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21日发布 | 1719阅读

高蛋白营养对重症患者的影响

颜华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孙一睿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达人收藏

日本东京大森医院危重症护理中心的Ginga Suzuki等研究高蛋白摄入与ICU患者BUN以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BUN变化的临床意义。结果发表在2020年8月的《Clinical Nutrition ESPEN》在线。


——摘自文章章节


【Ref: Suzuki G, et al. Clin Nutr ESPEN. 2020 Aug;38. doi: 10.1016/j.clnesp.2020.05.022.】


研究背景



给重症监护室患者早期提供高蛋白饮食可改善预后,但具体蛋白摄入量尚未确定。有指南建议重症患者每天蛋白质摄入≥1.2-1.3g/kg。然而,高蛋白摄入会增加血液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水平。有研究表明,入院时的BUN水平可预测ICU患者远期预后。但BUN升高的患者是否可以继续给予高蛋白营养仍不清楚。日本东京大森医院危重症护理中心的Ginga Suzuki等研究高蛋白摄入与ICU患者BUN以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BUN变化的临床意义。结果发表在2020年8月的《Clinical Nutrition ESPEN》在线。


研究方法



作者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间295例在ICU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和3天以上肠内营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入院时体格检查、血生化指标、血气分析结果、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 Ⅱ)。渐进式肠内营养1周后,记录每日BUN和每日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卡路里摄入量。根据肠内外营养总量将患者分为高蛋白组(>1.2g/kg/d)和非高蛋白组(<1.2g/kg/d)。主要结果指标为28天死亡率,次要结果指标包括90天死亡率、ICU住院天数、入院28天内未接受机械通气的天数(number of ventilator-free days in the first 28 days,28VFD)、ΔBUN(肠内营养1周后BUN-入院时BUN)。由于回归模型中各因素间存在多重共线性,作者检验方差膨胀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当VIF>10时,确定存在多重共线性,并排除该因素。为保证整个队列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作者以基线特征作为调整因素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


研究结果



共纳入206例患者;非高蛋白组95例,高蛋白组111例。基线特征中,两组患者在体重、BMI、肌酸激酶方面有显著差异。与非高蛋白组相比,高蛋白组ΔBUN更大,28天和90天死亡率更低。两组患者的28VFD和ICU住院天数无显著差异。
 
单因素分析发现,C反应蛋白、白蛋白、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有显著差异;并认为其中的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具有多重共线性。蛋白摄入量是唯一与28天死亡率显著相关的因素。蛋白摄入量和APACHE Ⅱ评分与90天死亡率显著相关。蛋白质摄入量与ICU住院天数和28VFD无显著相关性。在ΔBUN的多因素分析中,卡路里摄入的VIF>10,排除该因素后,蛋白摄入量和BUN/Cr对BUN有显著影响。
 
在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中,每组66例患者组成一个匹配队列,共132例患者纳入研究。两组患者间基线特征没有显著差异。在匹配队列中,高蛋白组和非高蛋白组在ΔBUN、28天死亡率和90天死亡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28VFD和ICU住院天数方面无显著差异,与整体队列研究结果一样。在ΔBUN的多因素分析中,高蛋白摄入量与高BUN浓度相关,而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摄入对BUN无影响。BUN的变化可能与预后无关。高蛋白摄入与28天和90天死亡率显著相关(表1)。
表1. 营养相关变量和预后。


结论



总之,给与肠内营养和机械通气的ICU重症患者每天提供>1.2g/kg蛋白可能降低死亡率。尽管高蛋白营养可能与较高的BUN有关,但这种BUN的变化对预后没有负面影响。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