤的分类主要依据肿瘤细胞的形态,而分级更多依赖于肿瘤的组织结构。异质性强是胶质瘤的特点,尤其是胶质母细胞瘤,在不同的区域会出现不同的组织学表现,所以对于病理诊断来说,越全面越大的标本越好。对于手术切除的标本,我们常规是全部取材,而不适合手术治疗的患者对于胶质瘤立体定向活检取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临床通常要求立体定向穿刺取到3~5条组织标本,其中中心区域取1条,肿瘤强化区域取2~4条。肿瘤的强化区域是肿瘤细胞比较密集的区域,为我们确定肿瘤分类提供帮助,而中心区域的标本在高级别的胶质瘤中更常见的是坏死成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确定肿瘤的分级。所以,通过长期的实践,我们医院采取中心加上周边强化区域全部取材的方法,保证立体定位活检病理诊断的准确性。我们病理科与神经外科合作时间非常长,沟通顺畅,配合默契,确保了立体定向活检取材送检的准确性,而我们的诊断也为神经外科的手术保驾护航。本文章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观看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