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4日发布 | 958阅读

OCIN 2020丨付建辉教授:做好房颤合并微出血患者抗凝治疗利弊权衡

神介资讯-脑医汇

上海脑医汇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达人收藏

1.jpg


东方脑血管病大会2020(OCIN2020)于2020年10月22日全面开启线下四大会场,全国同道齐聚一堂,坐而论道。值此盛会,神介资讯特约记者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张颖影副教授在会场对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付建辉教授进行了专访。欢迎大家观看、阅读!



张颖影副教授:

本次OCIN2020的主题之一是心脑同治,我们知道心源性卒中患者的抗凝治疗在整个救治过程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合并脑小血管病变的患者,抗凝治疗会造成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您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1.jpg


付建辉教授:

房颤碰上微出血怎么办?实际上这是一个很矛盾的话题。房颤和小血管病都跟年龄有关,年纪越大,房颤的风险越高,小血管病的风险也越高,那么不可避免会有重叠患病的病人。对于这类患者的药物选择实际上也是一个很矛盾的话题,这就需要我们去平衡利和弊。


首先,我们要根据CHA2DS2-VASc评分和HAS-BLED评分来评估房颤患者卒中风险,如果出现高危情况,则患者抗凝的要求是非常强烈的。对他们来说,尽管有出血的风险,脑梗的风险也明显增高,所以从预防脑梗来说,抗凝治疗带来获益可能更多。其次,对于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我们要先分辨哪些有微出血的病人在抗凝过程中容易出血,要把握微出血的种类和部位,例如CAA比高血压性微出血更容易带来出血的风险。然后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明确抗凝出血风险的差异,例如有皮质表面铁沉积症和有出血病史的CAA和仅有微出血的CAA相比,前者在抗凝治疗过程中的出血风险更大。此外,出血风险与微出血的数目相关,多项研究表明≥5个以上的微出血患者在抗凝治疗的过程当中出血风险大,这也是我们抗凝治疗过程中出血风险的标志之一。再从抗凝药物上来看,有传统口服抗凝药华法林,还有新型抗凝药免疫制剂,有研究发现新型口服抗凝药可能比传统的华法林更安全一点。而对于一些哪怕选用了新型口服抗凝药仍然出血风险很高、处于高危状态需要抗凝的患者,有文章提出采取左心耳封堵方法进行治疗,其疗效并不会比加法林差,当然左心耳封堵也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有人提出对房颤合并微出血的这类患者开展MDT门诊,由多学科根据CHA2DS2-VASc评分、HAS-BLED评分、微出血数目和部位、临床出血症状来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人群,再为患者制定药物或手术治疗方案。这就是对整个房颤合并微出血患者的整体思路。总结一下,房颤病人如果高风险还是建议进行抗凝治疗,但是如果患者微出血数目超过5个以上或CAA伴有既往出血病史,则要高度警惕在未来抗凝过程中的临床出血风险。


专家简介

2.jpg

付建辉 教授


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神经内科执行主任

世界卒中组织成员

卫生部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青年理事会常务理事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脑小血管病分会常委兼秘书长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超声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上海医学会脑卒中分会委员兼缺血组组长


THE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