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生 教授
27 Otc. 2018
OCIN2018会议期间,神介资讯副主编管生教授在专访中谈到大型、巨大型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支架使用问题时谈到:所有成功的病例都离不开两点,第一是适应证的选择,第二是操作的规范...
OCIN2018管生教授专访
神经介入技术在中国的发展
目前,在国际上,神经介入领域已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高水平阶段,我国神经介入技术虽然起步较晚,但也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已接近国际水平。神经介入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两个重要的因素:导管及栓塞材料的进步、影像学设备的发展。这几年,神经介入在中国有一个质的发展,不仅拥有一批技术精良的神经介入医师,还成长起来的一批优质的国产医疗器械公司。MicroPort就是这样一类公司,它是中国最新医疗技术的体现,不仅有传统的支架和弹簧圈,还研发了WILLIS覆膜支架。
大型、巨大型动脉瘤在介入治疗中的挑战
神经介入的治疗方式从单纯的栓塞,到支架辅助栓塞,到覆膜支架,再到血流导向装置,介入治疗在不断改进完善。当然,这其中每一步的进展都遇到过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其中不乏有大型、巨大型动脉瘤。随着密网支架的使用,对于一些侧壁型、瘤颈口没有明显喷射征的动脉瘤,介入治疗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3~5年的闭塞率达到90%以上。尽管如此,我们也还是要重视床突上段大囊、窄颈并有喷射征状动脉瘤,这些病征如果处理不好,极易失败。单支架辅助栓塞、双密网支架套叠、甚至三密网支架套叠以及弹簧圈辅助都可用于处理这类病征,其中也包括WILLIS覆膜支架,综合所有神经介入器材和手术方式,结果显示并非有密网支架,就绝对能有好的预后。
床突上段大囊、窄颈并有喷射征状动脉瘤的治疗方式
有了密网支架之后,全国神经介入术后脑出血患者数量并没有明显减少,而且有些是术前未出血,术后发生出血现象。所以,针对这类病例,我们必须要充分重视。就目前来讲,此类病例可进行“分期治疗”,在动脉瘤中先填一部分弹簧圈,让血流冲击把弹簧圈pack-in在瘤囊周壁上,随着血栓的形成可能将囊壁固化,这样大囊变成相对小的动脉瘤,这时候再使用密网支架可能会带来更好的疗效、更高的安全性。对于想一期处理的这类动脉瘤,要十分注意瘤颈口的喷射征是否得到有效的纠正。对于一些想短时间内做到有效纠正的病例,可能一个密网支架不够,需要两个 I 密网支架叠加,有时候甚至需要三个密网支架套叠,而且还需要囊内填弹簧圈,一直填到瘤颈口,才有可能会实现瘤颈口异常血流的彻底纠正,消除喷射征。当然,对于一些局部解剖结构比较合适的,同时瘤颈口不是很宽的动脉瘤,WILLIS是很好的产品。因为WILLIS支架的疗效是即刻的,从我们的随访病例来看,它的远期疗效也很不错。
总结
所有成功的病例都离不开两点,第一是适应证的选择,适应证的准确选择对于整台手术的成功非常关键;第二是操作规范,如果适应证选择正确,但是操作不规范,也会引起并发症和手术失败。所以,对床突上段大囊、窄颈并有喷射征状的动脉瘤需要认真筛选,仔细研究局部解剖结构,最终确定哪种治疗方法对患者而言才是最安全、最有效的。如果试过所有的介入方法都不行,不要忘了,我们还有外科手术。
管生,教授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分会和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国家卫计委神经介入专家组成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委员、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脑血管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脑卒中学会河南分会第一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介入治疗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河南省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头颈学组组长等学术兼职。发表论文168篇,其中SCI收录23篇。曾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参编专著两本。担任中华介入放射学杂志电子版、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介入放射学杂志编委,JVIR、CVIR、ER等国际知名专业杂志Revie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