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8日发布 | 879阅读

神经介入文献编译半月刊

神介资讯

达人收藏



神经介入文献编译半月刊

01

对侧.png

编译作者:孙博文


摘要:

血管内硬脑膜静脉窦支架术(DVSS)是治疗横窦狭窄伴平均压力梯度(MPG)升高引起特发性颅内高压(IIH)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典型的手术路径是顺行径路,即从颈内静脉到乙状窦再到横窦,但由于狭窄程度和其他解剖因素的存在,在技术上并不总是可行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报道经对侧入路进行DVSS的病例。因此,来自美国堪萨斯城的Western Gordon等人汇报了4例经对侧入路进行DVSS的病例,相关结果已于2020年8月发表在《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


点击阅读全文:对侧入路硬脑膜静脉窦支架置入术


02

机器人.png

编译作者:孙博文


摘要:

机器人可以提高手术性能,机器人的应用能使术者进行远程手术,减少了职业危害。迄今为止,机器人手术系统已在心脏介入等诸多专业领域得到应用,但其在神经外科的应用有限。CorPath GRX机器人辅助平台最初设计用于心脏介入治疗,其前身CorPath 200获得了FDA批准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本研究中,来自费城托马斯杰斐逊大学医院神经外科的Joshua H. Weinberg等人比较了经桡动脉(TR)入路的机器人辅助(RA)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和人工TR-CAS,评估了RA-TR-CAS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关结果已于2020年8月发表于《Journal of Neurosurgery》。


点击阅读全文:机器人辅助与人工经桡动脉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比较


03

用于.png

编译作者:钱伟


摘要:

尽管在微创治疗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非侵入性成像技术不能提供足够的分辨率来充分评估潜在的病理状态动脉、小穿支动脉、以及器械引起的血小板聚集等。


点击阅读全文:用于脑血管的高频光学相干成像系统(HF-OCT)


04

血管.png

编译作者:顾思纯


摘要:

对于急性大动脉闭塞性(large artery occlusion,LAO)卒中,使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静脉(intravenous,IV)溶栓或血管内治疗均可作为标准治疗策略。IV-tPA可使未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获益,然而血管内治疗前应用tPA的桥接治疗的临床获益性尚未明确。由于tPA作用于血栓表面,破损的血栓随着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可能导致远端小血管的栓塞事件,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前应用IV-tPA是否增加远端栓塞风险有待进一步研究。为此,来自美国凯撒医疗集团神经科的Alexander CF等人开展此项回顾性研究,旨在评估血管内治疗前应用tPA对急性LAO患者远端栓塞事件发生率,血管完全再通率及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


点击阅读全文:血管内卒中治疗前应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的远端栓塞风险


05


使用FDA标.png

编译作者:孙博文


摘要:

2005年Wingspan支架获得FDA有限豁免使用,最初的适应症是治疗狭窄程度≥50%的难治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由于在SAMMPRIS试验中Wingspan支架置入后30天内卒中和死亡率高于预期,该试验提前终止且FDA宣布了Wingspan支架更为严格的适应症,专家组认为支架置入应是一小部分患者的选择,特别是那些经过内科治疗但效果不佳,且在接受支架治疗前7天内没有出现新症状的复发性卒中患者。最近Wingspan支架上市后监测(WEAVE)研究的结果已发表,该试验报告了152名符合FDA新标准的狭窄患者接受了血管成形术并使用Wingspan支架,术后72小时内卒中和死亡率仅2.6%。因此,来自明尼苏达州的Adnan I Qureshi等人重新分析了SAMMPRlS的数据,并将符合现行FDA标准的患者和不符合标准的患者的支架置入结果进行了比较。相关结果于2020年6月发表在《Journal of Neuroimaging》。


点击阅读全文:使用FDA标准再分析SAMMPRIS试验


06


ICAS.png

编译作者:凌冶平


摘要:

目前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在主要应用取栓支架(stent retriever,SR)的试验中取得满意的结果。因此,在AHA/ASA指南中,建议将SR作为大血管闭塞(large vessel occlusion,LVO)治疗的一线装置。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抽吸取栓(contact aspiration,CA)作为一线治疗的结果与使用SR相当。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相关的大血管闭塞(ICAS-LVO)是导致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原因,尤其在亚洲人群中。在ICAS-LVO中,再闭塞率较高,往往需要补救治疗,并且最终获得满意再灌注的比例往往低于栓塞病变。由于这些特性,ICAS-LVO患者可能需要和栓塞病变不同的手术方法。由于先前的大多数随机试验均基于西方人群,目前尚不清楚哪种方式适合作为ICAS-LVO的一线治疗。本研究旨在对ICAS-LVO患者分别使用SR和CA技术进行一线治疗,对术后即时再灌注率、即时安全性指标和3个月临床结果的分别进行比较。


点击阅读全文:ICAS-LVO一线治疗方案——支架取栓即刻再灌注率更高


07


夹层.png

编译作者:赵明


摘要:

梭形动脉瘤是一种好发于后循环的罕见、环状扩张、非囊性的动脉瘤,比囊性动脉瘤相对少见,男性比例占到70%。椎-基底动脉系统梭形动脉瘤的典型症状是后循环缺血、脑干受压和/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该处病变特别危险,死亡率在30%以上,年破裂率为2.3%,直径大于10毫米的动脉瘤以及体积逐渐进展是动脉瘤破裂的重要危险因素。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的风险在30-70%之间,出于这个原因,伴随而来的不良临床预后的风险往往超过了保守治疗的获益。


点击阅读全文:夹层动脉瘤血流导向术后再破裂1例


08


用于44.png

编译作者:赵明


摘要:

由于植入物的血栓形成特性,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和囊外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均需要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尽管这两种方法均被广泛接受,但血栓栓塞并发症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不良影响仍然令人担忧。日常实践中,与器械致栓性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相关的问题较为常见,植入物血栓形成和出血仍然是一个较大的问题,尤其是在破裂的动脉瘤中。神经血管植入物抗凝表面涂层旨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来自德国斯图加特临床中心神经放射科的Hans Henkes等人报道了1例病例,在单抗血小板治疗下使用表面改良支架pCONUS_HPC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在实际临床病例的框架内讨论了神经血管植入物抗凝涂层当前的发展,相关结果发表在2019年12月的《Interv Neuroradiol》上。


点击阅读全文:用于神经介入手术器械的抗凝涂层:病例报道和文献回顾


09


编译作者:Xiaoye


摘要: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ICAD)是全球卒中的常见原因,尽管进行了最佳药物治疗,但卒中复发率仍较高。ICAD的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herapy,EVT)与支架置入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S)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较高的再狭窄发生率(高达30%)相关,这是该治疗方式的主要中期至长期限制。药物涂层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drug-coated balloon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DCB-PTA)可能可以克服这些缺点。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s,DCB)大多是涂有抗增殖药物和复杂辅料的半顺应性球囊,能够在充盈至血管壁时快速输送活性药物。有研究报道了DCB治疗症状性颅内高度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igh-grade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sICAS)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然而,由于样本量较少及随访时间较短,关于DCB的经验仍然有限。因此,来自瑞士阿劳州立医院神经放射科的Philipp Gruber等人开展了此项研究,旨在在33例患者中评估可行性和安全性以及卒中复发率,相关结果发表在2020年7月的《Clin Neuroradiol》上。


点击阅读全文:药物涂层球囊治疗高度症状性颅内狭窄


10

未命名1602987503.png

编译作者:Xiaoye


摘要:

Tigertriever是由Rapid Medical公司新研发的一款全程可视可回收取栓支架,其创先点在于术者可通过操作柄上的滑块调节支架头端的直径从而更好的适应闭塞血管。迄今为止,关于该器械的临床数据很少。为此,来自瑞士阿劳州立医院神经放射科的Philipp Gruber等人开展了此项研究,旨在评估Tigertriever装置在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关结果发表在2020年07月的《Interv Neuroradiol》上。


点击阅读全文:新型可调节直径Tigertriever取栓装置的临床应用:瑞士前瞻性多中心研究


11


未命名1602988073.png

编译作者:孙博文


摘要:

尽管血管内治疗对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LVO)所致卒中效果显著,但其最佳麻醉方式仍有争议,有少数研究比较了全身麻醉(GA)和清醒镇静(CS)的结果,但结果相互矛盾。在单中心试验SIESTA中,CS与GA的预后无显著差异。最近的一项荟萃分析发现,与CS相比,GA与术后3个月时的残疾程度显著相关。然而,对HERMES的分析显示,不良结果与GA之间存在关联,这一发现也在对DEFUSE 3试验的二次分析中得到了证实。现有比较局部麻醉(LA)和其他麻醉技术(如GA和CS)的研究很少。先前的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将CS与LA进行了比较,发现CS与不良结局之间存在关联,且不减少手术时间或并发症。然而,该研究样本量较小且仅限于单中心。因此,来自法国南希的Francesco Benvegnù等人利用缺血性卒中前瞻性多中心血管内治疗试验ETIS的数据,比较了前循环LVO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取栓(MT)时LA和CS的差异。相关结果已在2020年9月发表于《Stroke》。


点击阅读全文:无镇静局麻条件下行前循环取栓预后较差


12


1.png

编译作者:张永智


摘要:

血管内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然而对于前颅窝DAVF的治疗仍存在一些技术挑战。在经动脉途径(TA)中,这些病灶经常由眼动脉的筛窦支供应,因此导管超选远端血管及栓塞操作可能存在失明的可能。现已成功应用经静脉入路(TV)途径治疗DAVF,然而该技术并非没有风险,因为需要通过细小曲折的皮层静脉才能到达瘘口。我们报告了使用血管内栓塞治疗作为前颅窝DAVF一线治疗的多中心经验,同时比较TA与TV之间DAVF的闭塞率差异。


点击阅读全文:前颅窝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血管内治疗:多中心病例系列


13


1.png

编译作者:王文佳


摘要:

后循环梭形动脉瘤(IAs)的治疗历来都颇具挑战。该研究报道了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近20年收治的后循环梭形IAs,旨在探讨此类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进展,报道如下。


点击阅读全文:后循环梭形动脉瘤的治疗


14


3.png

编译作者:张仕成


摘要:

医源性颈内动脉损伤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相关并发症包括出血、血栓栓塞事件、创伤性海绵窦动静脉瘘(CCF)和创伤性假性动脉瘤。一般来说,医源性颈内血管损伤事件根据推断诊断或治疗手术进行分类,如血管造影术、经蝶窦和内窥镜鼻内手术(EES)、颅底手术和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医源性颈内动脉损伤在经蝶骨手术中尤其常见。这些病变的及时诊断明确和早期有效处理由为重要。传统的治疗方案是颈内动脉的外科结扎术,但外科结扎治疗方法有相当高的术后并发症。一小部分特定患者可以使用可解脱的球囊闭塞血管,但需要在术前对患者进行球囊闭塞试验评估对侧代偿血流是否充足。最近血管内治疗方式的血管重建支架和血流导向装置已经成为治疗颈内动脉损伤的可靠方案,但到目前为止,评价该种新的治疗方式的文献很少,并且大多基于单病例报告或小数量样本的文献报告。其他类型的颈内动脉损伤(感染,交通事故等)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相关文献数量很多,但是由于存在合并其他器官损伤及不同的损伤机制,这些类型的颈内动脉损伤治疗方式会发生改变。颅脑损伤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存在较大的风险,医源性损伤事件可能会导致后续治疗方案无法实施,这些病例的后续治疗更加复杂和不可控,还有因再次计划外手术病人的管理更加困难。此次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最新文献回顾评估鼻内手术后医源性颈内动脉损伤血管内重建效果和相关并发症。


点击阅读全文:鼻内手术后医源性颈内动脉损伤血管内重建的系统回顾


15


4.png

编译作者:高谋


摘要:

尽管血管内治疗(EVT)在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中的疗效已得到充分证明,但EVT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仍然是与预后不良相关的重要问题。除了缺乏再灌注、手术并发症或脑实质出血等因素外,可能仍无法解释早期神经功能恶化(UnEND)。该研究旨在探索AIS患者EVT后UnEND的预测因素,报道如下。


点击阅读全文: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后无法解释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因素


16


2.png

编译作者:赵晓曼


摘要:

脑机接口(Brain-machine interface,BMI)是大脑与外部设备间建立的可以监测和转化神经元信号的直接连接通路。临床上可为患者进行神经功能康复,也可以通过将神经元信号转化为辅助设备的控制信号(如轮椅或机器人假肢)。目前皮层脑机接口已被证明是有效的,但传统的电极放置方法存在诸多并发症(如血肿、血脑屏障破坏)。此外直接电极阵列植入不适用于测量深层皮层和大脑结构中的神经元信号。目前已经有文章对血管内电极置入的方法进行探究。本文是关于血管内支架电极阵列置入的综述,探讨信号采集及解码、脑内电信号刺激、电极特性及植入持久性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点击阅读全文:血管内支架电极置入脑机接口系统综述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