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28日发布 | 902阅读

下颌抬高装置:经颈动脉血管内取栓术后促进恢复的颈部固定工具

李磊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达人收藏

下颌抬高装置(JED)是一种体外放置的非侵入性器械,可在深度镇静期间帮助麻醉提供者维持开放气道。医生可以调整JED的宽度、高度和旋转,因此可根据患者的解剖特征或根据病例的临床要求放置该装置。

——摘自文章章节

【Ref: Altschul DJ, et al. World Neurosurgery. 2020 May 11;140:109-113. doi: 10.1016/j.wneu.2020.05.011.】


研究背景

经颈动脉入路是血管内机械取栓术中经股动脉入路失败后的替代方式之一。其最常见的局部严重并发症为颈部血肿伴上呼吸道压迫。尽管部分研究报道止血闭合器械可降低颈部血肿风险,但其亦增加患者颅内血栓和缺血并发症的风险。目前,关于经颈动脉入路后改善止血和颈部固定的术后管理策略研究较少。为此,来自美国纽约州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神经外科的Santiago R. Unda等报道了1例经颈动脉入路的血管内机械取栓病例,并分享了其使用下颌抬高装置(jaw elevation device, JED作为促进术后恢复辅助工具的经验,相关结果发表在2020年5月的《World Neurosurgery》上。
 
JED是一种体外放置的非侵入性器械,可在深度镇静期间帮助麻醉提供者维持开放气道。医生可以调整JED的宽度、高度和旋转,因此可根据患者的解剖特征或根据病例的临床要求放置该装置。JED的结构如图1所示:1. 带有记忆泡沫的头部支架-有助于将患者头部舒适地固定在向前位置;2. 三向可调装置允许将患者保持在舒适的位置;3. 一次性使用泡沫下颌杯,可对下颌进行操作,具有缓冲效应,有助于在手术过程中缓解压力;4. 垂直支撑臂,调整宽度(侧向运动)、高度(前/后运动)和旋转(头部屈曲/伸展)。

图1. 下颌抬高装置(JED的结构:a)侧位,b)前位。JED用于加压后的颈部固定:c)侧位视图,d)前位视图。
 
病  例

使用JED的病例描述如下:
79岁女性患者因“无法言语、晕厥和右侧无力”就诊,既往有高血压、眩晕和哮喘病史,NIHSS评分16分,平扫CT提示ASPECTS评分8分,CTA证实急性缺血性卒中。因患者血管迂曲、近端颈动脉闭塞伴钙化、主动脉弓III型等原因选择通过经颈动脉入路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术。取栓过程顺利,术中无并发症。
 
成功取栓后,在颈动脉穿刺点进行手动加压压迫15分钟,随后为实现颈部制动在术后应用JED(Hypnoz Therapeutic Devices,San Diego,CA固定颈部4小时。术后患者未出现新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后3个月患者能够恢复日常生活活动,并达到功能独立。
 
在本病例中,JED装置被部分使用,在经颈动脉入路取栓期间,仅放置了带有泡沫记忆装置的头托,当手动压迫止血结束后观察创口局部无渗血,随后调整JED的其余部分实现颈部安全制动,并针对创口局部进行严密监测。
 
研究结论

作者指出,经股动脉入路是迄今为止神经血管内介入的标准技术,股总动脉易于压迫,患者在术后可舒适制动。在本报告所介绍的病例中,广泛的血管迂曲和动脉钙化使得无论经桡动脉或股动脉入路均难以实现。因此,术者选择经颈动脉入路进行治疗。本病例结果显示JED是促进患者恢复的合理选择,其能够维持气道,为局部创口提供轻度压迫,并通过舒适的颈部固定预防颈部血肿。但作者同样也指出,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JED在接受经颈动脉入路进行血管内治疗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即日起“神经介入资讯”更名为“神介资讯

微信截图_20200729093642.png


版权声明
神介资讯APP所发表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视频的版权均为主办方/原作者及神介资讯所有,未经神介资讯明确授权,任何人不得以改编、裁切、复制、转载、摘编、录制等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盗取任何内容。经神介资讯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请注明来源:神介资讯。如有违反,神介资讯将保留进一步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神介资讯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本号发表的作品。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