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稳步推进,2019年,默沙东联合全国脑胶质瘤MDT中心正式启动“医带医路”MDT多学科交流项目,推动东西交流,南北互融,持续推动中国脑胶质瘤多学科学术交流。2020年,正值“医带医路”项目启动一周年,神外资讯有幸邀请到宁波市第一医院脑胶质瘤MDT团队接受专访。
宁波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宁波市第一医院副院长
宁波市“杰出人才”
脑胶质瘤是临床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之一,治疗错综复杂,非常需要多学科通力合作。为了取得更好的疗效,我院建设脑胶质瘤MDT诊疗团队,团队发挥各个学科的优势,集合神经外科、放疗科、肿瘤内科、病理科、放射科、神经内科的经验和专长,推进学科建设,实现医生、科室和医院的共同提高。尤其针对脑干等特殊区域脑胶质瘤和复发性脑胶质瘤的治疗,实现各科资源和优势的最大化整合,提高诊治质量。同时,我院加强与国内其他中心的合作,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交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更好服务于广大患者。宁波市第一医院脑胶质瘤中心
MDT团队大事记

宁波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与上海华山医院联合成立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宁波分中心,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专科特色。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贵院神经外科的学科建设成果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吗? 宁波市第一医院是一家地市级医院,跟国家级或省级医院相比,规模较小,但在地市级医院中,是具有很强代表性的医院。我们这类医院以前大多数都是以创伤、重症、急诊为主,这几年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我们不断的向上努力,扩大自己的诊疗范围,由创伤和脑出血向肿瘤、动脉瘤、功能性疾病等病种转移,我相信这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目前,我们年手术量约1500多例,其中肿瘤接近600例,动脉瘤以及脑脑血管病接近400例,其余是急诊病例,与之前80~90%都是急诊病例相比,我们的病种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我门浙江省有DRGs排名,宁波市第一医院的脑垂体瘤排名是浙江省第二,脑肿瘤治疗排浙江省第三,脑动脉瘤排全省第五,这些成果都表明宁波市第一医院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在疾病谱、疾病难度上都位列浙江省前茅,相信今后也会逐步越走越强、越做越大。
将来我们的发展方向是以肿瘤这类择期性手术为主,并向脑功能性手术。帕金森、癫痫手术发展,成为一个全方位、全面化的区域性神经外科中心,服务宁波及周边地区患者,我相信我们宁波市第一医院和全国无数家地市级医院一样,将在百姓就医便利化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
宁波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作为宁波地区最早成立的神经外科,已发展成为集医疗及科教研为一体的一流神经外科中心,在脑胶质瘤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您能介绍一下贵院在脑胶质瘤诊疗方面的优势及特色嘛? 王建勇教授:
宁波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在高翔院长的带领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作为神经外科,脑胶质瘤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作为神经外科医生认为比较难治的肿瘤,更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领域。
宁波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在宁波,乃至浙东地区都是比较有影响力的神经外科,我们的脑胶质瘤诊疗有很多个第一:第一个在浙东地区开展清醒麻醉下功能区肿瘤的切除;第一个开展功能区黄荧光染色显微切除;第一个综合治疗脑胶质瘤的神经外科中心。我们脑胶质瘤年手术量约100例左右,相对我们中心年手术量1500~1600例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希望在未来努力提高我们的手术技术,加强在脑胶质瘤领域的诊疗,也希望有更多的同道加入我们的团队,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展望。
我们知道您擅长脑肿瘤的放化疗及精准治疗,对于脑胶质瘤的术后综合治疗,您认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在哪里?MDT是否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陶庆松教授:
我个人认为脑胶质瘤的术后综合治疗未来发展趋势主要还是在于精准化的治疗方面,比如基于分子生物学的靶向治疗、精准放疗等。精准治疗在其他肿瘤治疗领域飞速的发展,分子生物学指导下的精准治疗模式已取得患者生存期的巨大改善。虽然在脑胶质瘤诊疗领域的进展不尽如人意,主要的问题是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真正的、有意义的目标基因,但无论如何,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还是极大的推动了脑胶质瘤治疗的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此外,基于功能影像发展的精准放疗、精细化手术,尽可能的保护患者的脑功能也是我们发展的目标。总的来讲,精准化的治疗肯定还是脑胶质瘤术后的综合治疗未来最大的发展趋势。
至于MDT对脑胶质瘤诊疗的重要作用,我想这个应该是毋庸置疑的。MDT模式已经在其他的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非常良好的体现,对于神经脑胶质瘤,无论是手术方式的选择、术后综合治疗方案的制定、病理诊断和影像诊断的分析、治疗后患者功能的恢复,MDT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患者通过MDT的诊疗也能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和更长的生存时间。
您是病理诊断方面的专家,能否就您的经验,跟我们分享一下脑胶质瘤病理诊断中的一些难点和要点?刘创峰教授:
与淋巴瘤、软组织肿瘤一样,神经病理知识在不断更新,新的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增加了新的指标,给我们病理诊断带来挑战和困惑。HE染色与分子检测的抉择有时也让人无所适从,如弥漫性中线脑胶质瘤,好发于年轻人的丘脑、脑干等中线部位,HE形态可以表现为WHO II级、III级或IV级,但如果检测到了h3k27m,WHO分级就直接跳到IV级,这就成为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2016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争议,迄今为止已进行了7次的修正,将部分分子遗传学整合到肿瘤分型中,更客观的以生物学同质性定义肿瘤的类型,当然这是一个必然趋势。这对从事神经病理诊断的医生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首先我们要了解患者的临床病史,如性别、年龄、发病等,其次要高度重视影像学表现,如发病部位的深浅、有无占位效应、有无唤醒强化、是否水肿等,通过仔细的观察,对所看到的形态学改变做出合理的解读,并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必要时借助分子检测,给出准确的病理诊断。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时刻学习最新的知识进展,研读最新的文献,与时俱进,对疾病治疗相关的各类资料和方案有全面的了解。
您认为康复科对脑胶质瘤患者能够带来哪些益处?脑胶质瘤MDT诊疗中康复科是如何与其他科室进行默契配合?
吕晓教授: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各个专科都在不断的精细化、尖端化,人体作为一个整体,疾病的治疗是需要我们这样MDT的团队去介入的,但介入的同时是需要康复科去增加各科室的联系,我们康复科相当于MDT团队里面的纽带和润滑剂。比如一位脑胶质瘤患者,在术前我们需要增加他的体能,让他能够适应手术;在术中要增加他的营养,让他能够快速的恢复;在术后要增加他的功能锻炼,为下一步的放化疗做准备。为此,我们康复科也有很多自己独特的手段,我们更关注的是患者的功能,而不是患者的疾病,我们要尽可能的帮助每位患者恢复术后所产生的不同功能缺陷。
您作为宁波市第一医院影像科副主任,在CT、MR临床影像诊断方面都有较高造诣,能否介绍一下贵院影像科在脑胶质瘤诊断方面的特色经验?任大卫教授:
我们医院MDT团队和兄弟医院比还是比较年轻的,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以高翔院长为学科带头人的神经外科的实力在宁波市是首屈一指的,这给我们影像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够为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影像信息,我们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 成立了影像科的神经学组,我作为组长,MDT成员中的蓝文婷副主任医师作为骨干医生,加强亚专业组的能力,为临床手术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2. 术前应用CT、磁共振等常规技术以及一些新技术对肿瘤分级、肿瘤生长范围、累及的功能区等信息做到精准勾画,依托MDT团队为临床医生提供高质量的影像建议;
3. 利用多模态成像技术对脑胶质瘤的术后及放化疗后,进行疗效评估,对术后复发或肿瘤假性进展作精确的鉴别诊断。相信在我们MDT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可以为脑胶质瘤患者提供更好的诊断建议,也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让更多的脑胶质瘤患者从中获益。
影像科是脑胶质瘤MDT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为脑胶质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那您认为MDT团队能为影像科的脑胶质瘤诊断工作提供哪些帮助呢?蓝文婷教授:
在脑胶质瘤MDT诊疗中,影像科几乎贯穿了整个术前诊断和评估、手术及术后方案制定、术后随访和疗效评估等所有过程,是脑胶质瘤MDT团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MDT团队对影像科诊断工作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我们影像科也通过MDT团队了解患者更完整的病史和更详细的临床状况,更好的指导诊断工作的进行。通过参与术前评估,利用不断发展的影像设备和技术,为临床提供更多形态学和功能方面的数据,指导手术的精准切除。而我们通过参与MDT团队,也加强了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科研实力,加强了与团队的协作。通过更多的沟通,收集更多病例,进行更多的讨论,相信能够为我们今后的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此外,现在的影像是大影像的概念,不仅包括CT、磁共振等传统的脑胶质瘤评估手段,也涵盖超声、核医学,随着PET-CT、PET磁共振的迅猛发展,希望在分子水平反映出肿瘤的发生发展,这也要求影像科医生、放射科医生掌握更多更先进的成像技术和知识,来共同为临床做最终的影像学诊断,为他们提供可靠的诊疗依据。
MDT是脑胶质瘤诊疗的发展趋势,您认为MDT为脑胶质瘤诊疗带来了哪些变化?能否介绍一下贵院脑胶质瘤MDT的开展情况及诊疗经验?
周晨辉教授:
脑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恶性程度极高,脑胶质瘤的治疗一直是神经外科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脑胶质瘤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治疗的过程,需要神经外科、放化疗科、影像科以及病理科之间的密切协作。
我们神经外科主要的作用是手术,手术治疗是脑胶质瘤治疗的保障,手术的切除率与患者的生存时间密切相关,手术的全切能够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影像科通过先进的诊断技术,为患者手术方案、术后综合治疗方案提出好的建议。病理科通过常规切片免疫组化检查和基因检测,对脑胶质瘤的进一步治疗和相关机制探索提供依据。放化疗通过MDT可以更精准地为患者提供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总的来说,MDT对脑胶质瘤患者的治疗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受到指南推荐的,只有通过MDT各个科室之间相互协作,才可以使患者获得规范化、个体化、有机统一的治疗,显著延长患者的无瘤生存时间以及总生存时间。我院脑胶质瘤团队已成立多年,通过对脑胶质瘤患者进行定期的病例讨论,使更多的患者从中获益,多年的经验也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MDT治疗模式的确对脑胶质瘤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在脑胶质瘤MDT诊疗中,各科室之间的相互配合是非常重要的,您认为对放疗靶区的规划以及剂量的选择上,MDT团队能够提供哪些重要的建议?
朱挺教授:
一个成功的脑胶质瘤治疗病例需要MDT团队成员之间的团结协助,而放疗科在其中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放射治疗,放射治疗的重点就是放射治疗靶区的确定以及剂量的选择,其中的难点是脑肿瘤区域的性质,是术后残留?术后复发?还是术后改变?这都需要MDT团队成员的协助,来明确诊断。其中相关性最大的是神经外科及影像科,我们从神经外科获得患者肿瘤的性质、位置、大小、肿瘤切除情况等信息,从影像科获得脑部形态学和功能上的改变等信息,这都帮助我们的工作更准确有序的进行。正是由于这些来自MDT团队的帮助,才使我们的放疗靶区勾画更为精准,剂量的选择也更为合理,最终使我们的患者能得到更有效的治疗。
结合病理诊断的临床意义,您认为组织病理和分子病理对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治疗分别能够带来哪些益处?
卢立霞教授:
新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对神经脑胶质瘤病理诊断是要求组织学诊断加上基因型诊断,其中一些指标的应用对脑胶质瘤的临床诊疗、预后的评估是十分重要的,如IDH、1p/19q、TP53、ATRX、TERT、h3k27m等。IDH的突变状态决定胶质母细胞瘤(GBM)的分子分型,联合TP53突变或1p/19q共缺失能够诊断为少突胶质细胞瘤,ATRX基因缺失合并IDH和TP53的突变可以诊断星型细胞瘤或是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而ATRX野生型合并IDH突变和1p/19q共缺失,则诊断为少突胶质细胞瘤。与端粒酶相关的TERT基因对的突变主要发生在少突胶质细胞瘤和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根据IDH突变、1p/19q共缺失和TERT突变,可以把脑胶质瘤患者分为预后情况不同的5组,其中三个分子都发生突变的三阳性组低级别n脑胶质瘤的预后是最好的;TERT突变、IDH突变、1p/19q没有缺失的低级别脑胶质瘤预后也较好,但发生在IV级脑胶质瘤上,预后就相对差;仅仅有TERT突变的胶质母细胞瘤的预后是最差的。
以上是分子分型及对预后的预测,在治疗方面,MGMT启动子甲基化的检测能够预测患者对烷化剂化疗敏感性。因此,组织病理和分子病理对患者脑胶质瘤分型、预后评估、治疗策略的制定都有重要意义。
本文章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观看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