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08日发布 | 3971阅读

赵英杰老师:读《颅底肿瘤外科学》有感

赵英杰

寒江孤影江湖故人

达人收藏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由赵英杰老师带来的:读《颅底肿瘤外科学》有感,欢迎阅读、分享!





万经海教授,是笔者长期关注的知名神经外科专家之一。笔者关注万教授至少有十六年了。


时光回到2004年,那时的我(笔者),正在青岛医学院就读硕士研究生二年级,刚刚进入临床培养阶段。临床学习伊始,笔者深感需要阅读大量专业图书。于是,笔者就经常去学校图书馆借阅。琳琅满目的图书,一本《脑膜瘤》,引起了笔者的极大兴趣。遂借阅多时,阅读多次。《脑膜瘤》的作者,便是万经海教授。据笔者所知,万教授编写的《脑膜瘤》,是国内第一本有关脑膜瘤的专著。


1


2004年,那时的万经海教授,四十岁左右,在全国业内已经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在安徽神经外科界更是声名早著、人才一等。2005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为完善学科建制、提高颅底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水平,开始组建神经外科。全国人才遴选,万经海教授脱颖而出。2007年,笔者来到北京,开启攻读博士之旅。同在一座城,又加之北京有众多神经外科学术会议,笔者与万教授的见面机会渐渐增多起来。


先读其书,后见其人。笔者持续关注万教授的学术发展。2018年08月,万经海教授主编的《颅底肿瘤外科学》,一经推出,便广受业内好评。




《颅底肿瘤外科学》,分三篇,共四十三章。现依次列举如下:

第一篇 不同性质颅底肿瘤


第1章 颅底恶性肿瘤概论
第2章 鼻腔鼻窦上皮来源恶性肿瘤(癌)
第3章 鼻咽癌及其挽救性外科治疗
第4章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
第5章 嗅神经母细胞瘤
第6章 头颈颅底肉瘤
第7章 颅底黑色素瘤
第8章 颅底骨肿瘤
第9章 颅底脊索瘤
第10章 颅底转移癌
第11章 颅底神经鞘膜肿瘤
第12章 颅底脑膜瘤
第13章 垂体腺瘤
第14章 颅咽管瘤
第15章 颈动脉体瘤
第16章 颈静脉球瘤
第17章 鼻咽纤维血管瘤
第18章 颅底表皮样囊肿
第19章 颅底孤立性纤维瘤
第20章 颅底原发性淋巴瘤


第二篇 不同部位颅底肿瘤


第21章 前颅底沟通肿瘤及其外科治疗
第22章 眼眶及颅眶沟通肿瘤
第23章 颅中窝底内外沟通性肿瘤
第24章 颞骨肿瘤
第25章 颈静脉孔区肿瘤
第26章 颅颈交界区肿瘤
第27章 中央颅底肿瘤
第28章 斜坡肿瘤
第29章 咽旁间隙肿瘤
第30章 脑桥小脑角肿瘤


第三篇特殊诊疗技术


第31章 颅底肿瘤影像学
第32章 颅底缺损修复与重建
第33章 神经导航技术在颅底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第34章 放射治疗在颅底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第35章 颅底肿瘤的伽玛刀治疗
第36章 射波刀技术及其在颅底肿瘤中的应用
第37章 颅底肿瘤的化学治疗
第38章 上颌骨翻转入路
第39章 经鼻颅底内镜实用解剖
第40章 颅底肿瘤内镜手术
第41章 颅底内镜术后脑脊液鼻漏修补技术
第42章 额窦颅腔化技术
第43章 面神经功能重建技术




《颅底肿瘤外科学》的亮点




01

多学科合作


编者团队,主要来自:


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神经外科、头颈外科、放射治疗科;


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影像诊断科;


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4)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等。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在肿瘤治疗方面,硕果累累,国内领先。集手术、放疗、化疗等措施于一体,具有综合治疗优势。同仁医院神经外科,在颅面损伤、颅眶沟通肿瘤等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天坛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夏寅教授团队,在侧颅底手术方面,卓有建树,成绩斐然。多学科协作,强强联合,精锐云集,这是该书呈现高品质的重要保证。



该书使用的病例,有相当一部分是颅内外沟通性肿瘤,如颅鼻沟通性肿瘤、颅眶沟通性肿瘤、颅中窝底内外沟通性肿瘤等。对于神经外科医师而言,熟悉这些沟通性肿瘤的处理,知道哪些病变神经外科可以独自处理,知道哪些病变需要启动多学科协作,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知其能,知其所不能。神经外科医生,要学会在手术中及时收手。冒进、跨界,意味着风险增加。


通常,神经外科医生阅读专业图书,多是局限在神经外科人编撰的图书。学科内部人编,学科内部人看,系统内部闭环。读读多学科协作编撰的图书,神经外科医生看看其他学科的观点,学学其他学科的处理,有助于神经外科医生开拓视野、拓宽思路。



02

工具性、词典性质


毫无疑问,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是国内肿瘤治疗的高端平台之一。在此诊疗平台,可以见到很多少见疾病。因此,一些罕见肿瘤,如颅底淋巴瘤、颅底黑色素瘤、孤立性纤维瘤等,在本书中皆有详细介绍。


《颅底肿瘤外科学》,共500页,厚厚一本,各种病理性质的颅底肿瘤陈列其中。收藏《颅底肿瘤外科学》,随时查阅。该书类似一本“词典”,具有工具性。


图书装帧精美,内容丰富,文笔流畅,是一本精品图书。图书还有一些亮点,不再一一说明。多学科协作编撰,有些事项,值得注意。因此,笔者重点谈一谈再版建议。这些建议,主要是框架结构层面的。



再版建议




01

篇的设置,有减有增


第一篇不同性质颅底肿瘤与第二篇不同部位颅底肿瘤,在内容上存在多处重复赘述。例如,第11章第2节听神经瘤与第30章脑桥小脑角肿瘤,在听神经瘤这一知识点上,存在些许重复。


为尽量减少重复赘述,再版目录,可以考虑以“不同部位”作为目录推进主线,将“不同性质颅底肿瘤”融入到“不同部位颅底肿瘤”。也即,不再单独设置“第一篇不同性质颅底肿瘤”。


按部位进行目录设置,将更加符合神经外科医生的临床关切。知道什么部位常见哪些性质的病变,即可完成初步鉴别诊断;知道什么部位常用哪些手术入路,即可形成初步手术预案。


按部位进行目录设置,将更加契合神经外科医生的心理期待。谈及颅底,想必多数同道在头脑中会下意识涌现出各个分区图景,如前颅底、中颅底、后颅底等。颅底外科会议、颅底外科培训等,多数也是以部位作为议题或标题。一次次心理强化,久而久之,部位(区域)镌刻于同道的头脑之中。


第39章经鼻颅底内镜实用解剖、第40章颅底肿瘤内镜手术、第41章颅底内镜术后脑脊液鼻漏修补技术,这三章为内镜颅底内容,内容总体单薄,没有充分展开。


鉴于当前经鼻内镜颅底技术蓬勃开展,可以考虑在原基础之上扩充内镜颅底内容,提高内镜颅底内容在全书的占比。将内镜颅底章节从第三篇特殊诊疗技术之中抽提出来,扩充后的内镜颅底系列章节,单独成篇,也是可取的。


多学科协作,是本书的亮点之一。如果有5~10个MDT手术病例,集中展示,单独成篇,则将更加醒目突出多学科协作的优势。


02

章节顺序调整


例如,第29章咽旁间隙肿瘤,第30章脑桥小脑角肿瘤,此章节顺序,其内在逻辑是什么?笔者深感突兀,看不出有什么内在逻辑在其内。倘若将第30章脑桥小脑角肿瘤,移至第25章颈静脉孔区肿瘤、第26章颅颈交界区肿瘤之前,形成“脑桥小脑角→颈静脉孔→颅颈交界”之格局,在后颅底自上而下,这种顺序安排,将是更加合理顺畅。


又例如,第32章颅底缺损修复与重建,位列第31章颅底肿瘤影像学与第33章神经导航技术之间,此章节顺序,也令笔者深感疑惑。倘若将第32章颅底缺损修复与重建与第43章面神经功能重建技术,邻近组合排序,用“重建”统领,这种安排,将会更加序贯合理。


再例如,第38章上颌骨翻转入路,位列第37章颅底肿瘤的化学治疗与第39章经鼻颅底内镜实用解剖之间,此顺序安排,也很突兀。倘若将第38章上颌骨翻转入路与第42章额窦颅腔化技术,邻近组合排序,用“副鼻窦、面颅”统领,这样安排顺序,将是更加自然晓畅。


03

突出重点


通常来看,多学科协作共同编书,有利有弊。其利,无需多说。弊处之一,因内容分散而弱化重点,不容易突出重点,进而使相关学科的医师失去关注兴趣。


总体来看,《颅底肿瘤外科学》,对神经外科医生更具参考价值。以多学科协作为编撰亮点,突出服务于神经外科临床,这就需要将神经外科常见疾病进一步加以讨论。


仍以听神经瘤为例。无论是在第11章第2节听神经瘤,还是在第30章脑桥小脑角肿瘤,针对乳突气化发育、内听道后壁磨除、面神经保护等,描述略显单薄,未能充分展开讨论。


如果图书名为《神经外科学》,那么目前有关听神经瘤的描述是可以的。《颅底肿瘤外科学》,从图书命名上更加具体细化,这就要求对听神经瘤的描写更加充分。同一专题,写多少页,讨论多少内容,需考虑到图书命名的内在要求。


04

保持前后一致


仅枚举两处。第188页,原文“孤立性纤维瘤……较少发生淋巴结或远地转移……”,此处“远地转移”不太符合专业表述习惯。通常使用“远处转移”。在该书中,多数情况下,使用“远处转移”。仅有零星一两处,使用“远地转移”。


另外,书中讨论颅面入路时,有时使用“上颌骨掀翻”,有时使用“上颌骨翻转”。


在拼写、术语使用方面,同一内容,在同一章节、不同章节,争取保持前后一致。


多家单位各自供稿,对同一内容使用不同的称谓,这常令读者感到零乱。此时,主编与责编,就需要对称谓有所统一了。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