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3日发布 | 1735阅读

经颅低频脉冲电磁场治疗脑震荡后综合征

崔庭凯

天津医科大学

冯军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丹麦哥本哈根神经生物学研究所的Claire Prener Miller等开展研究,评估脑震荡后综合征患者经颅脉冲低频电磁刺激治疗的可行性和耐受性,结果于2020年6月发表在《Acta Neurol Scand》在线。


——摘自文章章节

【Ref: Miller CP, et al. Acta Neurol Scand. 2020 Jun 19. doi: 10.1111/ane.13300. [Epub ahead of print]】


研究背景



部分轻度创伤性脑损伤(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ies,mTBI)患者出现持久的长期症状,包括认知缺陷、头痛和精神疲劳,称为脑震荡后综合征(post-concussion syndrome,PCS)。目前,PCS的治疗有药物治疗、前庭和视力康复、认知行为治疗和物理治疗等。然而,2018年发表的对PCS治疗的meta分析指出,上述疗效有限。已有研究表明,经颅脉冲电磁场刺激治疗对抑郁症、帕金森患者有效。目前,尚未研究将该技术应用到脑震荡后综合征治疗。丹麦哥本哈根神经生物学研究所的Claire Prener Miller等开展研究,评估脑震荡后综合征患者经颅脉冲低频电磁刺激(Transcranial pulsating low-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stimulation,T-PEMF)治疗的可行性和耐受性,结果于2020年6月发表在《Acta Neurol Scand》在线。


研究方法



该研究通过网站发帖、社交媒体平台、在课堂和研讨会上发放传单以及通讯招募研究对象。在纳入研究之前,采用电子邮件对患者进行问卷筛查,并经电话或直接交谈问题。患者接受5周的每日30分钟T-PEMF治疗。主要结果指标为耐受性,要求患者每日写日记,记录治疗时间和持续时间,出现的新症状或排泄情况的变化。次要结果指标是使用Rivermead脑震荡后症状问卷(Rivermead Post-concussion Symptoms Questionnaire,RPQ)测量基线、治疗第2周和第5周、结束治疗后3个月脑震荡后症状的严重程度,反映其变化趋势。


研究结果



研究共纳入7例患者;平均年龄为34岁,平均受教育时间为17年,没有或很少服用药物及患有其它疾病。所有患者都完成每天30分钟的T-PEMF治疗。第二周,6例患者在治疗前、治疗中或治疗后几小时出现头痛;3例伴有恶心,但治疗结束后消失;2例在治疗后几个小时光和声音敏感性降低;2例经历一过性"眼睛发红"或"手指振动感觉"。在第五周,同样的6例患者在使用该设备时仍然头痛,但转为不明显而且持续时间较短。2例在治疗中或治疗后几个小时内出现恶心恶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加重。5例在治疗过程中主观感觉症状得到改善,与RPQ评分下降相对应,幅度为2%到61%(表1)。

表1. 基线、治疗中和治疗后RPQ评分

注:绿色=症状评分下降百分比;红色=症状评分增加百分比。


结论



最后作者认为,该研究为预实验,不能表明T-PEMF治疗脑震荡后综合征的有效性,也缺少足够的患者数量确定其安全性。但是结果显示,患者的依从性和耐受性符合预期和可行性标准。因此,应进一步研究确认T-PEMF的有效性。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相关临床评分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