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虽无形,但存在于天地之间,自古到今,各种形容不绝于耳!有剑气,杀人于无形;精气,<庄子·秋水>说:"夫精,小之微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把精解为细微之义,认为它属于有形之列;神气,语出孔颖达 疏:“神气,谓神妙之气。”......虽无形,但描述各样,亦可成万形,世间皆不可离......气体存在于颅内,又是什么形状呢?
气颅:是在正常状态颅内不存在气体,有气体出现的病态现象称为气颅,亦称颅内积气。其发病机制有:
①开放性颅脑损伤或开颅术后有脑脊液皮肤漏形成,空气经瘘口侵入颅内;
②颅底骨折并发硬脑膜破裂,使颅腔与外界相通,脑脊液流失过多、喷嚏等原因造成颅内产生负压,空气即可进入颅内。
外伤后颅内积气又称外伤性气颅,其发生率约为颅脑损伤的9.7%,几乎均因颅底骨折累及副鼻窦或乳突气房而致,故常合并脑脊液漏,空气经骨折线进入颅内之后,可积于硬脑膜外硬脑膜下、蛛网膜下腔、脑内或脑室内,以单侧为多,少数可引起双侧性积气。有时引起气颅的裂孔具有单向活瓣的特点使颅内积气量不断增加而成张力性气颅,临床上有颅内压力增高及脑受压的表现,严重时可引起脑疝。诊断主要靠X线照片或CT扫描检查,可见颅腔内积气,少量气体多分散在额颞部蛛网膜下腔,大量积气常在额颞顶部,尤其是额部为著,严重时双额部大量积气,在CT扫描断面图上恰似山嵴状而呈“富士山征”。
我科近日收住一例外伤性气颅病人,现应用三维数字化影像技术模拟重建如下:
什么是“富士山征”呢?估计去过扶桑,见过他们的象征之一的富士山的还不是很多,那么我们就了解一下图片上的富士山。
美化后的富士山大抵如此。
结合颅脑CT图片(本文第一幅)及下图三维重建脑组织,二者没有可比性啊!看到的只是一片凸凹不平的湖底,也可能是本人所见甚少,孤陋寡闻了。收集气颅颅脑CT部分图片,也有如上图富士山者,命名为“富士山征”也不算为过,但这个命名确实也值得商酌。
气体虽无形,但在颅内也有形,一样会引起占位效应,体积大于30ml也需要手术治疗,治疗中的病人发热、气体膨胀,占位加大,症状会突然加重。再者开放性颅脑受伤后,肉眼下无形的细菌一样会引起致命的灾害。
气颅的治疗依伤情而定。对开放性颅脑损伤或火器性脑穿透伤伴有颅内积气时,应一次彻底消创,排空积气,妥善修复硬脑膜。对少量的无张力性散在积气,则除给予抗菌治疗预防感染外无需特殊处理,气体常能自行吸收。对伴有脑脊液漏的复发性气颅,应按脑脊液漏的修补原则,及时施行手术。对大量张力性颅内积气的病人,必须尽早钻孔排气,任何迟疑和观望都是危险的,病人可以因为打个喷嚏而使颅内压急骤升高,从而引起脑疝甚至死亡。
那么这个病人的气体体积是多少呢?在规则的容器内,这些气体的体积可以很好的计算,但是这个病人的气体体积就非常难以计算了;多田公式好像对这个体积不太适应,E3D下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自动计算气体体积(上图绿色的部分)约23ml。
有上图可见黄色的为鼻旁窦内的气体,绿色的为颅内积气,可见黄色与绿色部分相连,这就为(如果必要时行硬脑膜修补术)硬脑膜破口处找到了依据。
再次三维重建蓝色额窦内的气体,与绿色颅内积气并不相通,原来一直考虑为额窦与颅内相通,造成的颅内积气,毕竟颅骨骨折明现在左侧额部,经过三维重建后证实硬脑膜破裂口是在右侧鼻旁窦处,右侧眼眶内上侧。
经过非手术治疗一周,复查颅脑CT如下:
颅内积气基本吸收,病人精神症状好转,无脑脊液漏、发热等症状,避免了手术行硬脑膜修补术......
护理
1、心理指导
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疏导,满足其合理的需要,多向患者宣传好的治疗病例,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护理知识指导
经常巡视病房,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护理措施,嘱患者多卧床休息,可抬高床头15º~30º,以促进舒适感。指导患者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勿用力擤鼻涕、咳嗽及打喷嚏,不可用力排便,以免引起颅内压增高。
3、饮食指导
可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适量粗纤维的、易消化的食物,禁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可多喝蜂蜜水、吃香蕉等,防止便秘。
注意事项
1、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吸除口咽部血液和呕吐物,防止窒息。
2、保持患者安静
避免其喊叫、喷嚏等致受损窦腔内压力升高而加重颅内积气。
3、防治感染
颅底骨折颅内积气属于内开放性损伤,故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是必要的。
4、防治脑水肿
颅底骨折颅内积气常伴有脑挫裂伤,对确定脑挫裂伤者应适当用脱水药防治脑水肿,但要避免过度脱水导致颅内压过低而加重颅内积气。
5、其他
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疾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取得患者的合作。
精准治疗!我们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