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2日发布 | 2768阅读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高度症状性颅内狭窄

Xiaoye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来自瑞士阿劳州立医院神经放射科的Philipp Gruber等人开展了此项研究,旨在在33例患者中评估可行性和安全性以及卒中复发率,相关结果发表在2020年7月的《Clin Neuroradiol》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 Remonda L, et al. Clin Neuroradiol. 2020 Jul 20. doi: 10.1007/s00062-020-00936-9.】




研究背景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ICAD)是全球卒中的常见原因,尽管进行了最佳药物治疗,但卒中复发率仍较高。ICAD的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herapy,EVT)与支架置入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S)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较高的再狭窄发生率(高达30%)相关,这是该治疗方式的主要中期至长期限制。药物涂层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drug-coated balloon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DCB-PTA)可能可以克服这些缺点。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s,DCB)大多是涂有抗增殖药物和复杂辅料的半顺应性球囊,能够在充盈至血管壁时快速输送活性药物。有研究报道了DCB治疗症状性颅内高度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igh-grade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sICAS)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然而,由于样本量较少及随访时间较短,关于DCB的经验仍然有限。因此,来自瑞士阿劳州立医院神经放射科的Philipp Gruber等人开展了此项研究,旨在在33例患者中评估可行性和安全性以及卒中复发率,相关结果发表在2020年7月的《Clin Neuroradiol》上。
 


研究方法


该研究为一项回顾性单中心队列研究,纳入了2014年至2019年期间接受DCB-PTA治疗的sICAS患者(WASID≥70%)。排除超急性卒中(0-24h)或伴颅外串联狭窄的患者,以及无症状现在和无随访数据的患者。根据WASID标准,使用脑血管造影术准确评估术前和术后颅内狭窄程度。在术后24h内,所有患者接受了超声(US)监测进行再狭窄评估。结局指标为围手术期颅内并发症发生率、随访期间卒中复发率和死亡率。



研究结果


结果提示,该队列研究纳入了接受DCB-PTA治疗的33例患者,共35处病变(表1)。

表1. 研究人群、狭窄和技术特征

中位年龄为72岁(四分位数间距[IQR]:66-77岁);中位临床和平均影像学随访时间为9个月(IQR:3-22个月)。术前狭窄程度(WASID)中位数为80%(IQR:73–80%),术后残余狭窄程度(WASID)中位数为50%(IQR:33–60%)(表2)。

表2. 结局指标总结

2例(6%)患者发生颅内围手术期并发症。总体再狭窄率为15%(n=5)。在这5例再狭窄患者中,4例患者发生症状性缺血性复发事件,中位时间间隔为初次治疗后的7个月内(IQR:7-9.5个月),当出现新症状时接受传统脑血管造影术的这4例有症状患者的中位再狭窄程度(WASID)为80%(IQR:78-83%)。无患者死亡。
 


研究结论


最后,该DCB-PTA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药物涂层球囊(DCB)血管成形术在症状性高度颅内狭窄中显示出相对较低的颅内并发症发生率,为6%,症状性复发率为12%。同时作者也指出,仍需要进行更大规模的试验来验证这一有希望的观察结果。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