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脑功能区手术需要在保护神经功能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切除病灶,因此明确各个脑区的功能至关重要。负性运动区或抑制运动区是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的大脑皮质区域,但其定位、分布及机制还不明确。负性运动反应或抑制运动反应的理解可进一步完善皮质运动网络的理论,并为功能区病灶的个体化手术提供可靠依据。本文对负性运动区的概念、定位、分布、机制、负性运动网络以及切除后临床表现作一综述。
一、负性运动反应的概念
负性运动反应定义为刺激大脑某一区域,在没有意识丧失和正性运动反应的情况下,无法进行自主运动或维持肌肉自主收缩[3-4],此时患者表现为正在进行的运动被中断[5-6]。刺激引起负性运动反应的相应区域称为负性运动区。在唤醒手术中,术者在定位患者初级感觉运动皮质后,会要求患者在清醒状态下进行数数、上肢和下肢连续运动,同时通过皮质或皮质下电刺激,观察患者是否会出现上述行为中断[5-6]。因此,经典的负性运动反应主要包括言语中断、手部及下肢运动中断。
二、负性运动区的定位与分布
三、新技术的开发与转化是脑功能保护的需要
四、负性运动网络
五、切除负性运动区对患者的影响
对于切除负性运动区后对患者影响的报道较少[3,29,34-35]。Uematsu等[34]以及Penfield和Welch[35]均认为切除负性运动区对患者术后的肢体运动无较大影响。Mikuni等[3]报道2例切除初级负性运动区后患者,其中1例术后表现为一过性的手运动不灵活,另1例术后无任何语言和运动功能障碍。Rech等[29]报道5例切除辅助负性运动区的患者,术后均表现为运动不能(akinesia)和缄默症(mutism)等典型的辅助运动区综合征,3个月后均表现为双侧肢体运动不协调和精细运动受损。然而,上述研究均为小样本的病例报道,且切除区域只是辅助负性运动区或者初级负性运动区的一部分,负性运动区的同侧和对侧代偿可能也会对患者术后功能产生影响。因此,未来需要大样本的研究来证实切除负性运动区对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影响。
六、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