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24日发布 | 3086阅读

【“医带医路”周年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胶质瘤MDT团队专访

周竹

/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稳步推进,2019年,默沙东联合全国胶质瘤MDT中心正式启动“医带医路”MDT多学科交流项目,推动东西交流,南北互融,持续推动中国脑胶质瘤多学科学术交流。2020年,正值“医带医路”项目启动一周年,神外资讯有幸邀请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胶质瘤MDT团队接受专访。











专家寄语



张建民  神经外科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兼秘书长

作为浙江省神经外科的摇篮、发源地以及临床、教学和科研中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在胶质瘤MDT规范及临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自2011年MDT团队筹备组建以来,团队之间多学科互动,针对疑难病例充分讨论,推动学科建设的同时,为患者提供更好更优的治疗方案。积极把指南、共识结合到临床实践,规范胶质瘤诊治流程,并不断提高诊治质量及患者就诊体验。我们不仅定期开展院内MDT交流,同时积极参与省内及国内多家兄弟医院的MDT交流,以及和美国UCLA等团队进行远程国际交流。不仅推进了胶质瘤的规范化治疗,同时也是我们团队不断总结提高的过程,一起为患者提供更好更优的治疗。在此,也非常欢迎广大同道与我们进行更多的临床和学术交流,共同提高胶质瘤MDT诊治水平。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胶质瘤MDT团队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胶质瘤
MDT团队主要专家

张建民教授 神经外科

门诊:周一下午解放路院区/

周二上午滨江院区

魏启春教授 放疗科

门诊:周一下午解放路院区/

周二上午国际院区/周三上午

解放路院区

沈宏教授 神经外科

门诊:周一下午解放路院区/

周四上午滨江院区/周四下午

国际院区

蒋飚教授 影像科

门诊:周一上午解放路院区/

周二上午国际院区

许晶虹教授 病理科

门诊:周三下午解放路院区/

周四全天解放路院区

孙崇然教授 神经外科

门诊:周三上午滨江院区/

周四下午解放路院区



名家专访




神经外科 张建民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建民教授采访


神外资讯
在胶质瘤MDT诊疗中,神经外科医生依然扮演着领衔主演的角色,能否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贵院神经外科的学术建设成果?
张建民教授:

首先,我们在2011年开始筹备胶质瘤MDT团队,2012年正式挂牌成立。作为浙江省第一个胶质瘤MDT团队,我们在各类胶质瘤共识、指南指导下积极开展临床实践,并参与了“中国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胶质瘤诊疗专家共识及指南”的编写,“胶质瘤多学科诊治MDT专家共识”的编写,以及最新版NCCN编译、胶质瘤临床医生手册撰写等重要工作。其次,我们胶质瘤MDT团队努力做好胶质瘤诊疗流程规范化的同时,开展MDT门诊,每月一次MDT讨论会,并且积极参与及组织国内外胶质瘤相关的各类临床研究。此外,我们在“神外资讯”上刊登的“浙二神外周刊”,对经典胶质瘤病例进行总结,推广胶质瘤诊疗领域的新进展和新理念,不断总结提高。在患者宣教方面,也总结了国内外经验,推出了“浙二版”的宣教手册。在胶质瘤手术设备及技术上,我们医院拥有很多国内外先进的用于胶质瘤诊疗的仪器设备,如全省第一台术中磁共振的引进,黄荧光手术显微镜、术中导航、术中电生理监测等,为我们最大安全切除胶质瘤提供了重要保障。技术方面也在不断提高,包括清醒麻醉下的开颅手术等都早已开展。


作为胶质瘤诊疗的第一环,神经外科手术的质量跟安全保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在不断规范改进本院胶质瘤诊疗流程的同时,积极与国内外各大医院和医学中心团队进行交流,分享领域内的前沿进展,并组织省内其他基层医院开展学习讨论,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也把先进的知识和技术辐射到全省。在科研方面,我科申请并开展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发表了多篇SCI论文,涉及胶质瘤发病机制、影像组学、中药治疗等各个方面。当然,我们仍存在很多有待提高的地方——如何更早地通过MDT讨论制定高效合理的诊疗计划,如何在具体诊疗的实施中整合各科从各自角度提出的不同建议等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思考和优化。在具体实践工作中,我们在影像学,病理学或者患者同步放化疗方面有疑问,也可以更多地进行一些双边协商讨论,为患者制定更好的治疗方案。此外,有效地让患者及家属参与到胶质瘤的诊疗中来,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神经外科 沈宏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沈宏教授采访


神外资讯
根据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诊疗经验,目前收治的胶质瘤患者的生存状况如何?贵院的MDT胶质瘤团队在改善患者生存上,起到什么样的促进作用?做了哪些努力?

沈宏教授:

原发性脑胶质瘤是最常见也是最恶性的脑部肿瘤,生存期非常短,平均约一年左右。随着包括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电场治疗等在内的综合治疗策略的发展,胶质瘤诊疗规范化的推进,胶质瘤患者的生存期逐步延长,例如我院最恶性的胶质母细胞瘤1年生存率达60%,5年生存率约20%。延长胶质瘤患者生存期是我们胶质瘤MDT团队的主要目标,为此我们通过各类影像学检查尽可能达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使用各种先进的术中辅助技术和设备精确地进行手术切除;利用精准分子病理明确患者个性化的肿瘤生物学特征,以指导患者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而先进的放疗技术、规范的化疗方案、新兴的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策略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定期的复查随访,实时地跟进患者病情变化让我们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目前我院胶质瘤诊疗应该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改善患者生存做出了很多努力。我们每月有1~2次MDT团队讨论,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并将这些诊疗经验总结起来,通过神外资讯及各类神经外科杂志进行发表,与同道交流探讨。此外,我们还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帮助患者及家属提高对胶质瘤的认识,增强对胶质瘤的信心,使其更积极地配合医生的治疗以达到更好的诊疗效果。



放疗科 魏启春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魏启春教授采访


神外资讯
魏教授是著名的放疗科专家,想请教您,放疗科是如何与MDT胶质瘤团队的其他科室相互配合,更好地达成患者的放射治疗的?

魏启春教授:

在胶质瘤的治疗过程中,会涉及我们MDT团队的很多科室,从影像科的诊断到神经外科最大限度的安全切除,到病理科明确肿瘤性质,再到后续放疗科及肿瘤科进行放化疗治疗,我们放疗科医生如何与MDT团队成员进行协作是十分考究的。通过与神经外科医生和影像科医生沟通,帮助我们进行放疗靶区的精准勾画、放疗计划的完整制定以及疾病变化进展的准确判断。通过与病理科医生交流,帮助我们了解患者肿瘤的分子特性,预判患者的预后,选择不同的放化疗策略。尤其是遇到比较复杂的、影像学与临床病理不吻合的病例时,更要综合各科的意见后对患者进行放射治疗。因此,好的胶质瘤诊疗离不开我们MDT团队各个学科的团结协作。


神外资讯
请问魏教授,是如何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放疗方案的?

魏启春教授:

胶质瘤诊疗是有比较好的标准的,有国内外的胶质瘤诊疗指南和专家共识,我自己也参与中国指南的编写。对于大部分胶质瘤患者的放射治疗,我们有明确的规律可循,有相对标准的方案,使不同部位不同性质的胶质瘤患者都够得到较好的基本治疗。但肿瘤是千差万别的,我们也会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个体化的手段,如根据分子病理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根据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如患者是否出现脑脊液播散等,做出相应调整;根据不同的病理分级、多发病灶中不同组织的病理性质差异,做出综合的分析。总而言之,我们有规范,但针对不同的情况我们会做出相应调整,这些调整的信息源于神经外科医生、影像科医生、病理科医生,我们汇总好每位患者的情况,再为他们制定不同的放疗计划。



影像科 蒋飚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蒋飚教授采访


神外资讯
您能跟我们介绍一下目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脑胶质瘤团队拥有哪些先进的影像设备和技术,能够有效地帮助判断脑解剖的结构以及诊断肿瘤病变的特征?
蒋飚教授:

对脑部肿瘤我们会进行PDCA,就是会把各种检查手段都用上,比如常规的磁共振平扫、弥散、增强、T2-FlAIR、灌注以及波谱等。对于胶质瘤,我们会在标准序列都进行检查之外,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再增加不同的检查,比如胶质瘤的术前评估,可能就需要进行灌注成像筛选高危性胶质瘤如三阴性胶质瘤,多B值弥散成像来进一步勾画肿瘤轮廓。此外,我们医院还有术中磁共振设备,可以实时观察胶质瘤的切除情况,尤其T2-FLAIR序列对肿瘤切除范围、瘤周浸润区域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还有ASL,即动脉自旋标记,对鉴别高级别肿瘤及指导肿瘤扩大切除方面也十分重要。我们通过各类先进的影像学检查,做到完整准确的术前评估,帮助实现肿瘤安全的最大化切除,这样也能够减轻肿瘤负荷,以便后续放化疗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如此才能实现患者生存时间的尽可能延长和生活质量更好的改善。另外,基于胶质瘤分子病理的发展,影像学上也出现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标志物为胶质瘤的鉴别提供更多有效证据。



病理科 许晶虹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许晶虹教授采访


神外资讯
病理科在胶质瘤的诊疗中作用非同寻常,同时也是精准治疗关键的突破口。您能跟我们谈谈您对精准医疗的理解吗?

许晶虹教授:

精准医疗我们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个性化诊疗。诊疗包括很重要的两个部分:诊断和治疗,而诊断是诊疗的依据和基础。在胶质瘤的病理诊断中,我们会根据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对肿瘤恶性程度进行I级~IV级的分级,比较良性的I级基本可以通过完整切除进行治疗,而IV级就需要术后更积极的放化疗来进行治疗。以往的病理分级是依据肿瘤在显微镜下的形态学,但近十几年来,对胶质瘤分子生物学的大量研究,揭示了很多与肿瘤预后相关的分子标记物,使胶质瘤分类和分级有了很大的变动。最重要的一个分子标记就是IDH,IDH突变型的浸润性胶质瘤的预后要好于IDH野生型。而通过1p/19q是否共缺失来区分星形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瘤也更为客观。近年来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记物,即弥漫性中线胶质瘤里的H3K27M,它的突变就意味着无论组织学分级如何,分子生物学行为都将归为IV级,也就意味着需要进行更积极的治疗。此外,我们还会根据如TERT突变、EGFR扩增、CDKN2A缺失等分子特征对IDH野生型或突变型星形细胞瘤进行更细化的分层以寻求更有效的治疗策略。在个性化的诊疗中,不同的分子标记物能够有效预测患者预后及化疗或靶向药物治疗效果,相信更精准的诊断将带来更精准的治疗,也会更好地造福于患者。


END


本文章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观看



版权声明


神外资讯APP所发表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视频的版权均为主办方/原作者及神外资讯所有,未经神外资讯明确授权,任何人不得以改编、裁切、复制、转载、摘编、录制等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盗取任何内容。经神外资讯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请注明来源:神外资讯。如有违反,神外资讯将保留进一步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神外资讯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本号发表的作品。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