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16日发布 | 2237阅读

把“精准医疗”的观念融入到脑起搏器手术——访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张捷教授

神外资讯

达人收藏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俗称“脑起搏器”,是通过将直径不到1.3mm的电极植入到脑内调节运动的神经核团,经过连接导线从皮下与植入胸前的脉冲发生器(俗称“电池”)相连,通过微弱的电流来刺激调节运动的神经,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脑起搏器治疗的疾病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舞蹈症、抽动秽语综合征、难治性癫痫、强迫症等,是目前公认的治疗中晚期帕金森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脑起搏器于上个世纪70年代在国外首次在临床成功应用,上个世纪90年代末进入中国,尤其是2013年国产脑起搏器成功上市,脑起搏器的应用在国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全国已有20000余例患者接受了脑起搏器治疗。2014年,法国Benabid教授和美国Delong教授因为发明脑起搏器及相关研究而获得了著名的拉斯克医学奖(Lasker Medical Research Awards),显示脑起搏器疗法已经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精准医疗是近年提出的一个概念,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基因检测确诊疾病,利用基因技术研制针对基因修复的靶向药物进行治疗,从而增加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实现治疗的最大有效性和副作用的最小化。



张捷教授将精准医疗的理念与微创手术相结合,应用于脑起搏器手术中,为帕金森病等运动障碍患者的康复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近日,张捷教授接受神外资讯的专访,介绍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开展DBS疗法的历程和成果,并分享了自己对于DBS的见解,以及对DBS未来的展望。


1. “精准”筛查--脑起搏器手术疗效的保障

要进行脑起搏器手术首要的工作便是对病人进行评估筛查。病人的筛选十分严格,需要满足多个条件。对帕金森病患者来讲,首先,需要确诊为原发性帕金森病年4年以上,曾经对左旋多巴有良好效果,年龄最好75岁以下,出现药物无法控制的运动并发症,如运动波动(开关现象、剂末现象)和/或异动症的患者。第二,需要患者自身的认知能力正常(无痴呆);最后,需要有合理的手术期望值和良好的家庭支持条件可进行术后神经刺激器程控。对于特殊的患者可以适当放宽条件,这就需要医生的临床经验和对患者病情的精准掌握。


病人的筛选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术前准备工作之一。筛选的精准,DBS手术取得好的治疗效果才有保障。我们在手术前都会对病人从精神智力、日常生活能力、运动能力等进行精细评估,并且在MDT(多学科团队)与神经内科专家一道就评估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如果对没有手术适应症的患者进行手术,DBS术后的治疗效果便会大打折扣,甚至出现症状加重,如吞咽困难、发音困难、认知障碍、精神障碍等等。


DBS手术不能解决患者的所有问题,手术能改善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减轻或解除运动并发症;对于非运动症状及非运动并发症,如便秘、睡眠障碍、疼痛等可能会有些帮助。术后停药也不是手术的目标,但术后一般可以减少药物用量达50%左右,这样也就明显减轻了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在药物“蜜月期”后,患者应及时就医,根据医生建议进行手术评估和安排手术。

2. “精准定位”--练就一双金星火眼

DBS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手术的每一个细节都必须做到“精准”。术前定位需要把CT和磁共振影像,通过专业的计算机计划系统进行数据融合,精准计算出治疗靶点的坐标值。手术中会在患者头骨上开个1公分大小的小孔,通过专用电生理设备及微电极记录脑神经细胞的电信号,验证电极的位置是否准确,然后将直径1.3mm的治疗电极植入脑内一粒黄豆大小的神经核团中最恰当的位置。如果电极位置差之毫厘,手术疗效就会大打折扣。


“要让CT和磁共振影像在计算机计划系统中计算出准确的坐标值,就必须要让CT和磁共振扫描非常精准地进行!”为此,张捷教授多年来始终亲临CT和磁共振扫描机房。“为了让电极最精准地植入,一丝也不能含糊!”这是张捷教授的承诺,也是他多年来的行动。



手术的精准实施,稳定的手术设备不可或缺!张捷教授及其团队在工作中的努力也得到了医院的全力支持!为了保障设备性能的稳定和可靠,医院为神经外科购置了全套最新脑起搏器植入手术设备,使中南医院神经外科成为湖北地区最早装备全套最新脑起搏器植入手术设备的中心,为患者手术的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


3. “精准”程控--个体化程控帮助患者恢复

DBS术后的程控起着画龙点睛、至关重要的作用!程控参数主要有电压,脉宽和频率,触点的选择,等等。每一个参数的变化都可能带来不同的影响。除了参数调整外,还应包括用药方案的调整、精神心理的干预及康复锻炼的指导。DBS术后程控是一个系统化、个体化的治疗过程,应该依据每个患者的病情,对刺激参数做出适当的调整,配合与刺激相适应的用药方案调整、正确的心理疏导及适当的康复训练,这样才能使DBS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受益最大化。


多年来,张捷教授始终坚持每周二亲自参加DBS术后程控门诊,“手术医生参加DBS术后程控非常重要,因为手术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也了解手术情况,尤其是电极的位置、深浅的等信息,这样才能为患者制定出最佳的个体化程控方案”。这既是张捷教授的承诺,更是他的行动!为此,张捷教授亲自为每一位DBS术后患者做磁共振扫描,准确了解电极位置。一次,一位在外院接受手术的患者因为疗效不佳,找到张捷教授程控,经过几次尝试调整后症状改善仍不明显。张捷教授为患者做磁共振检查电极位置时发现,电极完全偏离了靶点!经过再次手术调整电极位置后,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虽然术后磁共振检查费时费力,但能最准确的了解到电极位置等信息,能让DBS术后程控更加有的放矢,使患者得到好的疗效,这些付出也就是值得的”,这就是张捷教授朴实的语言。



帕金森病的治疗是一综合治疗过程,术前“精准”筛查,手术中“精准”定位和电极“精准”植入,术后“精准”程控缺一不可,需要团队密切配合,也需要手术医生的辛勤奉献!

4. 精益求精--追求更高标准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于2017年在华中地区率先开展了脑起搏器的远程程控,也是目前湖北唯一开展远程的程控的中心,在远程程控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今年初的新冠疫情期间为数十位居家的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了远程程控,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极大地减少帕友们因为出行不便造成的困难,尤其是远在异地的帕友们。上月,张捷教授还为一位外地患者成功实施了远程开机。张捷教授表示,我们不仅要在DBS手术的每一步追求精准,更要在技术上取得领先,真正实现精益求精。



专家简介

张捷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教研室副主任,功能神经外科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留日医学博士。


临床特长:
1990年起开始从事帕金森病等运动异常疾病的手术治疗;采用脑深部电刺激(脑起搏器)及立体定向毁损术(细胞刀)等方法治疗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痉挛性斜颈、舞蹈症、脑性瘫痪、抽动秽语综合征等运动异常性疾病,取得良好疗效。


1996年获笹川奖学金留学日本群马大学,在原世界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学会主席大江千广教授(Ohye Chihiro)指导下研究在立体定向手术中利用微电极进行电生理学定位技术,随后在日本爱媛大学从事帕金森病神经药理学研究(野原正弘教授,Nomoto Masahiro)。对帕金森病诊断与鉴别诊断、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有系统的研究。

社会兼职:
中国神经调控联盟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研究性医院学会神经微侵袭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神经电生理学会副会长
湖北省神经外科学会原委员
Parkinsonism & Related Disorders 审稿人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编委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审稿人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