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14日发布 | 1672阅读

经背外侧入路切除脊髓腹外侧髓内海绵状血管畸形

王斌

南京鼓楼医院

王兴文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法国里昂市民医院神经外科的Corentin Dauleac等建议对小型和位于脊髓侧面髓内CM采用腹外侧入路,可减少手术后遗症。文章发表在2020年5月的《Acta Neurochirurgica》杂志。


——摘自文章章节


【Ref: Dauleac C & Pelissou-Guyotat I. Acta Neurochir (Wien). 2020 May;162(5):1127-1129. doi: 10.1007/s00701-019-04188-6. Epub 2020 Jan 3】


研究背景



经脊髓背正中入路手术可用于脊髓髓内、体积较大海绵状血管畸形(CM)的切除。而位于脊髓侧面、较小的病灶,通过背正中入路易造成过多损伤。背根进入区(DREZ)入路适用于位于脊髓灰质背角的病灶。但DREZ入路处理脊髓侧方病灶时,可能对锥体束产生较大的影响。法国里昂市民医院神经外科的Corentin Dauleac等建议对小型和位于脊髓侧面髓内CM采用腹外侧入路,可减少手术后遗症。文章发表在2020年5月的《Acta Neurochirurgica》杂志。


研究方法



脊髓贯穿椎管的蛛网膜下腔内,其双侧有齿状韧带牵系固定于硬脊膜上。腹外侧入路时,要从硬脊膜上切断齿状韧带,并牵开和旋转脊髓;在电生理监测下,切开软脑膜后,轻柔地分离、切除CM,保护正常脊髓。
 
全麻下,患者取俯卧位;行标准椎板切除术。切开硬脊膜,保持蛛网膜完整,以避免损伤脊髓及其血管。从旁侧打开脊髓背外侧蛛网膜。切断齿状韧带在硬脊膜的附着处,牵开脊髓,暴露其腹外侧。从脊髓侧方可见软脊膜下褐色的海绵状血管畸形。在电生理监测下,用显微手术刀切开脊髓表面。使用低强度的双极电凝止血和分离CM(图1)。

图1. 术前和术后脊柱脊髓MRI成像。a.术前MRI-T2加权矢状位成像显示髓内CM病灶;b.术前MRI-T2加权轴位成像示脊髓髓内左侧CM病灶;c.术后MRI-T2加权矢状位成像见CM消失;d.术后MRI-T2加权轴位成像显示CM已切除。


结论



对于无症状的偶然发现的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畸形不需要手术。有一次出血而神经功能缺损完全或几乎完全恢复的患者,进行密切随访。对于进展性神经系统功能恶化,急性出血伴严重运动障碍,以及出血>2次以上的CM,建议手术切除。在病人出血后不久,2周内进行手术为宜。因为,血肿形成自然的分离面,有助于CM分离和降低脊髓的手术损伤。但濒临死亡、预期寿命较短和全身麻醉有风险的患者,手术禁忌。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