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24日发布 | 582阅读

机械性血栓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多血管闭塞

李磊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达人收藏

来自德国波鸿大学医院神经介入放射科的Volker Maus等人开展了此项研究,旨在评估MT治疗pMVO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关结果发表在2020年07月的《Stroke》杂志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 Kaesmacher J, et al. Stroke, STROKEAHA120029629. doi:10.1161/STROKEAHA.120.029629】


研究背景

同时2支或以上颅内血管闭塞较为少见。更少见的是这些闭塞都发生在大血管及中等大小血管,其往往与患者的预后不良及死亡密切相关。目前研究显示在接受取栓术(mechanical thrombectomy,MT)治疗的患者中,原发性多血管闭塞(primary multivessel occlusion,pMVO的比率约<0.5%。尽管MT是大血管卒中的标准治疗,但关于MT治疗pMVO的数据有限,尚不清楚接受MT治疗的pMVO患者是否会从中获益。为此,来自德国波鸿大学医院神经介入放射科的Volker Maus等人开展了此项研究,旨在评估MT治疗pMVO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关结果发表在2020年07月的《Stroke》杂志上。
 
研究方法

研究者对8家三级医疗中心中接受取栓治疗的pMVO患者进行了多中心回顾性分析。pMVO定义为2支或2支以上颅内血管闭塞,包括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M1段和M2段)。回顾性分析了上述患者的基线特征以及介入技术、技术有效性和安全性参数。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成功再灌注定义为脑梗死溶栓量表评分(TICI)≥2b。此外,研究者进行了系统性文献综述总结。
 
研究结果

结果提示,在筛选的6081例患者中,共有21例患者符合研究入选标准0.35%[95%CI:0.23%-0.53%],患者的基线特征详见表1。
 
表1. 按闭塞部位列出的患者基线特征比较概述

 
在纳入研究的患者中,70%14/20可归因于心源性栓塞。由于多支血管MT手术过程的复杂性,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接受治疗。脑梗死溶栓量表评分(TICI)≥2b的成功再灌注率,第一支靶血管为95.2%20/21,第二支靶血管为76.1%16/21
 
住院期间病死率为52.4%(11/21)。存活的患者n=10/21中,中位NIHSS评分从入院时21(四分位数间距:13-27)改善至出院时的8(四分位数间距:2-20)P=0.006。90天时的死亡率为60%12/20,仅20%4/20的患者在90天时达到了mRS评分≤2分。临床良好结局主要见于包含1支M2闭塞(3/4)的患者。
 
与合并基底动脉和ICA/M1以及双侧ICA/M1闭塞的患者相比,伴有至少1支M2闭塞的pMVO患者具有较高的良好转归(60%vs6.7%,P=0.032)。同样,双侧M2闭塞的患者(n=2)预后结局同样良好。与ICA、M1、M2和基底动脉闭塞的单中心系列病例报道相比,pMVO患者更常见于心源性卒中,90天时患者死亡率更高。
 
文献综述结果提示共有13篇病例报道,包括15例pMVO患者,闭塞部位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成功再灌注率相当,住院死亡率也较高,7/15(46.7%)例患者报道了早期致死性结局。


研究结论

最后,研究结果表明,临床实践中很少针对pMVO进行多靶点取栓术;然而,对于此类患者采用MT治疗技术上是可行且安全的,并且具有较高的再灌注率,尤其是对于两个闭塞部位的pMVO患者。此外,不容忽视的是此类患者功能结局通常较差,早期致死性结局发生率较高,有超过一半的患者早期死亡,只有在包括至少一处M2闭塞的pMVO患者有望获得良好可接受的治疗效果。
 

即日起“神经介入资讯”更名为“神介资讯

20200826144749_y7j2fwpnth.png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